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命的时尚——十九世纪鸟笼裙狂热简考

 昵称535749 2016-03-15

致命的时尚——十九世纪鸟笼裙狂热简考

看过日剧《最完美的离婚》的朋友们,大概都会记住剧中亚以子奶奶的这一句台词:“罐头是1810年发明出来的,但是开罐器直到1858年才被发明出来。”亚以子以此提醒儿媳结夏不要轻易选择离婚。

罐头发明于1810年的英格兰,作为军用物资的一种,当时的罐头种类非常有限,士兵们也并不觉得开罐头是件难事,常常拿起手边的小刀就敲开了。接下来的几十年间,罐头的品种渐次丰富,其使用也从军用转向民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步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劳动大军,品类丰富、价钱低廉的罐头成了人们餐桌上的常客。这时妇女们发现自己要很费力才能打开一个罐头,到这时,开罐器的发明才被提上日程。

这样看来,开罐器的发明比罐头晚上48年这件事,虽然表面上不可思议,但实际上是顺应了社会的实际需要的。但是悲剧往往就隐藏在那些不被重视的细枝末节里面,比如今天要说的鸟笼裙狂热,其悲剧的主要原因或许可以牵扯到两项重要发明在时间上的倒错: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开始用作棉织机械的动力,至1830年前后完全取代人力;1906年,通用电气公司发明了一种制造廉价钨丝的方法,电灯泡从此被推广至千家万户。在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夹缝中的维多利亚时代,一项穿衣的时尚大约夺去了三千多名女性的性命,大众的审美眼光自不消说,只怕瓦特和爱迪生,也是要负上一些责任的。

事情要从19世纪西方世界对女性的审美品味说起,那时候的服饰会力求突出女性的“丰满”,有别于今天的前凸后翘,当时的人们认为漏斗状的装扮最能体现女性的丰满。所以女性的衣装往往在腰部猛然收紧,在细腰的同时突出胸部的曲线,而对下半身的处理方式则是用与身体比例极不协调的衬裙来与腰部形成鲜明对比。问题就出在这个衬裙上面。


致命的时尚——十九世纪鸟笼裙狂热简考

19世纪流行的衬裙

19世纪初的时候,女性衬裙的构成是这样的:先套上长筒袜,用袜带绑好,再穿上一层内衣裙,紧接着是一层比较宽松的内衣,然后再在外面加上几层衬裙好让裙子显得鼓起来。这样做虽然能够使女性的下半身显得丰满,但每次更衣却要花费不少时间。在19世纪初期,每天换几套衣服是非常正常的事,这就使千层裙的弱点更加暴露无疑。不过有朋友告诉敝团说,千层裙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当时的女性免受性侵犯的困扰,因为有好色之徒在试图行猥亵之事时不断乱翻女士的裙子,却发现怎么也翻不到头,最后也就这么放弃不往下干了。

但遭遇性侵犯的情况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时间里,女士们都为穿上脱下的各种裙部件烦恼不已,而且,千层裙使移动变得尤为困难。在上下楼梯、上下车、穿梭过道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或绊住,好看是好看了,但脚下一瓣蒜就要丢人现眼的风险还是过于沉重了些。

到了1850年,英国人发明了克里诺林裙衬(Crinoline,因为状似鸟笼,下文称之为鸟笼裙),这种裙衬用鲸须、鸟羽的茎骨、细铁丝或藤条做轮骨,再用带子连接成鸟笼状的裙撑。这个设计取代了之前无止境的层层面料,下身的饱满程度反倒也增加不少。六年后,一位名叫R. C. Milliet进一步改进了鸟笼裙的裙撑,至此,鸟笼裙的工艺至臻成熟,它的大红大紫也就近在眼前了。


