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徽州文化旅游区如何探索全域旅游

 智慧旅游519 2016-03-14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文化灿烂,是各地推进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和实现途径。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对文化有不同的分类。比如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后世不断发展形成的文化,如齐文化、楚文化等;以朝代形成的隋唐文化、宋文化等;以宗教形成的佛文化、道文化、儒文化等;以地域、人群形成的文化,如徽文化、藏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在建筑、语言、服饰、戏剧等等方面都留下痕迹,有的已经是世界遗产,成为全域旅游的亮点,可以为旅游者感知不同文化提供真实场景,但多数的文化存在概念很大、很虚,空间分布广,实物分布散的问题。如何在推进全域旅游的过程中,让旅游者在短的时间内体验文化最优秀的成分,是资源所有者、经营者、规划者面临的重大问题。徽文化区在推进全域旅游的过程中,把处于不同县域空间的文化元素做了最优的组合,使得最能体现本土文化的产品高度集中,建筑、牌坊、家居、群居、生活等众多星星形成一幅蔚为壮观的文化图卷。徽文化旅游区可以为其他文化区推进全域旅游提供借鉴。

    □聂晓民

    今年2月,国家旅游局领导在《全域旅游大有作为》一文中充分肯定了安徽省徽州区全域旅游所取得的成绩,指出“徽州区将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富民战略的重点,围绕‘调转促’,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应该说,徽州区全域旅游是在古徽州文化旅游区AAAAA级创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北京江山多娇规划院于2014年11月协创成功的古徽州AAAAA级景区,在文化主题强化、景观价值提升、旅游设施加强、服务管理强化、区域资源整合、“旅游+”产业融合等方面打通了徽州区域旅游的任督二脉,从而为古徽州旅游全域化,全面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古徽州梦归何处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这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游徽州发出的慨叹。黄山和齐云山都处于古徽州地界,齐云山古称白岳,故有“黄白游”之说。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古徽州乃人间仙境,自然与人文俱美,富甲天下;一生都萦绕于梦,痴迷于心。汤显祖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誉,其扛鼎之作“临川四梦”,皆有梦境,可谓梦想高手;他又是旅行大家,通晓天文地理,古徽州能入其梦境,足见其美。

    古徽州在哪里?古徽州辖现今安徽、江西两省风光最美处,北倚黄山,中盘齐云山,南接千岛湖。古时有“大小徽州”之说,“小徽州”指“一府六县”,“一府”是府治歙县,即徽州府;“六县”即歙县、黟县、婺源、休宁、祁门、绩溪。这是个地域概念,其格局始于唐,从北宋至清末,除元代有10年间称新安府外,其余时期因朝代更迭而称徽州、徽州路、徽州府,其“徽州”之名,前后沿用近800年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古徽州美在哪里?其以襟淮北而挟江南之形,孕育了钟灵毓秀的自然环境和贾而好儒的人文意蕴,成就了蔚为大观的徽文化经典。南朝梁武帝曾有“新安大好山水”之说,后朱熹手书这六个大字,镌于歙县南源古寺燕石岩;并有《咏云岩》描述古徽州景色,“山行何逍遥,林深气箫爽;天门夜不关,池水时常满;日照香炉峰,霭霭烟飞暖。”古徽州交通阻塞,其地理山川颇有武陵桃源气象,故南唐许坚曾有“小桃源”之说,黟县西递村至今保留着“桃花源里人家”的匾额。

    古徽州是个移民社会,文风昌盛,人杰地灵,素有“东南邹鲁”、“文礼之邦”、“文物之海”之称誉。徽文化作为与敦煌学、藏学并列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荟萃,其整体性、系列性特点,深刻昭示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古代社会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其文化精髓,如:徽州民居的“阴阳五行、风水聚落”,徽州宗族的“百年世系、群族而居”,徽州儒商的“行商天下、游贾四方”,徽州牌坊的“忠孝节义、天下无双”,徽州教育的“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乃至徽州理学的“聚则依理、分以喻义”,等等,无一不彰显徽文化的广博和深邃。

    一代代的徽商远走他乡,穷一生之力赚得富可敌国的财富。随着徽州人的出外经商、游学、做官,徽州文化辐射到全国各地,尤其在徽商和徽州文人集中的江南,更是深受徽州文化的影响。徽州人占尽风流,贡献卓著,文成风,学成派,商成帮,俗益雅,独领风骚千百年,涌现出了朱熹、戴震、詹天佑、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这就有了一个“大徽州”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指向。

