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欲望的危害』

 李涣 2016-03-15





温水煮青蛙
“温水煮蛙”道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说明的是由于对渐变的适应性和习惯性,失去戒备而招灾的道理。一个安逸的环境中,人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迷惑,最终导致消沉、放纵和堕落。由于这个过程是一点一点的变化,让人在不易察觉中完成了整个蜕变,待醒悟过来却为时已晚。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6:07 醒来 来自光明之旅



众生因欲望而来到这个世界,因欲望而生、因欲望而活、也因欲望而死。所以,这个世界叫做“欲界”。

在这个世间,所有烦恼、痛苦、伤害与复杂的状况都是不同的欲望而酿成的结果。因此,我们要观察欲望从哪里产生?它是怎样产生的?然后,进一步认识欲望,了解欲望。找到了欲望的根源,将它彻底改变,才能获得幸福与和谐。





首先,必须认识欲望的来源。欲望来自于无明我执,无明包括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众生没有认识世界的真相而形成对立心为俱生无明,它不是今生才形成的,而是众生与生俱来的,它是一切众生轮回的根源。“我执”就是说我们做事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从来不为他人着想,即使帮助他人也是一种有选择、有条件的付出。其实,这种表面利益还是没有离开我执的范围,这是众生从无始以来的习惯性。习惯了我执,很自然地有远离痛苦和追求快乐的想法,这种状态称为欲望。“我执”包括人我执和法我执。每个众生都认为有一个“我”存在,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的执着叫“人我执”;这是我的车、我的房子、我的家等这类以自我为基础的认知叫“法我执”。这些都属于俱生无明的范畴。


产生欲望的另一个来源是“遍计无明”。我们从出生之后,接受父母、老师及各种文化宗教的教育,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更深一层无明叫“遍计无明”。它是众生在投生之后逐渐形成的,随着遍计无明的日益增加,俱生无明也随着加深。在这两股力量不断的互相作用下,欲望逐渐形成。


接着,我们来通过智慧认识和了解欲望。从佛教的观点:欲望包括善、恶与无记三种。欲望是一个无限的能量,能量可分为正能量与负能量。正能量动机涵盖了两种欲望:一种欲望的岀发点是无论做什么都会考虑自他的利益。另一种动机是全然为了世界人类以及所有的众生、远离痛苦,获得解脱而贡献与付出,这种的欲望是善的欲望、是正能量。这种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完全感受不到别人的难受与痛苦,也不懂得关心与承担,舍弃了慈悲心,为了“自我的名利”,掺入了贪心和嗔心的欲望都是恶的欲望。这是贪心延续的心态,永远没有满足感。一个人如果被欲望主宰,就像温水煮青蛙,享受欲望却成了它致命的松懈,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危险的境地,不能自拔。无限的贪欲被无明我执操控,没有边际,像是误食了罂粟。这种欲望越是膨胀,心中的恐惧和苦就越深,失去了幸福和方向。


还有一种叫无记的欲望,是指既非善也非恶的欲望,譬如渴了想喝水,困了想睡觉之类的想法。


欲望依靠外境为缘而产生,它不是心的本来面目,是时而落上的灰尘。但是,欲望并非都是坏事,关键是要懂得正确地挖渠引水。智者不会跟随欲望,而是驾驭欲望服务于世界。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的行为是一种索取,而为了他人利益的索取叫做贡献。


欲望是无形的力量,它像一杯水,你添加什么调料,比如酸甜苦辣咸,它就会变成那样的味道。你的动机决定了结果。只有通过智慧分辨善与恶,才能知道如何改变。想要改变欲望的唯一方法是在生活中不断训练慈悲心,在欲望刚刚产生的时候,先要通过智慧来分析这个欲望是善还是恶,然后止恶扬善。是善的欲望就要护持,恶的欲望要当下舍弃。要像无著菩萨在《佛子行》里所说的方法来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


烦恼的欲望让我们不自由,只要放下过高的欲望,其实快乐很容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