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从临床实用角度出发,笔者提出“理想麻醉状态”这一概念。所谓“理想麻醉状态”是全身麻醉后应当达到的一种状态,包括以下各项: (1) BIS:50 -60,以确保患者术中无知晓、术后无记忆。 (2) HRVI:30~40,交感神经活动抑制适度。 (3)心率(HR):50~80次/分,以保证心肌负荷适度,氧供平衡。 (4) ST分析:<>(有条件时)。 (5)血压(BP):90 - 110/60 - 80 mmHg,正常且有>30 mmHg的脉压。 (6) Pleth:即容积脉搏图波形。反映交感神经紧张度、末梢灌注、组织器官 灌注和有效循环血量等情况。要求波形宽大、振幅高、无随机械呼吸周期出现的 波动。 (7)尿量:>100 ml/h(成人)。 Sp0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etC02)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监测指标,但 不是直接的“麻醉”指标。 “理想麻醉状态”的达成 “理想麻醉状态”是麻醉后建立的一种新的稳态,与清醒状态有本质的不同。麻醉医生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快而平稳地将患者从清醒状态转入麻醉状态;苏醒期则相反。为达到这一目的,笔者推荐以下方法。 (1)尽可能快地加深麻醉。对大多数患者而言,均可用咪达唑仑2-3 mg、芬太尼0.1-0.2 mg、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阿曲库铵0.6-0.8 mg/kg或维库溴铵0. 08 -0.1 mg/kg)、丙泊酚1.5 mg/kg进行诱导,或用芬太尼0.1~0.2 mg、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咪达唑仑0.3 mg/kg诱导。气管插管后即将异氟醚挥发器开至2%吸入,氧流量2 L/min。 (2)早期快速扩容。丙泊酚诱导后常有血管扩张、相对血容量不足表现,宜在诱导前后30 min内输入代血浆或平衡液500~800 ml,直至血压平稳,指脉波宽大,指脉图无随呼吸而出现的波动现象。 (3)以BIS指导麻醉调控,将BIS维持于50 - 60,以确保患者术中无知晓、术后无回忆。对因手术刺激而引起的BIS升高,可用丙泊酚、芬太尼等加深或增加吸入麻醉药的吸人浓度。 (4)根据不同吸入麻醉药的药代学特性,在手术结束前10~15 min停止吸入麻醉药,改用丙泊酚维持BIS。如术后应用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此时可开始背景输注。 (5)胸腹腔关闭后拮抗肌肉松弛药,并持续机械通气,直至呼气末麻醉气体浓度<>。同时观察etCO2波形,有无自主呼吸引起的切迹或波形不规则,如有则表明自主呼吸恢复。 (6)停止机械呼吸,观察自主呼吸次数、幅度、潮气量、吸气后Sp0:变化、etC02波形。如呼吸<>次/分,潮气量>6 ml/kg,吸空气下Sp02>95%,etC02波形规则,有正常肺泡平台,此时即可拔管(深麻醉下拔管)。拔管后如有舌下坠,可用口咽通气道、喉罩等处理。 (7)通常5~10 min后患者完全清醒。对诉痛者,可追加PCA。 总而言之,对全身麻醉本质的探讨,并非是无聊的胡思乱想,而有可能为麻醉理想状态的实施开辟新的途径,创造新的方法。在目前阶段,要求每一例麻醉都能达到“理想麻醉状态”应当是对麻醉医生工作质量的最低要求。 来源:《生命在沉睡中苏醒》 参与留言并对“中国麻醉博物馆”的建设提出好的建议者或者说一说您心中的麻醉博物馆中的场景,将有机会获赠于布为教授主编的《生命在沉睡中苏醒》。敬请转告,感谢您的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