    徽州人有很深的故乡情结,其终极目的仍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为此倾尽所有,建成深宅广院,雕梁画栋,然后安于斯、老于斯。有的人回去了,于是,一代代地构筑了奇幻般的古徽州;有的人却回不去了……千百年来,古徽州使得无数在外的徽州人魂牵梦绕,南宋一代学宗张栻有“想当醉倒卧永日,梦绕清淮归故乡”之句;朱熹终生不忘始祖故土,他常说:“吾家先世居歙邑之篁墩”,故朱夫子注《大学》、《中庸》必曰“新安朱熹”,《咏云岩》即其回徽州故里省墓探亲时所作。在外漂泊了近半个世纪的胡适,总是叨念着自己的家乡,这位儒雅的徽州人,对于故乡的山水风物,总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但却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触及的梦。正如梁实秋在《胡适先生二三事》所述:“胡先生是安徽徽州绩溪县人,对于他的乡土念念不忘,他常告诉我们他的家乡的情形”。胡适晚年写过一首《梦与诗》,“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个中情怀显然不只是儿女情长,对故乡的思念情怀也许是最浓重的。

    令人遗憾的是,古徽州在民国元年废府留县;直到1949年设立徽州专区,但徽州六县之一的婺源划属江西,其含义已与历史上的“古徽州”有所出入;继而成徽州地区,并于1987年改为黄山市,行政中心也移至屯溪;1988年,绩溪划属宣城。至此,好端端一个徽州府降格至徽州区。历史上的古徽州,在地域上被拆分在两省、三市、六县、一区,赣北婺源成为它的“弃子”,宣城绩溪是它抛舍在外的“游子”,只有歙县、黟县、休宁、祁门还聚合在徽州区的周边,却早已改换了门庭,连同徽州本身一起“过继”给了黄山市。就这样,存续近800年之久、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徽州”当真就没了着落,真应了当地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古话。从歙县到徽州区,从徽州府到黄山市,从北宋至清末,再到现今,颇让人产生时空上的错乱、概念上的混淆和文化上的断层,古徽州成了一个彻底的文化符号,也成了徽州人心中一个解不开的结。

    文化引领“梦”笔生花

    2012年5月,安徽歙县政府从北京请来江山多娇规划院的原群教授;无独有偶,同年12月,相邻并同在黄山市的徽州区也找到原群教授,两地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为旅游发展把脉问诊,在做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之外,打造古徽州文化品牌,创建各自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全域旅游。

    规划团队随后在两地进行了几近一个月的艰苦考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拜访专家学者,问访耄耋老人,走访千年古宅,寻访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们发现,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传统风貌保存较好,两地有众多知名景区,如:歙县的古城、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渔梁坝景区,徽州区的唐模、呈坎、潜口民宅等,虽景区文化和景观迥然不同,但自然环境大同小异,文化资源一脉相连,而历史上歙县古城是两地地理与文化连接的纽带,也是古徽州的文化核心区。

    在此基础上,规划者与两地政府部门频繁沟通协调,提出了以歙县古城为核心,联合七大景区,由歙县和徽州区合力创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设想,这不仅是考虑到地脉和文脉的一致性因素,也是考虑到了国家旅游局对于同一旅游资源和文化背景下的景区,不会批建两个同质化5A级旅游景区的现实,也展望了文化对区域旅游的重要引领作用。

    这种创建方式有一定优势,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具备国家5A级所要求的基本条件:资源稀缺性方面,在同类型资源中应具有代表性;丰满度方面,有足够的面积,核心资源与主题关联度强;影响力方面,徽文化是全国三大地域性文化之一。就区内各个景区来说,都是4A级景区,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然而,其创建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在哪儿?从前的“六县一府”都是古徽州,又都不是,歙县古城原叫徽州古城,但现在已改头换面;婺源、绩溪已改换门庭,甚至于都不属于黄山市。由于地理上的古徽州已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文化上也就有了错位和零乱之感,唯一纽带是古徽州人的情结还在。另外,这一设想,几乎跨越了两县区的所有城乡区域,在资源保护与整合、项目与产品设计、形象定位与开发、市场营销与推广等方面存在很大瓶颈。尤其对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样高品质的规划,大区域的主题强化度、丰满度与旅游设施建设、管理、服务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更为严重的是,单就区域内的现有景区本身,也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

    文化错乱,有损古风。随着近几年古徽州地区交通、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相对封闭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现代建筑正堂而皇之地遮盖了城乡的一些古老建筑,特有的徽州民俗风情也在逐步被侵蚀,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交叉相间,给人以时空错乱之感,严重破坏了徽文化恬淡、宁静、古朴的原始美。如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是规划方案中必须考量的问题。

    游览为主,体验性差。规划区的旅游资源禀赋极高,游览价值无可比拟,但相对于休闲旅游需求,旅游区缺乏体验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的项目,静态的、单调的、雷同的景观形象易给游客造成审美视觉疲劳。如何在突出差异化基础上,活化徽文化,丰富产品类型,整合产业形态,是旅游区必须突破的发展瓶颈。

