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耀仁 归类绘画元素的真迹模本 如何分辨和采纳正确的样品是关键的第一步,每个鉴家或因研究方式和实战经验的不同而各说其是。通常而言,范本大多依据公允的研究成果来确立,参照惯例,王蒙公允的真迹大致如下: 《夏山隐居图》,至正十四年(1354),弗里尔美术馆藏。 《夏山高隐图》,至正二十五年(1365),故宫博物院藏。 《青卞隐居图》,至正二十六年(1366),上海博物馆藏。 《葛稚川移居图》,故宫博物院藏。 《太白山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上述作品,其中三件署有年款,《太白山图》虽被挖款,但其元素风格显示为最晚年的作品,具体论证可见笔者《王蒙〈摹王维剑阁图〉考》(注1)。而《葛稚川移居图》依据题款的书风和内容的提示,应在至正二十六年之前。 本文将依据上述作品展开,阐述王蒙真迹最具代表性的绘画元素。因限于篇幅,伪迹元素暂略。
1.丘壑山石 丘壑山石决定了山水画的基本格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青卞隐居图》与《夏山高隐图》的创作时间相差一年,其画风完全一致,与之相似的还有《丹台春晓图》和《夏日山居图》等作品(图1)。
《夏山隐居图》为王蒙最早的署款作品,但其丘壑元素可与《溪山风雨册》以及传为赵孟頫的《山水三段》关联(图2);而晚年的《太白山图》则与《具区林屋图》《秋林万壑图》《丹山瀛海图》等作品相似(图3)。从这个丘壑风格判断,(图2)早期画风与(图3)的晚年画风变化太大,单独比对似乎难有交集,而至正二十五年至至正二十六年的画风却同时兼备前期和晚期风范,从而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使得这三个时段的风貌相互关联且渐次变化。通过归纳,年份偏早点的作品,采用多层次的淡墨线皴染,墨气温润,线条模糊,其图式呈现纵深的全景结构,这大概与他师承唐宋名家相关。时间往后,则线条清晰明朗,墨色较浓,线性起伏变化大,呈现长短扭索状和律动感,且多色淡染,显得厚重苍辣而通透虚和,其图式景深逐渐拉近。
由上述归纳的知识,即可进一步判断,《秋林万壑图》属纵深全景图式,时间应靠前。与其相似的皴法还有《素庵图》,但相对于前者清晰的线皴,《素庵图》边勾线边皴擦,时间应在《秋林万壑图》和《丹山瀛海图》之间;而《关山萧寺图》的中景和近景也接近这一组(图4)。 在王蒙的真迹作品中,《葛稚川移居图》的主峰丘壑画法最为特别,皴擦多而几乎不见线条,这类技法仅在《关山萧寺图》远景中少量展现(图5),其它作品尚未见过。而《春山读书图》和《秋山草堂图》的丘壑其实是在(图1)基础上的延伸,只不过前者强调线条和晕染,后者简化线条而强化苔点表现而已。
2.林木杂树 相对于山石丘壑,王蒙画作中林木杂树的空间和种类明显要丰富多样。从空间可分为前景、中景和远景三类,其种类则有夹叶树、点叶树、松树等等。 宋末元初,赵孟頫倡导以书入画并付诸实践,最为人熟知的是《秀石疏林图》,其中题识:“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近年新发现的《幽风清秀图》则以小草表达相同的理念:“岩岫束枝映云恐,仙气瞻眺高处中。写竹墨笔寻古意,丹青书画本来同。”王蒙绘画理念深受赵的影响,其晚年自述“老来渐觉笔头迂,写画如同写篆书”(注1)即可显露心迹。不仅如此,从《具区林屋图》和《夏山高隐图》,以及《西郊草堂》《惠麓小隐图》等前景林木看,“其主干外形曲直错落,结构翻转起伏,皆以迟涩的‘如籀’笔法勾勒,略作皴擦,并以赭石淡染,因此尽显苍古浑厚之质”(图6)(注3)。倪瓒曾经赞誉:“王侯笔力能扛鼎”,而最能体现扛鼎的力度,则莫过于林木杂树。
曾在明清两代显赫一时,却突然隐藏百年的《摹王维剑阁图》,因其形貌摹自王维,缺少王蒙繁线密点的常规特征,破译其真迹密码的突破口便是苍古的前景林木(图7),尤其是隐藏杂树间的松树,虽然画法简约随意,却与《太白山图》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通过排查,发现王蒙的这类松树画法得自晚唐李昇的滋养,这从其《仙山楼阁图》的比对中便可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很清晰的关联(图8),从而证实《清明书画舫》卷十一载“王蒙画宗李昇,品在子昂子久之间”确非空穴来风。
除了(图8)晚年松树不计工拙的技法,另一类则较为写实和精密,这些作品包括《春山读书图》《夏日山居图》《秋林万壑图》《素庵图》等,其松针、松树主干和出头的枝丫都如出一辙(图9),《丹山瀛海图》也基本接近。以这些作品的丘壑元素作参照,时间明显早于《太白山图》。统计王蒙有限的真迹和以底本所作的摹作,松树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说明松树是王蒙喜欢表现的元素。
