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陆小曼《癸酉清明回硖扫墓有感》
这是陆小曼1933年清明回海宁硖石为徐志摩扫墓所写下的诗。意思是:早已为斯人破碎琴弦,早已为斯人肝肠寸断,无奈那份冰心蚀骨的情感,长夜萦绕无法消散。我的心早已看破红尘,托付于山中云雾。到如今,深深体会了生活的寒冷与荒凉,一写到山山水水,总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陆小曼站在凄凄风雨中,对着孤墓荒草,追忆斯人,心头定然是百感交集的。陆小曼作为徐志摩最亲近的人,我们后世人对志摩的情感与她的当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诗哲猝逝,后世同悲。思绪穿过岁月,我分明感受到这清明雨水的冰冷,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考史诗所载,沉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
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徐父挽志摩
红妆齐下泪,青鬓早成名,最怜落拓奇才,遗爱新诗双不朽;
小别竟千秋,高谈犹昨日,共吊飘零词客,天荒地老独飞还。
——杨杏佛挽志摩
叹君风度比行云,来也飘飘,去也飘飘;
嗟我哀歌吊诗魂,风何凄凄,雨何凄凄。
——李惟建、黄庐隐挽志摩
新月娟娟笔一枝,是清非薄不凡姿。
光华十里联秋驾,哭到交情意已私。
——黄炎培挽志摩
读着这些椎心泣血的挽联、挽诗,想想那天灵堂上的惨况,亲友们个个哭成泪人,我的心也在泣血。这样的悲恸场面,03年张国荣死时也出现过。他们都是很伟大的人,成就突出,品格高尚,我非常敬佩。每当谈到他们,我的心都揪得很紧。对于他们的死,我一直耿耿于怀。
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徐志摩是中国最杰出的现代诗人。他几乎是中国唯一一个真正会写新诗的诗人。是他,让我真切领受了新诗的魅力,让我惊叹:新诗原来是这样写的!然而,志摩却是新文化运动人物中被误解最多的一个。仅就所受的教育上说,从北京大学预科到剑桥大学研究院,他的学业一直没有逸出社会科学的范畴。在北京大学学的是法学,在美国学的是历史学和政治学,在英国学的是政治经济学。别说那个年代了,就是现在的作家中,有这样全面的社会科学训练的也是不多的。再就是他那和善的性格,过去都认为是天性如此,现在他的《留美日记》出版了,原来也是刻苦自励、着意修炼的结果。正像恋爱只会是他人生的副业一样,写诗也只可说是他人生的副业。他的志向是改造中国社会,革除陋习,以臻文明,要做一个欧洲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可惜,这样一位难得的人才只活了34个年头就意外身故,悲痛悲痛!
杜甫在游成都武侯祠时写下《蜀相》一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称颂诸葛亮辅佐两朝,雄才大略,表达仰慕之情;又惋惜他出师未捷,身已先死,引千古英雄、事业未竟者(包括诗人自己)共鸣。杜甫一生坎坷,晚年贫病交困,最后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得年五十八。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诗人,然而,他的诗在他生前却不受人赏识,仕途与生活也非常不如意,实在令人同情!
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时写下《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登临吊古,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感。李白一生放荡不羁,在政治上不受重用,晚年病卒于当涂县令李阳冰处,得年六十一。诗仙浪漫一生,最后却郁郁而终。
李商隐一生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李贺未能“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生愁苦多病,仅活了27年。苏轼屡遭贬谪,“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不可谓不苦。李清照历经国破、家亡、夫死等种种灾难,晚景凄凉,“载不动许多愁”,“欲语泪先流”。陆游良缘夭折,忠而被贬,坚持抗金却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老居故园“尚思为国戌轮台”,弥留之际“但悲不见九州同”。辛弃疾文韬武略,英勇善战,矢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致使他报国无门,“无人会、登临意”,忧愤以殁。
这些诗人(词人)都有着不幸的人生遭遇,但他们却创作出了大量瑰丽的诗篇。这让我想起“诗穷而后工”这句话。作为同为作者的我而言,我并不希望看到这句话的应验,但历史似乎并不怜才,一次次地扇我耳光。我又想起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早已有言:“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好一句“述往事、思来者”呀!这些煞费了前辈诗哲苦心的瑰丽诗篇对后世惠泽甚大,但后世是否给予应有的重视?
看看今天我们这个时代,青少年大多追捧那些青春派作家的肤浅文字,沉迷于一些内容低劣的网络小说,很少有人会懂得去读唐诗宋词,很少有人会去认真思考一些问题,很少有人会去体味一些宝贵的思想。没有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国家教育的过失!在我们今天这个发达的时代,人才已经不像在封建社会那样易遭埋没,但我们这时代竟没有产生能媲美那些前辈诗哲的优秀诗人,反而是那些无甚真材实学的青春教主在呼风唤雨,反而是那些毫无思想深度的文字在招摇过市,真是愧对那些前辈诗哲!韩愈在《马说》中有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想到在1200多年后的今天,这句话还是那么的适用!一个人要有才华、思想,我觉得并不是那么的难,但要有机会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有人说今天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但为什么还是小丑当道,真正有才的人反而不易出头?如何改变这个窘况,需要出版商的思想觉悟、良心发现,更需要国家的反思。
这是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但精神文明却在迷失方向,这让我更加思念那些前辈诗哲!我希望有朝一日“诗穷而后工”这个魔咒能够被彻底打破,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穷”的经验,我相信一个作者只要虚心好学、体察入微、有历史观,无须经过生活屠刀的千刀万剐,他也能有才华、有思想、有责任,从而写出“工”的作品。“诗穷而后工”的魔咒被打破,也即意味着我们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出人头地,那么,我们这个时代才是最好的时代!
2009-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