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很私人的话题。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想法。我的建议是,当您对此很犹豫时,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然后,把您的这些想法,跟您的那位聊一聊,看看对方的想法如何。毕竟,这是两个人的事情。 或许,这些是我们决定是否要生孩子的更根本一些的问题。我想,决定再生一个孩子,不要仅仅是为了给老大生个弟妹、免得他未来孤单。我们不要把这么大的压力放在孩子身上。我们自己决定、自己为此负责。 财力、人力等等条件,是一个考虑的因素,但也同样不是决定因素。条件都是相对的,一切在于我们安排。 父母是否需要征求大宝同意要“二宝”? 我想,父母不必征求孩子的同意,但需要跟孩子耐心地解释这件事。 这个事情,是夫妻二人的事情。我们不因孩子特别想要个弟妹就决定要二胎,也不因他不想要就决定放弃。 如果过多问孩子,会把孩子放在不恰当的位置,让他以为他有权决定此事。实情显然不是这样的,孩子无法决定父母的事情,他只能决定自己怎样去适应。把孩子放在不应有的位置、给他不相称的责任,对他来说是负担。我们要让孩子轻松做孩子。 大宝明确表示不希望有弟弟妹妹怎么办? 家长可以明确告诉孩子:我们知道了并且也理解你的感受,但是这是爸妈的决定,希望你尊重。平时你觉得爸爸妈妈是不是很好?如果你平时信任我们,那么这次你也可以先信任,然后,我们一起去发现,有弟弟或妹妹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这样谈过之后,不强求孩子马上改变看法,他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 有了二宝, 很多妈妈甚至都在为此感到愧疚——不能给大宝过去那么多的关注和照料了,对他愧疚;给二宝的照顾,永远没有给大宝的那么多、那么专注,因为忙不过来,所以也对二宝愧疚…… 其实,养育孩子中,事情是无法计时计量去算的。我们甚至都不必去想究竟给了孩子多少、欠了多少。有了两个宝宝,我们就要接受这样的事实——在多了一个家人、多了很多爱的同时,我们将以不同于养育独生子女的方式养育他俩。不存在少了、欠了的问题,一切都将不同了,正如我们当了家长之后,日子就必然永远跟过去不同了。我们自己先要接纳这个事实,没有愧疚。 通常,小宝的到来,很容易引起大宝的嫉妒心理,特别是当大宝是6岁以下的幼儿时。这种心理是正常的,是人类进化所决定的。那么如何帮孩子很好地处理这种嫉妒情绪?做到下面几点或许会有帮助:
很多家长打算要二胎,但由于精力有限,计划讲大宝送去老人家里由老人带,自己好安心照料新生儿。但是,这样做,非常容易让本来就有嫉妒心理的大宝,更加确认了自己的猜疑:妈妈不要我了、妈妈对我的爱减少了。 还有些家长想:既然老大有些嫉妒,而小宝又年龄小,只有喂养任务,那不如多让保姆或老人照顾小宝,自己多带大宝。这样似乎解决了大宝的嫉妒问题,但妈妈跟小宝间的亲子连接又会受到影响——我们都知道,孩子出生后,跟妈妈间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这究竟有多重要! 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的孩子。决定了要二胎,就要担负起照料两个孩子的责任。 所以,如果忙不过来,妈妈最好请人来家里帮忙,请阿姨做家务,或把老人接到家里来,使得两个孩子仍然都在父母的管理之下。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上面那些问题,而且,对于两个孩子来说,从第一时间起,就有手足间的各种互动体验,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亲情感受。 这种全家人共同面对一个新情况、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帮助支持的家庭经历,将是孩子可以珍藏一生的亲情回忆。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加入自己,一起为迎接弟妹而做准备。这样,我们使得孩子参与进来,当孩子有所投入之后,他也会更自然地珍惜自己和爸妈的付出、认同自己作为哥哥或姐姐的角色。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 我们说鼓励大宝跟父母一起为迎接小宝而准备、期盼,但具体做起来,也取决于大宝的年龄。对于5、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适当给他一些事务去做,但对于更小的孩子,或许父母要侧重在让孩子理解、知情上,而不必让他过多地参与,因为对于比较小的幼儿来讲,10月怀胎的过程是漫长得难以忍受的,如果让孩子参与过多,难免会带来心理负担,引起不必要的焦虑。所以,对于小幼儿,更多地让他做个孩子,而不是承担过多的压力。
