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主流国际传播教育模式探究与思考

 罗马尼亚的风 2016-03-14


国际传播被认为是跨越国家边界的一种传播实践活动①。伴随着全球化影响的日渐深入及新技术对全球传媒业变革产生的影响,能够熟练使用外语、知晓新闻报道业务并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人才在全球市场中有着旺盛的需求。正因如此,“新型大国关系”中的中美两国均在本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内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安置了一席之地。


本文对美国七所著名新闻传播院系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尝试在勾勒美国主流国际传播教育的大致模式的基础上,为我国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教育提供镜鉴和参考。


一、培养方式


1.本硕专业教育:密苏里大学、佛罗里达大学


作为老牌新闻院校,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国际传播教育具备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培养模式,其培养体系主要由本硕学位教育、交换项目和实习项目三大类构成。


本科阶段,学生可在六个系(融合新闻、杂志新闻、新闻摄影、纸媒与数媒新闻、广播电视新闻、战略传播)开设的30余个兴趣领域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作为自身专业,其中包括“国际新闻”和“国际战略传播”这两个兴趣领域。“国际新闻”与“国际战略传播”的区别在于,前者重点关注国际新闻报道实践,而后者主要是关注国际视野下的战略传播,含有商科色彩。在完成了大一及大二学年的必修课程之后,对国际新闻传播感兴趣的学生可在大二下学期选择该专业领域作为大三及大四学年的专业方向继续学习。密苏里大学“国际新闻”和“国际战略传播”兴趣方向的培养方案这样写道:“下一代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在全球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国际新闻’方向依托密苏里大学的国际声望和国际资源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的机会,与全球范围内的其他伙伴共同合作完成单一媒体及多媒体项目。”②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系别,该兴趣方向的学位由学生所在系授予,但主要管理单位是学院的全球项目办公室。以本科阶段的“国际新闻”兴趣方向为例,学生需要获得3135个与新闻专业有关的学分,此外还要在其他非新闻课程中修2629学分(本科学分总额为120学分)。


除了学位教育以外,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还开设了双学位课程及各类交流、交换活动。成立于1994年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全球项目办公室为学生提供了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日本、新加坡及澳大利亚等国在内的交换项目和部分国家的短期实习项目。


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覆盖本硕阶段的国际传播教育不同,佛罗里达大学新闻学院未在本科阶段开设国际新闻传播专业,其在硕士阶段开设“国际/跨文化传播”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至少修够36学分,包括学科基础课12学分、专业选修课9学分、任意选修课9学分、语言课程2学分及毕业论文4学分。其所开设的课程与我国较为相似,包括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广告、公共关系等基础学科。不同之处在于,由于美国独特的地缘政治需求,有一些课程与拉丁美洲密切相关。


此外,威斯康辛大学新闻学院也在硕士阶段开设了国际传播或跨文化传播的相关方向,其要求学生至少修满30学分的课程。


2.跨国硕士双学位教育:哥伦比亚大学、南加州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新闻传播教育主要以硕士双学位形式展开,同样不涉及本科阶段。目前共有两类双学位项目,一类是本校双学位,即由哥大新闻学院与哥大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合作设立国际媒体宣传与传播(IMAC)双学位专业,学制两年。IMAC双学位专业主要介绍媒体与公共政策,课程围绕新传播技术的使用及TwitterFacebook等新媒体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展开,主要课程包括数字外交、网络化政府管理等。第一学年学生可以随意选择在一所学院就读。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要求学生修满包括国际事务、国际经济及统计等在内的共计30学分课程,新闻学院则要求至少修满37学分,双学位总计必修学分为67学分。


另一类是跨校双学位,主要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巴黎政治大学及与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合作设立的双学位项目。这类双学位项目反映了21世纪全球新闻业的特点,旨在帮助学生在全球视野下以美国的视角和国际的视角获得高层次的训练。作为第一个美法间的新闻双学位项目,哥伦比亚大学与巴黎政治大学的新闻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在纽约和巴黎两座城市学习和新闻实习的机会,该学位要求学生熟练使用英语和法语、掌握新闻报道的技巧并能够在独特的全球背景下进行职业规划。该项目竞争非常激烈,每年只有10名学生(哥伦比亚大学和巴黎政治大学各选拔5人)能够获得学习资格。与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的双学位项目要求学生首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硕士学位后才能申请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的第二学位,学生在约翰内斯堡将获得南非新闻媒体的实习机会,该学位的限制人数也是两校各5人。


类似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跨国办学模式,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新闻学院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合作开设了两年制的全球传播硕士双学位。根据培养方案,该专业旨在研究全球化与媒体进行组织、生产、消费和再现的关系过程,并为学生提供在洛杉矶或伦敦当地媒体的实习机会以帮助学生为更高层次的媒体职业发展做准备。学生第一年可以选择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修4门核心课程和两门选修课程并完成一篇专题论文的写作,第二年在安纳伯格新闻学院选修4门课程,完成一项媒体实践并完善之前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所撰写的专题论文。


3.课程教育:西北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


美国中部新闻教育重镇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并无专门的国际传播专业,而只在本科和硕士层面开设与国际传播相关的课程。如一门名为《国际新闻:聚焦南非》的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南非的新闻媒体概况并为日后致力于从事(南非)健康传播研究的学生做知识铺垫。不过,西北大学有一个与国际新闻传播教育有关的研修项目——“全球居留项目”(Global Residency Program),入选该项目的学生在硕士阶段的第5季(硕士一般为412个月,该项目为可选择项目)利用1012周的时间在海外国家居住并体验参与当地新闻媒体的工作,然后完成一个独立的调查研究,目标让学生深入了解海外新闻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获得新闻实践技能。