    同质竞争,形象遮蔽。由于古徽州区域涵盖安徽、江西两省的黄山、宣城、上饶三市的六县一区,因而山水人文同质化严重,包括婺源的江湾、晓起,黟县的宏村、西递等久负盛名的景区,概莫能外。如何消弭形象遮蔽效应,提高品牌形象和市场吸引力,是旅游区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各自为政,管理混乱。本案涉及的7个景区在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虽然距离不远,但却分属于歙县和徽州区,文化上需要进一步梳理整合,线路上需要重新贯穿,且区域内一些与景区风格不协调的建筑设施需要遮挡或拆除。旅游区涉及两个县区及各自所辖的众多部门,需要在统一号令下,有计划、有协调、有效率地推进工作。由于区域面积的扩大,内部交通的梳理、居民建筑的遮蔽与拆迁、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构建、旅游相关产业的融合,等等,都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这是旅游区良性发展的硬伤,需要下大气力解决。

    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国家5A景区,首先是景观质量提升和资源保护,在此基础上对照标准和检查细则,对服务和管理质量进行全面梳理和提高。作为国家顶级旅游品牌,其创建过程没有捷径,容不得半点偷工减料。在多年的5A创建实践中,江山多娇规划院总结了“一个中心两个点”的创建原则,对于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一个中心”无疑是徽文化主题,“两个点”当然是分别对应细则一、细则二的景观价值提升和服务管理强化。

    一、聚合焦点,提升景观价值,给全域徽文化一个依托

    主题文化是旅游灵魂,当然也是景区焦点问题,其决定景区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打造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关键就在于固本清源,为徽文化找到一个大众认可的落脚点,并强化徽文化独特魅力,使旅游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文化内涵,且有适宜的体验方式。

    歙县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虽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但其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远不及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和四川阆中。这源于古城体量较小、布局略显凌乱,且由于身处华东发达地区,离现代文明区域较为接近,掺杂了过多的现代元素。更为关键的是,古徽州的一些文化点,散落在各个区域,正所谓“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徽州共建有书院、精舍等260多所;社学明初有462所,清康熙时达562所,私塾更是林立,这些文化载体只有积零为整,才能为旅游点生发集群效应。

    徽文化是指由古徽州一府六县的土地所承载的文化,不仅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上的古徽州虽然已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但其文化渊薮及鼎盛之地无疑集中在歙县古城,这就需要在文化上固本溯源,为古徽州寻找文化载体和依托。由此可见,将周边几个景区整合进来,作为一个文化区整体打造,无疑对古徽州府城有一个烘托、补充、提升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破解同质遮蔽、同区竞争的困境,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以文化为中心,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主导,对这些资源有效整合。

    整合后的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由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唐模、潜口、呈坎等七大精品景区组成:徽州古城,是徽州府治所在地,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棠樾牌坊群,为中国最大的牌坊群落,由明清七座紧紧相连的石坊组成,蔚为壮观;唐模,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的美誉,田园风光优雅别致,法式浪漫风情与徽州古村落丝丝入扣;呈坎,被誉为中国风水第一村,这里融自然山水为一体,按《易经》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诠释了天地万物相生克的先哲理论;潜口民宅,被誉为我国明清民间建筑艺术的活专著,荟萃了明清时期徽州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徽州民居。

    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通过对古城生活、宗祠文化、牌坊文化、徽商文化、村落文化、民居文化的聚集,以人本化、体验化、智慧化的方式,将钟灵毓秀的自然山水和古老纯朴的徽州风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并将“徽文化”完美鲜活地呈现于世,进而打造“自然+人文”原生态的文化旅游区典范。在旅游市场上,景区特色和而不同,互为补充,适应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二、把握重点,强化服务管理,给徽州人一个安顿

    从5A的角度讲,规划重点当然是权重项目和游客关注度高的敏感性内容、占分比高的项目和大项目,如“旅游交通”大项的“可进入性”、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停车场等,这些是规划设计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但在这些服务性设施之外,还需要用文化和线路去串联有实质内容的景区,在固化歙县古城为“徽文化之源”的同时,也为老徽州人找到了故乡的心灵依托,更为痴迷于徽文化的外地人寻到了魂牵梦绕之地。具体设计中主要体现三点:

    明暗互补。通过对外部交通线路引导和内部游览线路组织,将多景点进行串联,此为明线;以徽文化为主要线索,通过挖掘、保护和提升,强化景区文化的完整性、传统性和连贯性,明确各旅游点文化主题,并进行文化提升和包装,此为暗线。明暗双线紧密融合,互为衬托、补充和诠释,打造一体化的徽文化园。

    软硬兼施。通过对道路沿线的建筑外立面、三线分布、交通标识等进行改造升级,清理整顿违和建筑;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完善服务管理体系,从服饰元素、设施设计、文化符号应用、服务语言和行为等方面,融入古徽州新安理学、风情、习俗和礼仪,对旅游区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

