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祥麟:当代的文化载体是电影,诗词的路在何方?

 zcjb366 2016-03-15


正月的风依旧凛冽,清寒的早晨,阳光洒进了蔡祥麟的院子。池子里的冰已经化开了,倒影在水中的翠竹随风摇曳。客厅的电视正播放着《鲁豫有缘》,历经过种种劫波的叶嘉莹与主持人谈笑风生,俨然一副俊骨英姿。而坐在我面前的蔡先生,老之文人风骨,愈加意气风发。我们的话题正是从叶先生开始的。
蔡祥麟书法作品《习书偶得》
行止劈刷效米颠,书之妙道性情间。
前贤尤似高峰立,自问何年到半山。
1
作诗的感觉要面向大海,
不要如临深渊
记者:叶嘉莹先生的身世非常曲折却很有成就,而且她的诗词造诣很深,善于用典。

蔡祥麟:叶先生是学者型的诗人,她主要以研究学问为主,对历史、诗词、以及格律用法,从理论上系统的研究透了。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授。

但是为什么很多教授不是作家呢?为什么写不出小说,做不出很精彩的诗呢?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学问是好的一方面。不好是什么呢?有时候捆住手脚,产生一些束缚作用。凡事想着框框,这样就周游不到宇宙,不能做更高、更远的飞翔。艺术家要放开手脚才行。
记者:那么研究学问与做诗之间,是否比较难以结合?

蔡祥麟:确实很难,互相有制约作用。真正的诗人想要直接表达性情,就要尽量打破一些束缚。束缚太多就不可能那么直抒胸襟了,对不对?但是他必须要有一定的学问基础,知道诗词怎么回事,然后利用这个作为载体。而在作诗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所突破。这种突破是一种自然的,就是当时一瞬间想到了。

我练就了作诗快的能力,虽然速度快,但是我的眼睛、耳朵所有的器官同时调动起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一首绝句很快就出来了。比如有一首诗“人与浪花舞,青云水上浮,大江归来矣,骑马笑三苏”,那时山上的水翻起了浪花,白花花的一片,我一下就跳了进去,立马回到了童年的感觉,边拍打着水,一首诗就这样被我大声喊了出来。
记者:可谓真性情!因此您的诗词很少玩弄辞藻。

蔡祥麟:是啊,要给人的感觉是面对大海,不要如临深渊。如临深渊是在山中小溪,欣赏美景当中,突然发现眼前有一潭深渊,深不可测。走到跟前,一下毛骨悚然的感觉,不敢再往前走了,这是一种深度。

那么面对大海呢?大海很宽阔,而且从海岸边上由浅入深。小孩子都可以在海滩边玩耍,但是再往里走,越走越深。最深处的地方绝对要超过那潭深渊了。所以我要的是后者,要给所有的人都提供了欣赏和参与的机会,这是我内心的思想。
记者:您的诗风呈现的是一派清新自然的景象。

蔡祥麟:一个人作诗的风格,叫诗风,诗的风格形成,必有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内在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追求与理念,外在,就是客观的所见所闻,或者经历过什么重大的事件等等。这两条互相有一种影响。内在与外在互相有关联。

因为诗是要给别人看的,所以说要考虑到受众面,比如说作为专门的研究人员,写的东西就是给业内人看的,作品就要以那种模式去写。如果面向社会以及更多的群体,就要考虑到他们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诗词发展到唐朝是顶峰。格律诗把人束缚了很多,很多人想做诗人,在这点上就望而却步了。
蔡祥麟书法作品《春八首扇面之一·春潮》
春潮涌动促新生,雪化冰融瑞气蒸。
沃野良田千万顷,惟求正义一分耕。
2
唐代的格律诗是顶峰,
要超越必须另起一座
记者:您的诗词是否在遵循格律的基础上,做有意识的突破?

蔡祥麟:是啊,为了追求洒脱自然与本真的东西,我尽量不受格律的影响。当看到一座山、一条河,或者一件事,那么第一感觉往往很纯朴、很自然。有时候推敲是必要的,但是过犹不及,改来改去,会变得面目全非,原来的感觉就没有了。

比如,原生态的东西从音乐的专业角度讲,似乎发声、很多方面都有欠缺,可是恰恰有这些欠缺,这个原生态本真的东西,更能抒发情感。你不能完全按音乐内所有那些金科玉律要求少数民族。可是听起来,就那种原生态的东西好。所以诗也是这个道理。
记者:唐代的格律诗也并非全部遵循格律,也有摆脱格律的。

蔡祥麟:比如那首“故人西辞黄鹤楼”,按格律讲,故人这“人”字应该是仄声字,但这里是平声字,那格律就有了变化。这属于技术问题,有些诗中间可以破,但是最后要找回来。比如一个绝句,从第一句到第三句,尤其第二第三句,有时候不按应有的格律去做,但是第四句一定要找回来,第四句的诗要追第一句的。

