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农业迅速发展,粮食喜获丰收。单就2015年来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实现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而在这些增收的背后,我们同样也发现,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粮食产量、库存和进口三量齐增的现象频频出现。基于我国农业生产的新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得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专家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农业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目前各类农产品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二是由于在质量、安全性等方面不尽人意,造成农产品滞销。因此,专家指出,要实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加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增加供小于需的品种产量,要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机作业配套等建设支持力度,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同时也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以此来改变农业生产在地区、品种、品级等方面的结构性不平衡。
其次是对农业生产进行提档升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就当前食品消费情况而言,人们对于农产品一个很突出的诉求就是绿色、健康,因此农业生产就要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提高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最后就是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树立“大农业”的概念,既可以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拓宽农业产销的边界;也可以运用跨界思维,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等融合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满足市场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让农业发挥出更大的正向外部效应。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现代农业想要转型与升级,更需要及时关注市场的动态与走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解决各类农业生产中的各类问题,来实现对市场规律的重视和遵循,从而有效的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