另外,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学院也并未在本科和硕士阶段设置国际新闻传播专业,但课程体系中包含有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课程,如《全球传播与比较新闻》课,主要通过相关理论解释全球新闻传播的规律,以及社交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在新闻传播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特点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美国主流国际传播教育模式存在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培养方式多元化。国际传播教育的开展既有面向本科也有面向硕士的学位教育(主要以硕士为主),也有各类交流项目和实习项目。尤其是多样的交流项目和实习项目是美国高校国际传播教育的一大特点。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佛罗里达大学新闻学院在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到海外交流学习,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在硕士第一学年结束后设立的“全球居留项目”更是为有志从事国际新闻传播的学子提供了深入了解国外社会和体验当地媒体工作的机会。此外,国际传播的学位教育课程体系也较为丰富多元,从学科基础类课程到专业选修类,从语言课程到整合课程,基本覆盖了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特别是面向毕业生开设的整合课程一方面帮助学生系统回顾梳理所学知识理论,另一方面也通过指导实习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日后工作。


第二,全球精英色彩显著。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南加大安纳伯格新闻学院在内的一些院校开设了跨国硕士双学位,其主要模式为,第一学年在一国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第二学年在第二国参与当地媒体的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或完成毕业设计,最后获得两国授予的学位。以跨国硕士双学位项目进行国际传播教育具有较强的地域针对性,同时表现出浓厚的精英化色彩。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巴黎政治大学的双学位直接针对纽约和巴黎的新闻媒体,学生需要熟练运用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在两个城市进行新闻报道工作,而该项目每年只招收10人,竞争异常激烈,精英教育色彩强烈。


第三,辅以丰富的通识课程资源。注重通识教育是美国国际传播教育的显著特点,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例,其要求本科学生选择非新闻类课程的学分数为2629分,而新闻专业课程的学分数为3135分,两者学分要求基本接近,这表明,通识教育受到了和专业课程一样的重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要求学生储备有关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丰富知识,并在全校范围内提供了40余门通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学院建议学生选修的通识课程还具有前沿性特点,例如《伊斯兰与西方》《艾滋病的全球政治》《今日世界青年》等课程与当今世界的主要国际议题密切相关,这些议题既是国际新闻报道的重点领域也是国际传播研究的热门话题。


三、思考


不同国家的新闻教育模式通常反映着国与国之间新闻实践的不同传统③,国际传播教育也自然映射出不同国家在全球传播时代所秉持的不同理念。尽管有研究显示,伴随着中西方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借鉴和融合,新闻教育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了标准化特点④,但在我国独特的对外传播需求和格局的影响下,国内主流高校国际传播教育与美国还是呈现出了“相似中有差异”的特点。


首先,在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两国的国际传播课程体系和学分要求基本类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的培养方案,与密苏里大学和佛罗里达极为相似,既包括史论、研究方法和基本业务课程在内的学科基础课程,也包括国际新闻传播业务的专业课程及其他通识类选修课程。在学分要求上,人民大学要求35分,与佛罗里达大学的34学分要求接近,略少于密苏里大学的40学分要求。不同之处在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专业课程在业务和理论上有明显的区分,如学生可以在“国际报道”(纸媒和广电媒体的国际报道业务)序列和“国际传播理论”(信息控制、传播理论、媒介批评等)序列中选择一个序列;而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操作导向性明显,仅有包括《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等在内的少数课程涉及理论研究。


其次,在海外交流与合作办学方面,美国高校的国际化办学色彩显著。国内新闻院校近年来也在强化国际化办学模式,但项目和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国内新闻院校国际化办学特点突出的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均与欧美一些高校的新闻院校合作设立了交流项目及相关工作坊项目。


最后,从实习环节的设置上看,中美两国均十分注重国际传播人才的海外媒体实习锻炼,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的国际传播媒体实习机制具有较为明确的政策指向和计划性特点。从2009年开始,中宣部、教育部依托国内六大主流媒体机构与部分高校联合培养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并为学生提供该六大媒体的海外实习机会。2015年,来自人大、清华和传媒大学的20余名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参与了我国部分主流媒体在北美、拉美、欧洲、非洲等地驻外记者站的实习。由于启动时间较短,这一机制的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评估。


总体来看,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理念方面,中美两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均旨在打造具有宏阔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业务能力的全球传播精英。但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中美两国较为不同,我国高校更注重学生业务课程的学习和在主流媒体的海外实习经历,目标指向培养为国家的对外传播事业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而美国高校的培养方式相对较为多元,如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全球项目办公室所宣称的:“为本院学生和教师提供国际新闻实践的经历、训练拓展其他国家记者的业务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强化新闻教育并促进对于国际媒体的调查研究。”⑤这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美国和中国尽管同为世界范围内经济体量和政治影响举足轻重的大国,但国家发展的目标和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注释:

Fortner, R. S. (199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History, conf lict,  and control of theglobal metropolis. Wadsworth Pub. Co.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 interdisciplinary).   http://journalism./programs/undergraduate/junior-senior/areas-study/international-journalism-interdisciplinary/.20151019日访问。

Kevin  Grieves (2011).  TRANSNATIONAL  JOURNALISM EDUCATION. Journalism Studies, 12:2, 239-254.

FR?HLICH, ROMY andHOLTZ-BACHA, CHRISTINA (2003).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Germany:  a  wide range  of  different ways”,  in:  Romy Fr?hlich and  Christina  Holtz-Bacha (Eds),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pp. 187-205.

MUJA.http://www.. 20151018日访问。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分享至朋友圈,并在下面的拇指处点赞。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向前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