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濮阳那些即将消失的工艺,你都知道吗?

 RK588 2016-03-14


我们

人类

一路走来

忙忙碌碌


也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大地上

洒下汗水

洒下星星点点的智慧之光


我们淘汰旧的

创造新的

生活越来越好

越来越文明、时尚


所以

或许很快

这些

就要消失......



下面,濮阳的这些,认识吗?记得吗?

如果没有印象,问问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

或许,他们会给你讲述一个那个年代的故事......


弹棉花
弦断无人续

弹棉花,现在用来形容很难听的音乐。或许是因为以前弹面花的声音确实单调,嘈杂。

但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一堆棉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睡起来也是格外厚重踏实。


箍桶
淡出记忆的手艺

很神奇的一项技艺,我始终不明白,那些老匠人们是怎么样把一块块毫不相连的木头,箍在一起,成个桶状,美观、大方,隐隐散发着木头的清香,而且还很实用,不会漏水......


磨刀人
凝固的记忆

“磨剪子,锵菜刀…… 磨剪子,锵菜刀…… ”这个调子想必很多人还很熟悉,但偶有人在哼唱的时候,也带了玩笑的味道。

磨刀,把原先钝钝的刀,磨得锋利,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不容易。

现如今,在街上我们已经很难见到磨刀的匠人了。


制作杆秤
快要失传的手艺

手工秤,而今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小商品,在老辈人的记忆里,那是市场交易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但现在,它几乎就要绝迹了,可是,我们家还有哦!


吹糖人
童年记忆

晶莹剔透的糖人儿,你是不是爱不释手?我知道你喜欢它,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吃,更因为,它们小巧玲珑,千奇百怪,每一个都是我们心底隐隐的一个梦......


 爆米花
儿时零食

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声“砰”,随后就是那又香又酥的米花了!现在在邯郸的一些街头还有这些爆米花老匠人的身影,你见到了吗?


纳鞋底
妈妈的味道

小时候还经常穿妈妈纳的鞋底,一层一层的布,通过浆糊粘起来,再用阵线秘密的缝上,很厚实,很舒服。但是,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小时候对这个不大喜欢,因为是穿久了的缘故,现在,各色各样的鞋子在货架上琳琅满目,却也找不到妈妈做的那样舒服又有味道的鞋子了。


编竹篾
爷爷的好手艺

跟箍桶一样,对于这些竹子了、木条做的东西,我实在是好奇,一条条细细的树枝,怎么就在他们的手下,变成了一个一个的框子,箩筐,纸条不会折吗?放东西不会压坏吗?可惜,爷爷已经去世,我再也找不到答案了。


补锅
敲敲打打又一年

以前,每家每户的锅用久了难免会损坏,丢弃也会浪费,因此就有了修锅底的师傅来修补。到现在,家家户户有了带电才煮饭设备,补锅师傅难觅踪影。


修伞匠
巧手修补

“修理伞……”很多人的记忆里应该不会少了这声音。修伞师傅干活手脚麻利,哪怕散成一堆钢丝骨架的伞到他手里,不必花费多长时间马上整理成形,再经过简单的几针缝补,一把坏了的伞便还原如初。一晃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这些走街串巷吆喝生意的修伞师傅日渐消失于这街道纵横,市面繁华的大城市中。


捏面人
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记载。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现在你还见过吗?


编扫帚
经久耐用

院子里,爷爷坐在一小板凳上扎着扫帚,阳光柔和地撒在他的身上,那粗皱而有力的双手不时左右翻动,没一会扫帚在他手里成形了。现在,做扫帚的材料还在,可已经很难找到会做扫帚的人了。


时代在发展,这些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来来越少,老手艺渐渐随岁月远去,也许只有文字、图片和我们的记忆证明它们曾存在过。

“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