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表为主,须散寒、清热、疏风、解毒、祛湿

 医道无涯 2016-03-15

治外感发热

解表为主,须散寒、清热、疏风、解毒、祛湿

□王立忠(全国名老中医)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候,是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体温高于正常水平。它可见于许多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根据病因和症候表现可分为许多证,但综合分析归纳,基本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一般外感发热病程较短,热度较高,若能及时治疗,收效较好,但辨证不准或治疗有误,或体质虚弱,或热邪炽盛,亦可转为危证,甚或导致死亡。

一、病因病理:

外感发热是指六淫等邪侵袭于表,正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营卫失调,故出现发热恶寒、脉浮苔白等一系列卫表症候。由于感受外邪的不同,加之体质差异,以及致病的不同阶段,故在临床上分为风寒、风热、湿温及阳虚、阴虚等表现和半表半里,热入气分,热入营血等不同症候。

二、辨证施治:

外感发热是机体对病邪的一种全身反应,一般在病的初期可理解为正邪相持、正气抗邪的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发热毕竟是一个病理过程,往往伤气耗液,损害机体,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因此采取及时、适当的解热措施,将是提高疗效、防止变迁的重要方法。外感发热一般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变化较多,所以治疗应抓紧时机以驱邪为主,可选用解表而分别加入散寒、清热、疏风、解毒、祛湿等方药。

(一)风寒表证:常见于流感、感冒等外感风寒初起的表寒证,症见恶寒发热、剧烈头痛、肌肉酸痛、无汗鼻塞、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治法:解表散寒,退热止痛。

方药:荆防达表散(《医学正传》):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茯苓、前胡、柴胡、川芎、桔梗、枳壳、甘草。若表寒证突出,如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加麻黄;若里热盛,如咽痛、扁桃体肿大、口干咽燥者,加板蓝根、炒牛蒡子、金银花、连翘、生石膏等疗效显著。

(二)风热表证:常见于感冒、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等。症见发热无汗,或汗出不多,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赤苔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桔梗、牛蒡子、薄荷、竹叶、荆芥穗、淡豆豉。若表证明显,有汗者,重用金银花、连翘;无汗者,重用荆芥、薄荷;汗出不解者,去荆芥、薄荷,加黄芩、青蒿;咽喉肿痛,加射干、马勃、板蓝根;咳嗽加杏仁、贝母;热伤津液,加天花粉、麦冬。

(三)湿温表证: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头痛身重,面色淡黄,胸脘痞闷,午后身热,不渴,舌苔白腻,脉滑濡。

治法:宣畅气机,通利湿热。

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杏仁、法半夏、薏苡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若伴有表证,加藿香、佩兰、石菖蒲;若热重于湿,高热重,加茵陈、黄芩、栀子、连翘、淡豆豉、生石膏等多获显效。

(四)肺热壅盛,肺失宣降(肺炎球菌肺炎):症见高热寒战、咳喘、吐黄色黏痰、胸痛、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止咳。

方药:自拟方治肺炎验方:玄参12克、桔梗10克、桑叶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连翘15克、杏仁10克、麦冬12克、生地12克、前胡10克、川贝母10克、全瓜蒌12克、甘草8克。若热盛者,亦可酌情加入鱼腥草3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以增强清热解毒、泻肺化痰之功,此方治肺炎,疗效尤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