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集: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比利时)
![]() 建设不久后的原子球模型
![]() 纵观原子球模型
![]() 原子球模型局部
![]() 会展场景与原子球模型
![]() 从原子球远观
![]() 从原子球远观
![]() 从原子球远观
![]() 花卉图中的比利时
![]() 花卉图中的比利时
![]() 花卉图中的比利时
![]() 土木工程展馆
![]() 刚果、卢旺达和乌隆迪馆的地板图案
![]() 展亭区外花园
![]() 砍伐的树木
![]() 砍伐的树木
![]() 现代建筑.
![]() 当代艺术玻璃展.
![]() 当代艺术玻璃展.
![]() 雕塑喷泉
![]() 荷兰馆
![]() 荷兰馆
![]() 荷兰馆 ![]() 俄罗斯展馆
![]() 俄罗斯展馆
![]() 俄罗斯展馆
![]() 俄罗斯展馆
![]() 俄罗斯展馆
![]() 俄罗斯展馆
![]() 俄罗斯展馆
![]() 俄罗斯展馆
![]() 美国馆 ![]() 美国馆
![]() 美国馆
![]() 美国馆
![]() 南斯拉夫展馆
![]() 芬兰馆.
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Exposition Universally et Inter-national de Bruxelles-Weredtentoonstelling Brussel 1958)属于注册类(综合性),会期是1958年4月17日至10月19日,有42国参加(此外还有联合国、欧洲共同体和欧洲煤炭和钢铁联合会等著名的国际组织参加),4145万人次参观,总面积200公顷,投资25.3亿比利时法郎,主题是“世界人口文化”(Evaluation of the World for a more human world)。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首次世博会。 比利时是一个独立建国历史短暂和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但自19世纪中叶起,比利时便不停地举办各种规模的世博会。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897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05年列日(Liege)世博会、1910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13年根特世博会、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39年列日世博会。多次举办世博会,有力地提升了比利时国家地位,推进了城市的发展,也为世博会作出了贡献。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场地选在距首都布鲁塞尔城外7公里的风景如画的海色尔公园。展区划分为4个部分:主办国比利时部分、比属刚果部分、外国参战国部分和国际组织部分。 展馆约有40个。与历史上世博会的不同之处 ![]() 为了方便游客观赏,主办者设计了高架缆车和快速机动车,还有在专用车道上来回奔跑的运客小火车。为了方便步行者,还特意设计了一条长500米、宽25米、高15米的天桥,人们从天桥上可以看到大多数展馆和园区景色。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标志性建筑——原子球(Atomism Pavilion)。无论是思想理念还是创意形式,原子球的设计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人们关注的热点。原子球由9个巨大内空的金属球体组成,每个圆球代表一个原子,各球之间由26米长、直径3米的空心钢管连接。各圆球与连接圆球的钢管构成一个正方体。这正是放大1650亿倍的α铁的正方体结构。9个圆球加上钢架结构总重量为2200吨,最高球顶高达102米。球面用5800快三角弧形铝合金焊接而成。 由于是战后第一次举办的世博会,各国对参展非常重视。各国展馆和企业馆缤纷多彩,要人眼目。其中苏联馆和美国馆相互毗邻,规模相当,是布鲁塞尔世博会上面积最大,也是颇受关注的两个展馆。 引起公众的注意并产生轰动效应的还有著名建筑师李?克普赛尔(Le Corbusier)设计的飞利浦公司展馆。展馆的外形就像一顶奇形怪状的帐篷挑起三个尖尖的顶端。建筑物由12个双曲抛物面构成,每个双曲抛物面都相互交叠,并由框架的拱肋支撑。展馆里面一部电影向两个方向播放,300个扬声器产生的立体音乐盒水面的影象辉映,使色彩、音乐、形象语言形成一体。飞利浦公司以电器产品演绎了新的艺术形式,也是日后多屏幕电影、幻灯片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早期雏形。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原子球被完整地保留着,仍屹立在海色尔公园,如今已成为比利时国家形象的标志。原子球显示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光芒将永远伴随人类的未来。 ![]() 项目名称: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的飞利浦馆(Philips Pavilion)
建筑师:Le Corbusier & Iannis Xenakis
项目地点:比利时,布鲁塞尔,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
项目年份:1958年
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标志性建筑原子塔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主办国对1958年世博会主题——“科学、文明和人性”的生动诠释,它打动了无数参观者的心。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上的飞利浦馆的造型奇特,恰似冲天的飞机,由法国著名建筑家柯布西埃设计。作曲家瓦列斯为展馆谱写了“电子音诗”,从此,一种新的音乐形式——电子音乐就此诞生了,飞利浦馆可称得上现代电子音乐的襁褓。
当时的游客走进了展馆便是走进了音乐,历史是这样记载的:“当人们从这一建筑物走过时,他们一面通过四百多个扬声器听着音乐,一面观看放映出来的一系列图像──有些是照片,有些是油画,还有打印或手写的原稿。飞利浦馆毫无使图像与音乐同步的意图。结果是,除了偶然的巧合外,人们所获得的大部分印象在视觉与听觉之间是不协调的。6个月中,每天约有一万五六千参观者,他们对自己看到的图像和听到的音乐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反应:惊骇、愤怒、不知所措、畏惧、感兴趣、狂热。”布鲁塞尔世博会飞利浦馆由此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