当大宝有了朦胧的嫉妒心理时,家长首先要帮孩子标识这种情绪,并予以认可和接纳,让孩子知道,这是正常的、是被父母理解的。 此外,这里有一个小做法,可以很具体地帮助大宝化解嫉妒情绪。 家长可以在妈妈怀孕时,多跟孩子分享当年他在妈妈肚子里时的小事。孩子出生以后,多给大宝看看当初他刚出生时的照片和录像,这样,一来可以让他清楚,现在对小宝的各种呵护照顾,妈妈当初也是同样对待他的,这可以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和同理心。另外,这个过程,也是让孩子重温当小baby的过程,让他重新感受一遍当小婴儿的体验,满足了心理需求,补足了妈妈的爱,然后,他就可以出发、去更好地当哥哥或姐姐。 妈妈如何能应付同时带好两个孩子的重任? 有两个宝宝的家长,无疑需要付出更多辛苦。怎样能做好呢? 我想,我们要调整一下观念。我常常觉得,我们目前养育独生子女的方式,比较容易造成过度教养的现象。或许,人类在过去千万年里,对孩子的更自然、更“原生态”的那种养育方式,才是真的适合孩子生长的。所以,有了两个孩子,我们不要把每个孩子都带成“独生子女”,而是以新的标准、新的模式去养育。就是说——我们常常感到自己没有做到的那些,没有给孩子把水果及时切块提供、没有把地擦得那么净、孩子撇嘴了没有立刻去哄……或许这其实都恰恰是刚好的。 独生子女的家长,都盼望着能有机会“拼养”、“群养”,现在有了两个孩子,就可以实现这个想法了——把孩子们当一个团队来带。 怎样做才能减少两个孩子间的争执和冲突?
怎样做能增加两个孩子间的手足情谊?我们可以用一些办法,帮孩子增进手足情谊。比如,与其比较和竞争,不如多安排一些需要他俩合作的游戏或活动。让他们多一些机会体验只有他俩、没有外人的时光。鼓励他们多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帮助对方。 两个孩子,如何避免对某个孩子过于偏爱? 首先,偏爱或许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人的某种性格、特质,比另一种更加喜欢,这很自然。有专家曾专门为此提出父母和孩子的“匹配度”这个概念。就是说,父母和孩子在先天性格上匹配度高、比较一致的情况,那么父母会感觉教养孩子是很轻松愉快的事情,他们亲子关系更容易好,他们在亲子活动中会体验到更多成就感和幸福。反之亦然。 那么对于有两个孩子的家长来说,首先要认可这一点,不必回避。其次,在每天的具体教养中,注意对每个孩子有不同方式的关爱。 比如:对跟自己很近似的那个孩子,或许我们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肢体语言,就足以表达我们的亲密和支持。对于跟自己匹配度不高的那个孩子,我们需要常常在脑子里给自己开给“小会”——提醒自己,接纳包容孩子,而不是去强迫改变他。我们凡事不要太急于下判断,而是先多观察、分析,因为你的判断很可能带有过多你的偏见。 孩子的很多性格特点无所谓好坏。我们要多花点力气,去学会欣赏孩子的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欣赏孩子的闪光点。 孩子的这些特点,也是他的基因所决定,难以改变。如果改变了,那么他会很不快乐。 所以,我们要感谢你喜欢的孩子带给你的轻松快乐,同样,更要感谢跟你不太相同的那个孩子,教给我们接纳与包容,感谢他给我们带来的成长和新境界! 总 之
有了两个孩子,我们有了一个更大的家庭,有了全新的生活状态。我们的爱与资源,都不会被越分越少,因为一切都是无法这样量化的。我们对家人和生活的热爱,我们正向、积极的人生态度,会给生活带来新的资源、新的景象。 多年以后,当我们在某个瞬间,想起此刻的这些艰辛、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我们会笑着回忆这一切,会庆幸自己当初有这样的勇敢和一往无前。我们也会感谢孩子们,谢谢他们把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
|
来自: axiuxiu12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