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八大山人行书诗四首(纽约苏富比2016)

 江海寄余生书馆 2016-03-14


清 <wbr>八大山人 <wbr>行书诗四首(纽约苏富比2016)

清 八大山人 行书诗四首 纽约苏富比2016亚洲艺术周预展



作品鉴赏

       八大山人后期书法创作以中锋为用笔的基干,那些圆浑、均匀的线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深入到他个人风格确立后的全部作品中,可以发现中锋只是他的一个出发点。不同的作品,线条都有微妙的区别;一件作品中,也包含着用笔、节奏的细微变化。书法中的精微,指的首先是线条内部运动随时产生的极细微的变化,它反映在点画推移时边廓形状、质感的微小变异上。八大山人是一位强调『精微』的书画家,他将书法用笔的微妙与淬砺、与音乐几乎不可思议的细微差异相比,确实是有得之言。没有对这种敏感的长期训练,是无法深入到中国书法形式内部去的。没有精微的感觉作为基础,坚持中锋只会带来单调、刻板。
  回顾八大山人从接受通行的唐楷训练,到打散习惯的结体与笔法,到选择中锋作为用笔的基础,作为深入『晋人笔法』的契机,到晚年在中锋基础上得心应手的挥运,选择中锋行笔是关键的转折。这种选择使他在深入传统和建立个人独创性风格上并行不悖。
  八大山人书法以中锋为笔法的基干,同时笔画粗细较为均匀,这很容易使人想到怀素的狂草,但两人又有明显的区别。怀素书写的速度很快,中锋和侧锋并用,也不回避尖刻的笔画,同时整个作品用笔的深浅仍有较大的变化。八大山人书法作品中线条粗细始终比较均匀,线条推移远未达到怀素狂草的速度,线条内部运动与怀素相比,也比较单纯。就线条质地而言,八大山人在节奏的丰富性和气势上有所损失,但换取了以彻底的中锋所铸造出的坚实的基础,这对于他的绘画创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款识:
(一)百花洲畔覆青坡,笔下桥头蘸碧波。凤管龙笙春寂寂,绿阴终日伴渔歌。八大山人。
(二)脉脉溪路遥,泛泛落花娇。人心得如水,相随过河桥。何园。
(三)九月霜露零,秋气已云肃。草木尽凋瘁,而有篱下菊。粲粲如有情,盈盈抱幽独。我欲湌其英,采之不盈掬。呼儿具鸡黍,白酒正可漉。素心二三人,于焉叙心曲。陶然付一醉,万事亦已足。咏歌柴桑诗,千载有余馥。八大山人。
(四)王孙书画出天姿,恸忆承平鬓乱丝。长借墨花寄幽兴,至今叶叶向南吹。姜渐题赵子固画。何园书。


清 <wbr>八大山人 <wbr>行书诗四首(纽约苏富比2016)

清 <wbr>八大山人 <wbr>行书诗四首(纽约苏富比2016)

清 <wbr>八大山人 <wbr>行书诗四首(纽约苏富比2016)

清 <wbr>八大山人 <wbr>行书诗四首(纽约苏富比2016)



作品资料

作者  八大山人  
尺寸 30×26cm
估价  USD  260,000-320,000
专场 中国古代书画
拍卖时间 2016-03-17
拍卖公司 纽约苏富比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6纽约亚洲艺术周
出版:
一、程琦,《萱晖堂书画录》,香港:萱晖堂,1972年,书184、185页(其中记载「脉脉」一屏著录于《听颿楼书画记续卷下》载「八大山人水墨花鸟册对题海棠」,「王孙」一屏著录于《听颿楼书画记续卷下》载「八大山人水墨花鸟册对题前幅题枯柳孤鸟后幅题兰石」,「九月」一屏著录于《听颿楼书画记续卷下》载「八大山人水墨花鸟册对题岩石野菊」)
二、周士心、杨扬,《八大山人全集》,台北:艺术图书公司,1974年,第120页,图版96 题画诗(「百花」一屏)
三、王方宇 编,《八大山人论集》下册,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5年,第292页(「百花」一屏)
钤印:八大山人、拾得
鉴藏印:(马积祚)积祚审定(四钤)揽秀廔(四钤)







━━━━━━━━━━━━━━━━━━━━━━━━━━━━━━━━━━━━━━━━━━━━━━━━

阴山箴言 阅画千卷,不如读透一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