莫言,大家都知道。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的书,我看过一大部分。 最近在看村上春树的书。 村上春树,不经常看书的人可能没有听说过。在日本,乃至全世界,他也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 和莫言比,有人是这么说的,村上春树是上海小资,和咖啡的。莫言是东北人,吃大蒜的。 他们谁更厉害呢? 至古以来,文武第一,武无第二。 小资的人,可能更喜欢村上春树一些。不过我是吃大蒜的。 最近咱也装作小资一下,看看村上春树的自传和《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他每天都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去跑步,而且每天固定的时间在写作,他的自传里面,曾经写过,他想拜访一位美国的著名作家。 作家的回复是,我只有跑步的时间是接受采访的…… 村上就陪着他跑步,渐渐的,也就养成了跑步的习惯,每天必跑,准时的跑。有时也参加马拉松。 有人开玩笑的说,可能是由于他喜欢跑步,他和之前的小李子一样。 小李子是小金人的常年候选人。 村上是常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陪跑者。 由于村上是每天的固定时间写作,我问张老师,你什么时间写作? 张老师:“早上4-6点,因为这个时间家人都是在睡觉。” 我们呢? 貌似我们每天的都很忙,但是当我们晚上躺在床上,临睡觉的时候,我们问问我们自己,我们今天做什么了? 好像什么也没有做。 这个社会是以结果论英雄的,我们是没有结果的人,因为我们把我们碎片化的时间全部浪费掉了,我们缺少一个聚焦的时间段。 我现在在发电子书,发现一个问题,管我要电子书的人和多,但是在15年读过超过10本书的很少。 我给我自己的规划是一周一本书,简单吗? 很难的! 我每天的看书时间不少于2个小时,基本上很难做到,如果做不到,我就要放弃周末玩耍时间来完成。 一般的书籍,一周还是有可能完成的,但是如果你看龙应台的《人在欧洲》基本上是完不成的。 她的书,包括了地理,历史,人文,哲理,典故…… 一周一本书,如果你坚持下来,也是不得了了,我读过的每一本书,书中提到的城市,人文,历史等我基本上都能复述出来,因为我会反复的去读每一个细节。 即便你是坚持每月看一本书,也不过12本。 而我呢? 一周一本,一年52本,这就是我们两个人知识储备的差距。 差距不是一天拉开的,而是在你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拉开的。 坚持一周一本书,厉害吗? 我感觉很厉害了,但是有更厉害的。 李欣频。 她每天一本书。我是不理解的,真的能读完吗? 我试了试了,我是做不到。 因为我习惯了精读,即便是小说,我也喜欢分析透彻。 精读到,每一个字,包括封面。 因为,张老师告诉我,一本好书,每一个字都不是多余的。 精读的好处是,读完一本书,能够最大化的读懂作者。 但是,也有一个坏处,就是太慢。 我写文章,当成一种自我的修行,我修到什么了呢? 绝活,真不事着急的事,日复一日就是最好的修行。 前几天我提到说用20年的时间,保持每天画一幅画,20年之后,你就会小有名气。 有人提出疑问,我从零开始,怎么和美术毕业的学生相比呢? 美术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高中开始学的,高中3年,大学4年,一共刚7年,而且他们是凭心情去学的,心情好的时候,去上上课,不好的时候,去happy。 他们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而我们呢?日复一日的去学习,去练习,我们用20年磨一把剑,这把剑,一剑封喉…… 但是有这种魄力的人,寥寥无几。 找个老师,坚持20年,你有什么不行的呢? 我们就喜欢急功近利,我们没有懂得一种杀伤力叫日复一日。 读小说,应该怎么读呢? 首先,应该去画一张人物关系结构图,以主人公为中心,书中出现一个,就画一个,你就会理顺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了,例如你去读红楼梦,如果你不画图,很容易就把人物张冠李戴了。 画人物关系结构图,还有一个目的是:知道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设计人物关系了。 如果用这种方式去画冯小刚导演的那次春晚,以冯小刚为中心,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你可以说,这是春晚,也可以说是一部华谊联欢晚会,因为多数的演员和冯小刚或华谊私交是比较好的。 中国人,把一部作品糟蹋的最严重呢? 《西游记》。 连小孩都知道有一只猴子,陪唐僧去西天取经。但是看动画片和电视剧,就真的能读懂《西游记》吗? 如果按照上面书说的去画人物关系图,你就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是有关联的,你也就能分析出陪唐僧取经的后来的那只猴子是孙悟空还是六耳猕猴,作者到低是不是吴承恩了…… 画完图会后呢? 画出地点的拓扑图。不仅仅要画出地点的拓扑图,还是简要的记录人物的简介和履历,和小传有点类似。 这样,你就可以把整部小说的整个框架摸得一清二楚了。 对我而言,还有一道程序,就是书中的知识点,包括当地的专有名词,书中提到我不知道的成语、警句、地点、人文等等,我都要记录下来的,然后在一一的百度。 比如说,我在读龙应台《人在欧洲》的时候,出现一个词:畚箕(ben ji第一个是三声,第二个是一声)。 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簸箕的意思,只不过是台湾的方言。 了解这些有什么用? 至少能保证你去台湾游玩时,人家说畚箕的时候,你不至于大眼瞪小眼。 读完一本书,有什么感受呢? 第一:似乎进入了作者当时创作时的心灵深处,和作者一起在创作。 第二:仿佛自己“梦游”了一圈。 人与人之间额差距,就体现在细节上,我们要学习李欣频,首先要在“勤奋”的程度上超越她…… 怎么超越呢?一天读两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