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好墓”与《高宗肜日》研究中的逻辑混乱 ---------参观《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后的思考(一)
作者:李
沣
《尚书·高宗肜日》载:“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 妇好墓葬特展有如下说明:“武丁先后有三位王后:第一位是妇好,第二位是妇姘(宙号戊),第三位庙号癸(不详其名)。”文献与卜辞显示,武丁有三子,即孝己、祖庚、祖甲。祖庚时卜辞有“兄己”之称,因此学者推断孝己是妇好所生,孝己为长子,是祖庚、祖甲之兄。孝己、祖己有两人之说,但从王国维提出祖己即孝己之后,郭沫若、刘起釪等很多学者都认同此说,孝己即祖己、祖己即孝己似乎已成定论。 但武丁死后,继承王位的不是孝(祖)己,而是祖庚。“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史记·殷本纪》)王位的这种继承,有很多疑点或曰矛盾。孝己是长子,为妇好所生。妇好是武丁的第一位皇后,地位异常显赫,有商一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征战与祭祀被男性垄断。但妇好破除了这个常规,她不但带兵征战、英勇无敌,而且还经常代表国王主持庄严神圣的祭祀列祖列宗之事。在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不久,母贵子也贵。更为重要的是孝(祖)己在武丁朝中的特殊地位。如《史记·殷本纪》所载:“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而呴,武丁惧。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尚书大传》言:“武丁之时,桑谷俱生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不能言也。’问诸祖己,曰:‘桑谷,野草也。野草生于朝,亡乎!’武丁惧,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明养老之礼,重译来朝者六国。”这些记载表明,孝(祖)己在治国理政上,有雄才大略,而且敢干直言,是武丁王的精神之柱。在武丁中兴殷商大业中,功高德重,无人能比。武丁死后,孝(祖)己理应是天然的继承人。但武丁死后,继承王业的确不是孝(祖)己,而是其弟祖庚。这无论从承继制度或贤者为王的道德标准考量,似乎都无理可据。那么能解释这一历史进程的唯一理由,即有的文献所载的孝己在武丁在世时已死。 因此有些经史学家引用,或者说相信了《帝五世纪》的“殷高宗武丁有贤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感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和《家语·弟子解》的“高宗以后妻言杀孝己”之说。《殷契駢枝》三编载明义士藏有“小王父己“之辞,武丁卜辞中有“小王□夫”(库1259)、“ㄓ小王”(南南3.146)“令…小王…臣。”(京2099),武丁时就有祭祀小王的卜辞,卜辞也证明武丁时小王孝己已经去世。 在武丁的王位继承问题上,唯一能解释武丁长子、祖庚和祖甲之兄没能继承王位的理由,是因为孝己在武丁时已死。但这样解释,解决了旧矛盾后立即产生了新的矛盾,即祖己训王,训的是哪一位王? 对商王祭祀时,“有飞雉登鼎而呴”,司马迁是这样说的:“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而呴,武丁惧。祖己曰 :“王勿忧,先修政事。”这与《高宗肜日》的内容一致。祖己对“飞雉登鼎”的解释是在“帝武丁祭成汤”时。但这样解释产生了新的矛盾,即:武帝祭成汤,飞雉登鼎,武丁惧,“祖己乃训王曰:唯天监下典厥义……。”如果说孝(祖)己是武丁之子,那么“祖己乃训王”就有违礼法,即子训父。因此史学大师王国维说:“经言祖己训于王,如王斥高宗,则以子训父,于辞为不顺。若释为祖己训祖庚,则如伊尹训太甲,于是无嫌。……然不云兄己、父己,而云祖己,则其纳谏虽在祖庚之世,而其著竹帛必在武乙之后。”(王国维:《观堂林集》第29、30页,中华书局限性959年版)为此,《尚书》研究集大成者刘起釪先生曰 :子训父“这是不合于奴隶制时代的伦理规范的。而且像传说中那样,以一个为父王所不喜,至于放逐的儿子,竟能无忌惮地对父王讲这每一篇劝戒的话,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只好采用王氏的结论,以为这篇话是‘祖己戒祖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1030、1031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也就是说,《高宗肜日》里的“祖己训王”,祖己是孝己,孝己所训之王,是孝己弟祖庚。 