那么为什么宋代出现词?一个是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一门艺术发展的需求。同时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到了巅峰,还有唐楷,后人再写楷书,也没办法超越。就像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如果到顶上了,你还不满足还想再高,但是只要抬脚走,往哪走都是向下走,怎么办呢?就得另起一座峰,不以高取胜,以别的取胜。
记者:因此宋词应运而生,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

蔡祥麟:所以从文化角度上,我认为宋朝是超越唐朝的。这跟一个朝代的政治有关系,恐怕这些皇帝里面,最有为的就属宋太祖了,他颁布不杀文人。宋朝也有文字狱,但是并不砍脑袋的。
 
正因如此,宋朝的文化鼎盛,百花齐放。一直到南宋那么衰败了,它的文化艺术依然那么辉煌,社会上自由结社,朝廷不干预,给这些文人最大的自由空间了,使文人、艺术家们得以施展抱负。所有不同的风格、个性你都能施展,这就是宋朝的文化。
记者:所以王国维也很推崇宋词,说它的境界很高。

蔡祥麟:是啊。诗从唐以前一千多年一直到唐朝,诗有格律诗,到宋朝才有了宋词,多厉害。到后人再填词,就填不过宋人。元代是外民族的,出现了元曲。明朝就是以戏剧、小说为主,我们的名著、长篇小说多数在明朝出来的。到清代基本都不行了。最让人能记住的就是皇家编撰的《四库全书》了,这是它的骄傲。

所以这个脉络一梳理,到我们这个时代就更差了。文化艺术不能像军队练兵一样,排队越整齐越好,甭管多少人都一个调,这适合于军队,以及适合一个组织、党团内部的纪律,但不适合于文化艺术。艺术需要张扬个性,让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
蔡祥麟书法作品《风雨如诗》
3
当代的文化载体是电影,
诗词是否还有出路?
记者:很多人说,当代的文化载体是电影,也就是视听艺术。

蔡祥麟:对,视听艺术是新的媒体,古代没有电视电影,主要用书籍文字来传播。现在家家有电视,我们还有电影院,这传播力度之大、传播范围之广,是一个时代的特点。

恰恰如此,一个政府把视听的领域如何真正管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它不仅是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历史时期内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走向。比如银屏上面那些三俗的问题,到了实在看不下去了,有一部分文人学者联名上书,到那时候才知道想纠正一下。
记者:那么对于这种新的形式出现应该持以什么态度呢?

蔡祥麟:一个新的文艺形式出现,我们都给一种尊重、鼓励,这个态度是对的。但是新事物出来,它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到底新事物能不能站住的前提,是这里面具有真正向上的、我们常说的正能量一样,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有正面作用的东西,注意利和弊的比例。
记者:包括唐诗宋词,其实贯穿在里面的文化核心精髓,就是您说的那个向上的精神,不管文化载体怎么变。

蔡祥麟:对,所以说到现在,似乎人们都是这种状态,浅文化走这么多年了,一天都是小品、相声,屏幕上超女也好,演员也好,都过了。坦率地讲,他们在影视剧里面已经有表现了,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宣传也得到了收益。他们比大科学家收益高太多了,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社会政策。如果国家没那么多真正的科学家,怎么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呢?没有这么多努力的劳动者,怎么发展呢?
记者:那您说这些会怎样影响到文学方面呢?或者说诗词文学还有出路吗?

蔡祥麟:诗词不是走到尽头了,而是我们没有发掘。这个时代把文化的脉络走偏了,简单的、盲目的追求新,形成了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感觉。因为文化的主脉络,它势必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精神的走向。这些和国情是有直接关系的,往往会延伸到其他方面。

比如说诗词,这些年几乎被人们归到了边缘,真正喜欢的人已寥寥无几。像我还坚持做诗人的,不跟着别人走穴挣钱,是不是挺傻的呢?最近央视做了两档栏目,一个是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一个是成语大会,这做的是不错的。其中诗词大会是最受人推崇的,关注度综合指数评价是最高的。为什么到今天会出现这个现象呢?就因为丢失了这些传统文化太久了,一旦出现,人们才发现这个民族真正好的东西是在那里,而不是这些年的一些屏幕现象。
记者:我们是否应该鼓励年轻人继承传统文化?

蔡祥麟:是啊,所以中国过去这些好的题材,如诗词歌赋,都应该不是简单的保留,而应该是一种延续和鼓励,至少要鼓励年轻人对我们传统的好东西去研究、传承。这个水平不在于高低,在于有这份执著的精神。

再过一百年,我们今人做的事情,就会成为后来人的历史。那么我们今天的历史时期,怎么样能够传承前人,能够给后人留下东西,能够把这个民族文化、能够把这种健康好的东西延续下去,是每一个时期的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蔡祥麟
蔡祥麟简介
蔡祥麟,1952年7月出生,北京市人。著名书法家,当代杰出诗人。

数十年致力于诗书合璧的创作,其诗化古为新,其书法追求碑帖、南北、古今三融。2011年应邀入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名人坊”。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三年在北京荣宝斋主办“蔡祥麟诗书合璧展”并出版作品集。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出版有《行吟》、《笔墨》(中华书局)、编著数十种专业书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