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开诊所的朋友,从毕业后自己单干到现在15年了,每天早晨七点开门,晚上十点关门,除了过年可以休息几天,其他时间都是处于连轴转的状态,用她的话说,生病都不敢。钱自然是挣得不少,花起钱来也挺大方,家里的三套房子两辆车都是她买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生活也都是她在帮衬。但如果是她自己要用钱,比如买个衣服、化妆品什么的,她都是能节省则节省。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去逛商场,她看上一件大衣,要三千多,她老公说买吧,她说不买了,回头花了同样的钱给她老公和女儿各买了一堆东西。并且为这事还和她老公生了一场气,她说:“我说不买就不买,买了我也不穿。”她老公就纳闷,说:“那大衣不是你看上的吗?”她说:“太贵了。”她老公说:“你掏不起吗?我掏!”她说:“就你事多!”
在许多人看来,我这位朋友真是贤妻良母的典范吧?为了他人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多高尚啊!我却觉得,她是一个不敢对自己好的人。
以前的一个同事很有能力,老总也特别看好她,她在我以前待在那家公司干了没有十年也有八年了。我们前几天联系了一下,她说老总要派她去南方开发市场,待遇提高一倍,公司给配一人间宿舍,还有专车,前提是两年不能往回调,但每月有四五天休假可以回家。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蹦起来了,好像要派去的是我。而她却淡淡地说:“我不打算去,太累了。”我奇怪地问她:“你目前干的这工作不累吗?每天加班加点的。”她说:“不一样。”我说:“你是不是舍不下孩子啊?你家孩子也大了,你老公和婆婆都能帮着照应,有什么不行的?”她最后才吱吱唔唔地说,不去不是因为不想去,而是到了那边待遇简直太好了,她觉得有点不真实,再者这么高的待遇得要求什么样的能力啊?她怕自己达不到要求。
原来是这样!她的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就算她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难道去试一下也不行吗?实在做不了,打道回府,还能死吗?一个这么好的机会摆在眼前,试都不试就放弃了,实在可惜。这看起来是她担心自己能力不足,但实际上,是她怕获得的太多。
还有一件事,今天中午我去面馆给我家那位“板面狂”买板面,我在等着的时候看见面馆旁边停下一辆出租车,车里走出来一位女司机,在面馆里待着的一位看起来好像是小区保洁工的老男人开女司机的玩笑,说:“今天你来晚了,面没了。”女司机笑说:“没了我就不吃了呗,还省了十块钱。”面馆老板也插了句话:“是啊,一顿不吃省十块,一个月可以省下不少钱啊。”
虽然是几句玩笑,可我听到的却是这个意思:不吃饭可以省钱。但不吃饭还要饿肚子啊!让自己舒服和省钱哪个更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宁可忍受不太好的,也不敢要求那个足够好的。你可能会说,我目前的生活或工作都不错啊,表面看来好像是这样,其实你自己心里明白,你是渴望更多的钱、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成就的。
这就像买房子,年后一线城市的房价攀升,有更多的人买不起房子了。这些人的选择,要么是转战其他二三线城市,要么是留在一线城市租房住。我在天涯上更是看见一个85后的农村小伙关于买不房子的贴子,他的观点是:在乡下住着挺好的,有自己的车和自己盖的两层楼,还养了两个孩子,平时周末开车带孩子去附近的景点玩;都说城市里卖不出去的房子打算让农民接手,农民又不是傻B,脑袋被驴踢了才会去买那么贵的房子。在下面跟贴的有的支持他的观点,有的则说他是因为见的太少、生活太封闭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他的看法也许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开发商疯了;房子值那么多钱吗就要卖那么多钱;傻子才会去买。但有一个硬道理不得不讲,对了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有了自己的房子就是要比没有自己的房子要安心;格局好、户型好、地段好的房子就是比普通的房子更舒适。可很很多人宁愿忍受不舒适、不满意,也要努力说服自己为此“不值得一拼”,以便合理化自己的懒惰和焦虑。
范冰冰说过一句话,她说:别问为什么这个东西那么贵,要问我为什么买不起。我第一次看见这句话,就被它迷住了,说出它的人不愧是“爷”,可以有那么大格局的胸怀。什么叫大格局?就是说当你痛恨那个东西太贵了并痛斥商人无良的时候,你是让别人或外界承担你“没有足够的财力”的原因,其实呢?有没有钱难道不是自己的事情吗?说到底,这仍然是归因的问题,当你把一件事的原因归于外界或他人,你是拱手相让了自己原本具有的力量;而当你把原因揽到自己身上来,你的力。前者的出发点是外界,后者的出发点是自己。前者是不可控的,后者是可控的。
与此相同的说法还有以下情况:
别问这件事怎么那样难,要问我为什么做不成。
别问为什么对方太渣,要问我为什么不敢离婚或分手。
别问为什么我不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要问我为什么不会爱。
别问为什么没人给我让道,要问我为什么不知道去哪儿。
别说一样东西得不到也无所谓,其实你知道得到它会更让自己舒服和满意。你为什么不想方设法让自己得到想要的呢?可能你会说,我没有这个能力啊!对了,你相信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因为了有了这个能力会让你惶恐不安。你会觉得这完全不在你曾经的人生经验之内,人都有趋利避害或者趋熟避生的本能,大多数人都愿意困在难受但是熟悉的境况中,绝少人会选择一条完全陌生的路。
那么到底是什么阻止了我们满足自己的需求,或限制了我们的追求?我觉得有两点需要解释:
1、需求无所谓好不好,只要是在正当范围内的需求,都有被满足的的权利。
这里有一个悖论,那就是:因为我没钱,没有能力,所以我不要。而正确的逻辑却是这样:我意识到自己有某个需要,然后再在行动上满足我的需要。首先要看到自己的需要,然后想方设法去满足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而不是压抑我的需要,并为这种压抑寻找各种看起来合理的借口。
2、如果获得太多,会打破内心“不应或不配被满足”的信念,而这个信念代表了与内在父母的链接关系,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人之所以会压抑自己的需要,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信念在:觉得自己是不应该或不配被满足的,因为从小我们的很多需要都被父母视为麻烦、不听话。而如果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太多的话,这有悖于或偏离了我们过去的痛苦经验,如果说得更深一点,则是和“内在父母”的链接解除了,这会让我们焦虑、惶恐不安。于是为了避免心理上的不适,我们就会选择“不让自己得到太多”。
所以你看到了吗?只要破除潜意识里的魔咒,我们就能展翅高飞,得到最大的自由。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