王国维先生的这个结论,虽然解决了“子训父”违背伦理之嫌,但产主了个新的矛盾,既孝(祖)己在武丁时并没有死,祖庚为王时也没有死,因此才有祖己训(王)祖庚之事。 甲骨卜辞中有兄己、父己、祖己之称,按照卜辞的规律,称兄己者,是武丁子辈,即祖庚、祖甲时物,是孝己诸弟的作品;称父己者是武丁孙辈,即祖庚、祖甲之子,禀辛、康丁时的作品;称祖己者,是孝己、祖庚、祖甲的孙辈,武乙、文丁时的作品。因此照此逻辑理解“祖己训王”,祖己所训之王,应该是孝(祖)己之孙武乙或文丁。严格按照此逻辑推论,孝(祖)己在武乙、文丁时还在世,只有这样理解,“祖己训王”才能顺理成章。但这样解释,明显违背事实,所以就用“祖己则其纳谏别在祖庚之世,而其著竹帛必在武乙之后。”是说事情发生在祖庚之世,到了武乙时,根据档案资料,写成了文字。文字整理者是在武乙一代,所以用称呼孝己为祖己,用了祖己训王之语。这虽然也是种解释,但过于牵强。 在这个问题上最为纠结的还是大师王国维,他在早先发表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是说:卜辞中的祖己,或即雍己、孝己“此祖己非书高宗肜日之祖己。卜辞称卜贞王宾祖己,与先王同,而伊尹、巫咸皆无此称,固宜别是一人。”(王国维:《观堂林集》第433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他认为卜辞中的祖己与《高宗肜日》中的祖己不是一人。但在日后写的《高宗肜日说》时,经对卜辞名礼繁索考证后认为,“孝己得称祖己无疑”。而刘起釪先生则说:“我们只好采取王氏的结论”,其口气似乎不十分理直气壮。 祖己就是孝己说既然矛盾重重,为探明历史真象,还是不妨沿着另一条路径探寻思考,即祖己不是武丁子孝己,而是武丁贤臣。这就要回到最早的历史认知。 《汉书·古今人表》,把祖己与孝己并列,视为两人;《甲骨文断代例》根据此表,论定祖己和孝己为二人;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中,引用大量文献资料证明孝己是孝子、早亡,卜辞中的兄己、祖己是孝己,但不是《高宗肜日》中的祖己,他认为:“王氏以(卜辞中的)祖己非《高宗肜日》训于武丁的祖己”,是正确的。(转引自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1000页。) 我在《探寻寿光古国》一书中,认为训王之祖己不是孝己,而是武丁之重臣,金文资料也证明祖己非商族世系人物。为节省时间,把书中有关祖己的资料摘录于下,供大家参考: ![]()
![]()
卜辞<合集>21888说明,武丁时的“己”是位贞人;【图19】“己”在武丁时死去;“己”死以后,受到像商的其他先人一样的祭礼待遇。这些卜辞中的“己”是什么人?
“其后或称‘己中’,如卜辞‘己中酒正’。酒正者,酒人之长也。己氏,殆世为王朝酒人,故得假雉呴之异,以训于王。”④ 另外,《合集》21888,也有“祖己贞”三字,祖己虽不是专职贞人,但有时也参预贞卜,就像商王有时也亲自参预占卜一样。 祖己非孝己。祖先崇拜是商代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商王在征战、田猎、务农、患病时,都要向祖先祁告,因此商祖先在卜辞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 ①③④载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02、101页。 ②王国维:《观堂林集》(上),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页。
从文献中可以看到,训王之祖己不是个一般人物,他的智慧、神道和政治地位,可以说超出商王武丁周围的所有人物,包括臣僚、贞人和 史官。《史记·殷本纪》曰:“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惧。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在商王对此不详之兆困惑恐惧时,祖己胸有成竹,指出破解之道,而且事后证明他是正确的。 《尚书大传》云:“武丁之时,桑谷俱生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不能言也。’问诸祖己,曰:‘桑谷野草也。野草生于朝,亡乎?’武丁惧,侧身修行,思昔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礼,重译来朝者六国。”这次又遇不祥之兆,武丁惧,而问相时,相不敢言,而祖己挺身而出,不拐弯抹角,直呼“亡乎!”这是何等的气魄,也说明他在王朝中具有居高临下的地位。 祖己贞卜的次数太少,看来他不是专职的贞人。但如文献中说的,他是武丁的贤臣。祖己是什么人?文献和甲骨文都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他的智慧、神道和政治地位说明,他不是一般的臣、史或贞人,他是大巫,是智者、圣者。