致命的时尚——十九世纪鸟笼裙狂热简考

鸟笼裙

英国设计师薇薇安·韦斯特伍德(Vivian Westwood)后来曾经这么评价过鸟笼裙:“再没有什么时尚装束比鸟笼裙更性感的了,只要它一出现,方圆六英尺的地方都要抖上三抖。”不知道韦斯特伍德是不是高级黑,但这句话确实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鸟笼裙使得女性的下身丰满得有些变形了。裙撑一开始还都在自己碰得到的范围内,渐渐地,身边的人已经开始接触不到自己的身体,连端茶递水都要使用特殊的器具。


致命的时尚——十九世纪鸟笼裙狂热简考

远距离递物实景图

根据场合的不同,女士们会选择穿着占地面积不同的裙撑。于是,宴会主人发现,原来能让三位女士舒舒服服坐着聊天的沙发现在只够让一个人坐了;马车司机们也发现,一位穿着鸟笼裙的女士要上车,往往需要两个男子在背后推上一把(因为车门太小裙子进不来),万一落座的方式不对,裙撑还会翻起来直接盖住脸,裙下春光自然也就一览无余了。


致命的时尚——十九世纪鸟笼裙狂热简考

裙撑大小的演变

当然比起接下来要说的情况,以上这些就都不算什么了。爱穿鸟笼裙的女生,死法一定不会太少。统计数据(虽然并不完全准确)可以说明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在“鸟笼裙狂热”(Crinolinemania)的那些年里,这项时尚大概杀死了3000余名女性,具体死法如下:

①火灾

狄更斯写于1861年的小说《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里,郝薇香小姐(Miss Havisham)就因为鸟笼裙不小心靠近壁炉碰到明火而被活活烧死。这一年的现实世界似乎也因为小说的描写而频遭不幸。美国诗人亨利·朗费罗的妻子的鸟笼裙不小心蹭倒了燃着的蜡烛,尽管诗人奋力抢救,甚至还在脸上留下了永远的伤疤,但妻子还是不幸命丧黄泉。这一年的费城大陆剧院里,六名芭蕾舞演员因为在舞台上碰倒了用于照明的油灯而不幸火烧连裙,最后全部香消玉殒。


致命的时尚——十九世纪鸟笼裙狂热简考

大陆剧院的火烧连裙现场

除了过于宽大的裙体之外,当年用于浆布的材料几乎全部是易燃的,而且撤去了千层裙的众多布料之后,鸟笼裙的内部几乎呈中空状态,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空气对流,因此也一定程度上加速的火势的蔓延。三千余条鸟笼裙下的孤魂里,有一大半死于火灾,而死于火灾的人里,又有相当一部分因为照明用火而死。要知道,正是因为蒸汽力量的推进,鸟笼裙的生产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并迅速进入千家万户。所以敝团才说,在鸟笼裙这件事上,瓦特和爱迪生来了一个令人扼腕的倒错。

②风吹水淹组合死

从千层裙发展到鸟笼裙,虽然裙下风光改变颇大,但其外形却仍然保持着隆起的幅度。但正是幅度的变化造成了一些奇异的死法,起大风的时候,出现过体重较轻的女性被直接吹下河的情况。而且裙体的形状加速了人的下沉,这就是令人唏嘘不已的风吹水淹组合死法。

③堵塞死

当年的有些马车也造得过于轻巧,以至于起大风时连车带人一起被吹下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这时坐在车中身穿鸟笼裙的女性就连浮出水面求救的机会也没有了,她们往往被卡在马车里出不来,而造成堵塞死这种不可挽回的局面。


致命的时尚——十九世纪鸟笼裙狂热简考

要人帮才进得去,靠自己就真的出不来了

仅仅过了两年,这股鸟笼裙狂热便开始退烧。十年后,大街上基本上已经看不见什么人穿着鸟笼裙了。据说当年有人抵制妇女穿着鸟笼裙时,使用的理由还是“风会把裙子掀起来,被别人看到内衣这种事简直是亵渎神灵”,不知道如果因此丧生的女人男人们地下有知,会做何感想。


致命的时尚——十九世纪鸟笼裙狂热简考

起风了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