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辷盀 2016-03-14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新的简明概括(中)

——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及其伟大作用看“两变”思想

纵观马克思主义诞生170余年的历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诞生,及其对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实践,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巨大指导作用,给整个世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充分显示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一认识论原理的普遍性。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以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生动地诠释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哲学讲的物质是指客观实在的一切事物,它应包括自然物质、社会物质,也包括人的肉体物质。哲学讲的精神则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物质不依赖于人们的感觉而存在,但物质并非不可捉摸的神秘之物,人们在物质面前也不是无所作为的。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形成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即精神,这是一个物质变精神的过程。人们以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为指导,去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使客观物质世界发生改变,这又是一个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所谓物质变精神,是指人们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事物,产生感性认识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关于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以及理论、观点、主张,从而以观念的形式认识把握客观事物。

“物质变精神”是一个从客观到主观、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经过大脑的反复加工,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思想观念。人类的认识秩序、进程是从客观到主观,从存在到思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而不是相反。物质变精神,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承认物质变精神,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根据对客观事物之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制定路线、政策、计划、方案、办法,将思想理论付诸人们的行动,转化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实践,在实践中达到预想的目的,从而改变、改造客观世界,将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东西,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

毛泽东曾经以大理石为例,说明精神变物质的道理。大理石有许多种,有天然的大理石,有人造的大理石。为什么能够造大理石?是因为认识了大理石的化学构造,认识了大理石生成的化学过程,人就可以造出大理石,精神就可以变为石头。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不仅是精神反作用物质、理论指导实践、形成物质成果的过程,而且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过程。当处在物质变精神的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没有得到证明,还不能确定其是否正确。只有进到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才能对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作出检验和判定。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检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人们也只有经过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才能最终达到认识的目的。因为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承认精神变物质,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证法。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就是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作为人类认识过程,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内在一致的,讲的是一个道理。

如果说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重点展现了认识活动的路径,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重点展现了认识活动的秩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重点展现了认识活动的实践主体,那么,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则重点展现了认识活动的唯物辩证过程、客观内容与根本特征。它与哲学基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从最根本、最实质的意义上表达了认识过程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辩证统一,既是对人类认识过程的本质性概括,又是对物质与精神同一性的辩证关系的生动表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只是一个哲学概括,并不是简单地说物质的东西可以像变戏法那样变成精神的东西,以及反过来说,精神的东西也可以像魔术那样变成物质的东西,不能这样简单化地、直观化地、庸俗化地理解“两变”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