他在武丁那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如同传说中的付说。《史记·殷本纪》曰:“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付险中。┅┅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付说是圣人,武丁得之举为相,殷国大治。《墨子》曰:“付说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楚语》谓武丁求贤,得付说升以为公。相也好,三公也好,公也好,这是口传耳听中的变异,其实质一样,都是武丁的重臣,都是贤人、圣人。著名旅美学者 【图21】 天通地本事的统治者的统称。……伊尹的儿子伊陟为帝太戊解释祥桑一暮大拱的意义,而武丁相付说为武丁解释雉鸟飞于鼎耳,这都是巫师一类人物的本事。”① 关于“戎州己氏”,《左传·哀公十七年》:“卫侯登城以望,见戎州,……公(卫侯)入于戎州已氏。”《左传·僖公二年》:“二年春,诸侯城楚丘而封卫焉。”杜预解:“楚丘,卫邑。”《汉书·地理志》:“成武,有楚丘亭。”杜预注:“楚丘在成武县西南”,指济阴成武西南的曹地。这样由“戎州己氏”引出了个“楚丘”,而“楚丘”又出现了两个,一个是卫地的“楚丘”,一个是曹地(实为宋)的“楚丘”。 —————————————————————— ①(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第257页,三联书店,1999年版) ②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02页。 丘”是后羿族人,这里有牧野、淇水,是己、其族人的早期住地。 《通典·州郡典》“宋州楚丘,古之戎州已氏之邑,…汉曰已氏县也。”
属梁国。隋开皇间,改置楚丘县。这个地域也是己、其族人的一个重要居地,甲骨卜辞中这里有■()地,是商王的重要田猎区。 两楚丘地都与己、其族人有关,“戎州己氏”与“楚丘”有关,后来的两个“楚丘”可以说都源自“鉏丘”,即源自后羿族人。 我们现在用的祖、沮、鉏诸字,在甲骨文中皆为“且”,因此 《集成》06489的铭文为“其史作祖己宝尊彝”,这是其国族任史官职务的一贵族为祖己作的礼器,这位“其史”无疑是祖己的后代。《集成》08337的作器者是北子孙族氏的人,《集成》05866作器者是冉氏族的人,本书很多地方已论述道北子孙族和冉族与己族的亲密关系,这两族与己族实为一个大的族系,是一个大宗的分支或分衍。祖己被己族、北子孙族、冉族来尊奉或祭祀,正说明他在殷商时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考察甲骨文一期,即武丁时期的卜辞,里面有不少祭祀祖己和父己的辞条,如: (1)“┄┄又(佑)祖己牛。”(《合集》21973,一期附) (2)①“丙辰卜,岁于祖己□已牛。” ②“┄入己┄” ⑤“┄于甾┄(土豕)牛。”(《合集》22055,一期) (3)①“丙子卜,于丁丑燎其┄父丁□┄。” ②“戊寅卜,木爵于祖已。”(《合集》22056,一期) (4)“┄祖己┄”(《合集》21888,一期附) (5)⑤“岁父丁。” ⑦“(午阝)父己”(《合集》22073,一期) (6)①“乙卯卜,ㄓ岁父己。” ②“ㄓ岁于兄己。“(《合集》22075,一期) 按照常规分析,此种现象似乎不应该出现,因为众史家都认为祖己乃武丁长子孝己。孝己是祖庚、祖甲之长兄,所以, ———————————————————————— ①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年刊载于《庆 ②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说:“祖己,见于卜辞中的祖己,是祖庚、祖甲之兄,即《汉书·古今人表》所列之孝己(人表中祖己似别是一人,即高宗肜日之祖已,为商臣)”①。他认为武丁时的祖己有两人,一人是武丁长子孝己;一人是商臣,即高宗肜日之祖己。这一观点与 上述四条卜辞还透露以下重要信息:(一)、已,也是地名、族名或国名,卜辞(2)有“入己”和“于甾”,说明“己”是地名或国族名,而且与“甾”同版,“甾”也是地名,“己”和“甾”应在一个大的区域内;(二)、祖己和父丁同时受祭,第二条卜辞有“燎其父丁”和“燎于祖己”。“父丁”和“祖己”同版,此“父丁”与第(5)条的“父丁”应为一人。 第(5)条“岁父丁”与“父已”同版。因为这是武丁时期的卜辞,该父可理解为武丁之父,但武丁之父辈中只有甲、庚、辛、乙,没有丁,因此,此卜辞可能是祖庚祭祀父辈的。卜辞中的“父丁”就是祖庚之父武丁,但同版中的‘父己“是谁?此”父己“绝不能是”孝己”。祖庚称“孝己”只能称“兄己”。此版中与“父丁”同辈的“父己”,绝不能是“孝已”。因此,该版中的“父丁”不会是武丁,“父已”也不会是孝己,如同 第(6)条“岁父己”与“岁于兄己”同版。如果这是祖庚、祖甲的祭祀卜辞,其“兄己”无疑是其兄“孝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父己”是谁?祖庚、祖甲之父是武丁,应是“父丁”,而不是“父己”。 