王蒙的中景树法相对简单,其松树的松针画法虽然接近《春山读书图》这一类,但用线简练并带有皴擦,与此相似的作品有《夏山高隐图》和《丹台春晓图》等(图10)。其它杂树的表现较为多样,《春山读书图》略带李郭形态,却更具写意性,但这类画法罕见,常见的画法则如(图11)所示。从时间上看,至少在至正二十五年的《夏山高隐图》以及同期的《秋山草堂图》便已具备,直至最晚年的《摹王维剑阁图》,其基本特征不变,呈现一如既往的程序化。令人惊讶的是,这三件作品居然横跨夏秋冬三个季节,以此类推,春季的树法或将不例外。
3.屋宇茅房 从现存的真迹看,王蒙的房屋大概有两类:一类是如(图10)的松间砖房,《关山萧寺图》和《太白山图》等作品也是相似的建筑结构,整组有规律地排列,屋顶带有规整的条格状,邸尾相向,屋脊双勾线(图12);另一类则是典型的茅草屋,除了个别的早期作品如《夏山隐居图》外,基本全用双勾线,屋顶必有横脊,屋面茅草线条清晰,排序多为二至三行,大门内侧多安排老翁把卷读书,通过排序,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老翁朝向全部呈现半侧向左,从《春山读书图》《西郊草堂图》《惠麓小隐图》《具区林屋图》《秋山草堂图》等作品,都可以看到这些标志性的符号(图13)。不知道是王蒙的绘画习惯,还是表达什么特殊意图,期待其他学者有翔实的资料解开这个谜底。
图13、左起:《素庵》《秋林》《春山》《夏山》《秋山》《西郊》《惠麓》《具区》
4.人物鞍马 人物鞍马是山水的视觉中心,处理得当既相互融洽又画龙点睛。王蒙在处理人物鞍马时,很注意这些全局关系。从现存的作品看,至正十四年的《夏山隐居图》,其人物线条简净,形态瘦长,与之相同的有《溪山风雨册》和《谷口春耕图》等作品。至正二十五年的《夏山高隐图》,以及相近时期的人物表现,虽然仍然保持简净挺拔的线条,但其形态已变为厚实圆满。而晚年的《太白山图》,人物鞍马众多,用笔随心所欲,工拙自然(图14)。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渐变,显示王蒙从简约方折的南宋特征脱化出来,由写实转向写意,由规整转向古拙,或因眼力昏花,偶尔出现圆转复线,这个特征,同样也在《摹王维剑阁图》中体现(图15)。这些晚年作品,出现了人物掩藏于树林之中或丘壑、建筑侧面,类似的图式并未在赝品中出现,说明模仿者还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或造型能力。
5.小草芦苇 对于整个山水画格局,小草仅仅是岸坡、枯树和怪石旁边的点缀,在整个画面中显得无足轻重,在所有元素中也最不起眼。正因为如此,容易被鉴赏家忽视,从另外的角度看,画家也最本能、最自然地流露其技法习惯,无所顾忌地随性发挥。通过检阅,发现《夏山隐居图》逸笔草草的小草画法,同样在《山水三段——秋林远岫图》《春山读书图》《南村草堂图》等作品中体现(图16)。《秋山草堂图》《秋林万壑图》以及《云林小隐图》的芦草呈现相同的密集和规整的特点(图17),但其笔性意态大致无异。而《夏山高隐图》则与《摹王维剑阁图》完全一致(图18)。相对于前两组,其结构较为简约,用笔节奏放慢,因而彰显出古拙意味,但仔细比对,三者笔性形态显示出其间的承续和变化关系。
6.流泉水波 如果说丘壑、林木、房屋是山水画的实处,那么,泉水溪流则是山水画的虚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实处更讲究技法,而虚处则讲究理念,所以,我们看到王蒙在处理流泉的时候采用块面表达。当然,这个块面之说是相对而言,长则类似线,短则类似点,有明显的染、皴痕迹,而非勾线而就,令人有幽清静谧的感觉(图20)。目前看来,只有在《青卞隐居图》中的水口采用了如《溪山风雨册》、《具区林屋图》中的跳跃水波线,这也是目前仅见的两件有水波的作品,其它作品多为虚空留白,前者早于至正十四年,后者却是晚年作品之一,这些都说明,跨度几十年,王蒙的流泉、水波画法一成不变,可见一个画家在淡化技法而强化理念的时候,是不屑在技法上寻求变化的。
(原载《中华书画家》2015/1,略有修改) 注释: 注1、注3、康耀仁《摹王维剑阁图》,《中国美术》2014 年第3 期,人民美术出版社。 注2、《珊瑚网》卷35。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长按关注二维码 榕溪园 订阅号:rongxiyuan 信箱:rxy_wxpt@126.com 网址:www.rongxiyuan.com 带有“榕溪园”期号的文章均为作者原创,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任何公共媒体转载,须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