    天人合一。对于游客服务,必须注重人本化的细节,这就需要依托于原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凭借独特创意,进行人性化设计。规划设计中,主要侧重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标识系统,和而不同。古徽州文化区的7个分景区的标识系统在设计风格上是统一的,但由于各景区资源禀赋和文化主题有所不同,因此不同景区的各类标识牌在配色和材质上又有所区别,既体现文化的同一性,有体现特色差异化。如:唐模景区造型以徽派建筑马头墙为主,展示古朴的徽州小镇;呈坎景区造型为八卦图案,体现风水文化体色;潜口民宅景区以明清古建筑为主体,突出独特的明清徽韵。

    二是景观系统,水路一体。徽州古城景区,多有河流环绕其间,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于一体,俨然一幅水墨山水画卷。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交通方式能够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可依托良好的水体资源,强化水上交通便利性,并营造沿途道路文化景观。对于水路码头的设计,在多景园、渔梁坝、李白问津处码头进行整改,在太平桥、徽园、万年桥设置三处停靠河埠头,各码头之间实现互通,形成自游客服务中心至渔梁景区水路游览环线,并成立游船管理公司,对区内游船进行统一管理。对于两岸景观的营造。依托两岸文化资源,丰富滨水游线的景观、产品,打造水光潋滟,花木成趣的古徽州,提升水上游览的观赏性。对于夜游产品的打造。设计夜间水上旅游产品,丰富活动产品,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提高过夜率,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三是游览系统,环形闭合。唐模、呈坎、潜口民宅游览线路现状是“单线可联,环线未成”,可从距离、路况以及沿线景观氛围和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等方面,综合考虑文化关联度和资源带动性,构建景区旅游交通外部环线,将唐模呈坎景区各景点之间的连接线路打造成生态路、景观路、文明路、文化路“四路合一”的高品质绿色旅游通道。左始游览环线设计为:景区一级游客中心-徽州迎宾大道-紫霞大道-潜口民宅景区-G205-Y040-呈坎景区-Y043(呈灵潜旅游公路)-唐模景区-潜歙旅游公路-徽州迎宾大道-唐景区一级游客中心。右始游览环线设计为:景区一级游客中心-徽州迎宾大道-潜歙旅游公路-唐模景区-Y043(呈灵潜旅游公路)-呈坎景区-Y040-G205-紫霞大道-潜口民宅景区-景区一级游客中心。

    全域游梦幻启程

    《安徽黄山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方案》得到地方政府及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也得到国家旅游局的充分肯定,“方案”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两县区统一协调,众多部门联合行动,各旅游企业和景区内居民积极配合,创建工作文集卓有成效。餐饮住宿、停车、旅游接待环境等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迅速完善,助推了各大景区整体旅游服务质量水平及景观质量的提升。

    2014年11月,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顺利摘得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桂冠,成为国内首例也是唯一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旅游区,其跨区域、多个景区联合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模式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徽州区区委书记程红说:“7个具有差异化的景区打包创建,汇聚了徽州古村落、古城、官署、民居、牌坊、徽派园林和风水文化等古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完美鲜活地呈现了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将有力促进徽文化的传承。”

    全面提升后的古徽州旅游区,声誉、人气、收益飙升。据统计,2015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游客接待量为4.16万人次,在全省位列第四,比著名的黄山风景区多出近一倍。十一黄金周,游客数量超过36万人次,超越黄山和九华山,高居安徽省榜首。2015年全区共接待游客1142.45万人次,同比增13.05%,实现旅游总收入90.31亿元,同比增长11.33%。无论是在人气,还是收入上,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古徽州文化旅游区5A景区的创建,为区域内社会资源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正与当前安徽省打造皖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黄山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政策格局相契合。

    多年来,江山多娇规划院一直致力于区域产业旅游规划、景区总规以及5A景区提升等各种专项规划,而这种多规合一方式,一旦在某一区域集中实施,无疑会成为全域旅游的强力抓手。这些规划通过内部交通线路、旅游绿道的连接、区域文化的串联和提升、特色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综合产业规划等,将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规划,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进而完成了从单个景区到多个景区,再到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的过度,破除了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现了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而这些旅游规划策略和方法,与《全域旅游大有作为》一文中论述是一致的:“徽州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旅游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全区旅游亮点纷呈,民俗体验游,古道徒步游,摄影赏花游,研学游,养身游等一批旅游产品和业态正在兴起,以乡村观光为基础、文化体验为特色、休闲度假为重点的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已经逐渐形成,取得了良好综合效益。”

    多年来,江山多娇规划院5A创建规划提升模式,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创造了诸多不一样的经典;全域旅游规划模式也早已梦幻启程,他们一直在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