上述六条卜辞中的“祖己”、“父己”中的“己”,肯定不是“孝己”。一期卜辞中的祖己、父己,是另有其人。如同前述,该“祖己”只能是武丁贤臣,训王之祖己,也是己、其族的先辈祖己,更可能是祖庚、祖甲时的贞人和贤臣“■()”父辈。 我们说甲骨文一期卜辞中的祖己、父己不是孝己,不是殷商王室系统的人,而属于另一个殷商贵族系统,此论点有没有甲骨学系统的内在根据?经过甲骨学者的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已经比较明确和肯定,这就是对午组“非王卜辞”的研究和定性。 —————————————————————— ①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年刊载于《庆 ②方述鑫:《论非王卜辞》,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论文。 ③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断代上》,中华书局1956年版。 王。(三)没有商先王名号,而有另一套先祖名号。(四)没有符合于商王
系的亲属称谓系统,而有另一套亲属称谓系统。”①) 综上所述,己、父己、祖己,是己、其族在殷商武丁朝时的代表人物,因为祖己辅佐武丁有功,该族人物在武丁及祖庚、祖甲时,地位都非常显赫。 作为武丁臣的祖己能享受这样高的祭祀待遇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商代祭祀旧臣的卜辞中,有祭祀祖己的,还有祭祀伊尹、黄尹等人的,如: (1)“甲申卜,ㄓ伊尹五示。”(《合集》32318) (2)“丁巳卜,ㄓ于十位,伊又九。”(《合集》32786) “五示”是五位先王,把伊尹和五位先王一同祭祀;“伊又九”是伊尹和九位先王,共十位。所以前面言“侑于(侑祭)十位”。伊尹佐汤灭夏,从此商立中原,伊尹功高盖天,所以《殷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说:伊尹死后,商王“沃丁以天子礼葬之” ,受到王一样的待遇;武丁中兴,得益于祖己“修政行德”之谏,因此祖己和伊尹一样,在祭祀中也受到了同先王一样的待遇。 不管怎么说,上述武丁时的卜辞中所祭祀的祖己,绝不会是武丁子孝己,只能是商臣,即高宗肜日训王之祖己。新近出版的由当代著名甲骨文专家、历史学家李学勤主编,孟世凯副主编并编著的《商史与商代文明》一书中,把祖己明确地表述为武丁贤臣,他说:“《尚书·高宗肜日》、《书序》载‘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祖己训诸王,┄此祖己是辅佐武丁至祖庚时贤臣。”还说:“武丁在付说和祖己等大臣的辅佐下出现了‘天下咸欢,殷道复兴’的局面。”⑤ 还有一条与祖己有关的重要卜辞,《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以下简称《怀》)。①“丙午卜,殻贞:呼師往见有師王┄曰隹老隹人途遘若┄卜隹其匄二旬又八日(八象)壬┄師夕□。②巳卯卜,殻贞┄。”(《怀》959);“王占曰:隹老隹人途遘┄兹卜隹其匄□┄。”(《怀》959b) 这条卜辞的贞人是“殻”,说明(《怀》959)为甲骨文一期卜辞。“呼師往见有師王”,“師”为殷商的重要职官;“師”为一个群体,如師般,師贮,師高,師山等。“呼師往见有師王”中的“王”可以理解为商王,即呼唤、命令師到商王那里商讨事情,给商王出主意。但这样理解与后面的内容相矛盾,“隹其匄二旬又八日┄師夕□”,“匄”为有灾 —————————————————— ①李学勤:《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考古学报》1958年第2期。 ②③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至148页、第57页。 ④赵诚:《甲骨文与商代文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⑤孟世凯:《商史与商代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114页。 难、凶兆;“□”字为死意,意思为迂到了凶事,并在二旬又八日夜晚,師死了,因此“師王”之王,不为商王。(《怀》959b):“王占曰:隹老隹人途遘┄兹卜隹其匄□”,是王亲自占卜,而王占卜的也是師死的事情,因此“師王”之“王”肯定不是商王。 “師王”可理解为众師之首、之长,如同周时的太師。通过前面有关祖己卜辞的分析,可以肯定,武丁时的太師非祖己莫属。因此,(《怀》959)卜辞的意思就是:商王亲自呼令众師,赶快去见師王祖己,并说这位独一无二的人间老者,人间的贤臣已经走向人生的末路,结果这位“隹老隹人”于二旬又八日夜间死去。这一卜辞非常振憾人心,商王武丁亲自占卜,称祖己为“師王”,对他人生的评价是“隹老隹人”,即在众老者,众人中是独一无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