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脐疗治疗婴幼儿泄泻478例临床总结
2016-03-14 | 阅:  转:  |  分享 
  
作者简介:刘保罗,男,1947年4月出生;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临床儿科临床。

脐疗治疗婴幼儿泄泻478例临床总结

刘保罗1于苏平2

(11简阳市简城中心卫生所,四川简阳641400;2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关键词:脐疗;婴幼儿泄泻;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215;R244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20668(2000)0320025201

我们采用单独敷脐疗法治疗婴幼儿泄泻取得较

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1一般资料

本资料共478例,均系本卫生所门诊就诊患儿。

其中:男性291例,女性187例;年龄最小者12天,

最大者8岁,2岁以内者为392例;全年各月份均有

发病,以夏末秋初发病者最多见;病程最长者5个

月,最短者2天,以3~5天者为多。

112病例选择标准

11211诊断依据

根据《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研究指导

原则》\[1\]有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辨证。

2治疗方法

211伤食泻

由于食滞,治疗不宜直接止泻,治法须以健脾和

胃、消食导滞,以达到止泻目的。取中药丑牛、陈皮、

厚朴、莱菔子、木香、丁香组成(取名为Ⅰ号方)。

212湿热泻

湿热泻的治法为清热化湿、和胃固肠,以中药黄

连、藿香、秦皮、煨葛根、茯苓、扁豆花和车前仁组成,

但同时也应考虑到幼儿脏腑娇嫩,不宜过量使用寒

凉之品,可在适当时候减去黄连、秦皮而改用丁香、

桂皮(取名为Ⅱ号方)。

213虚寒泻

治法为温阳补脾,止泻益胃。所用中药为人参,

吴茱萸、炮姜、粟壳、苍术和白术组成(取名为Ⅲ号

方)。

214其他

临床上可随症加减:高热时,寒泻加藿香或寒水

石;湿热泻加青黛;呕吐时加草蔻或砂仁;咳嗽时加

乌梅、陈皮;腹泻重时加五倍子、石榴皮;腹泻重时加

地榆、椿皮、白芥子;腹部剧痛时加延胡索、细辛;腹

胀时加茴香、木香、厚朴或与田螺共捣;口疮加青黛、

金果榄;久病加焦三仙。

将上述Ⅰ、Ⅱ、Ⅲ号方中药各等份,倍干研细末

过120目筛,分别贮瓶备用。用时将相应中药方细

末用“藿香正气水”浸湿调成糊团块状,充填于患儿

脐眼,再用“伤显止痛膏”封闭脐眼,即刻用电吹风或

点燃的炙条、香烟在药膏外面适当距离反复熏烤。

要求封闭脐眼的药膏稍宽大于脐眼,所用敷药保留

一昼夜再更换。

3结果

311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文献\[1\]制定疗效评定标准如下:①治愈:

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病原学

检查阴性;②未愈:大便次数及水份未改善,或症状

未减轻。

312疗效观察结果

478例患儿经治后,治疗1~2次痊愈者204例,

平均治疗112天,占4217%;治疗2~3次痊愈者140

例,平均治疗215天,占2912%;治疗3~5次痊愈者

76例,平均治疗4天,占1518%;治疗5次以上仍未

愈而改用其它治法者58例,占1213%,总有效率为

8717%。在所有观察病例中无一例死亡。

4讨论

腹泻为婴幼儿常见病之一,《幼幼集成》谓:“若

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损,则水反为湿,谷

反为滞,运化失常”发为本病。笔者在多年的实践摸

索中,采用敷脐疗法治疗婴幼儿腹泻取得了较好疗

效。敷脐疗法属中医内病外治范畴,是将筛选精当

的有效中药研细末填敷在患儿的肚脐窝内(神阙

穴)。此穴系任脉之要穴,是五脏六腑精气的汇聚之

处,与命门相应。用药敷脐,可使任、督相通,阴阳互

济,能迅速调整脾胃的功能,取得治疗效果。又因该

法投药精少方便,易吸收,且克服了婴幼儿服药较困

难之特点。填敷药后用“伤湿止痛膏”固定以免药物

外泄,加用熏烤,热力从皮肤直接渗透入机体组织,

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氧和营养代谢,加速药物

的吸收功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大功力直达病变部

位,扶正驱邪,故能效如桴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司1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

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881100(收稿日期:2000205221)

·52·

2000年9月第23卷第3期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Sep.2000,Vol.23,No.3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ofTCM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