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疗效显现的时间模式

 lycee_sh 2016-03-15

由于针灸手段的干预,对于患病机体来说不过是输入了一些非特异的刺激信息,机体对它的反应大小、快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临床上要估计针灸对某患者的某病痛是否一定能够取效?或要经几次治疗(刺激输入)才会见效?或要多少时间后才会有明显、持续的改善?即使是针灸高手,也很难在治疗之初就作出正确的预计。但一般说来,在临床经验丰富的针灸师施治下,患病机体出现疗效的过程存在以下五种时间模式(图2-4)。 

 

 

 图2-4 针灸疗效与治疗次数之间的关系

 

a. 直线上升型:立即见效,患者快速恢复正常。这是最理想的模式。许多患者一次治疗当即见效,数次治疗完全恢复正常,就属于这种模式。它多见于属于针灸适应症的急性、轻症患者;但对于日久迁延的慢性病患者,少见这种疗效模式。

b. 波动上升型:疗效波动上升,逐步达到持续、稳定的疗效。大多数属于针灸适应症的慢性病患者,经合理的针灸治疗后显现这一种模式。疗效波动的原因,既可能与疾病本身的稳定态难于一下子打破有关(参见“3.7打破疾病的稳定态”一节),也可以是受身体劳累、情绪(如精神紧张等)或环境因素(如气温、湿度等气候变化等)影响的结果;两次治疗间隔太长,也可以是其原因之一。然而,经及时的反馈调正治疗方案或手段,疗效波动一般是从大到小,最后波动消失,或者说症状缓解的时间越来越长,直至达到新的正常稳定态。以慢性疼痛为例,第一次治疗后也许只有短暂的数小时的疼痛缓解,然后又恢复原来疼痛;经第2、3次治疗后,疼痛缓解时间可以增加到1~2天,但疼痛并未完全消失,疼痛发作时仍很剧烈等;再经调整取穴或刺激手段或缩短治疗间隔,并坚持治疗数十次后,疼痛才基本不再出现……这种模式在针灸临床上十分常见。面对这种模式,要尽量缩小疗效波动,争取尽快达到稳定的疗效,以防抗针性的出现(参见“3.6避免与克服“抗针性””一节)。

            c. 阶梯型:取得一定疗效后停滞不前,经一段时间坚持治疗后又进一步好转,呈阶梯状上升。这一类型的患者类似“波动上升型”,但在其上升过程中有一个或几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平台期。如果不对治疗方案作及时的反馈调整,很可能在取得一定疗效后就不再能进一步取效,即只能属于有效但非痊愈例。例如,许多重症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结果常常呈这一类型(参见“4.2.10中风偏瘫”一节例3)。

d. 先降后升型:先似乎有症状加剧或恶化趋势,过一段时间后才转向好转。症状加剧的原因多是由于疾病本身的过程,但有些患者也可以是由于强刺激后针感的遗留而感到不适。这一模式可见于一些顽固难愈的慢性适应症患者。疗效出现前的症状暂时加剧,意味着疾病稳定态开始发生了动摇,医生只要不失时机地继续给予有效治疗,病情会很快出现转机。运用“反治法”时常见此模式(参见“3.7.3反治法的运用”一节案例)。 

 e. 平线型:病情在治疗后既没有好转也没有恶化,呈一条水平直线。这一模式说明针灸对该患者无效,或者说患者机体对针灸刺激几乎始终没有反应。针灸不是万能的,对于不属于针灸适应症的大多数器质性疾病来说,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意料中的事。即使对于大多数属于针灸适应症的功能性疾病来说,也有相当比例的无效率。但是,在确定针灸对该患者或某疾患无效之前,一定要首先反省自己是否已经作了各种尝试,因为要获得上述那些出现疗效的时间模式,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即针灸师已具备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由于至今对针灸适应症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尚未定论,针灸医生的大胆实践与创新,有可能刷新历史记录。

另一方面,对于针灸的常见适应症,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精心治疗仍无明显好转时,要及时注意到其他复杂病因的存在。例如,笔者治疗一位双足剧烈疼痛的白人患者,连续5天的电针治疗,不能减少其疼痛半分,立即建议她作核腰椎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发现疼痛是由于腰椎硬膜外肿瘤压迫所致。经手术摘除肿瘤后她的疼痛立即完全消失。该患者虽然针灸无效,但她对于笔者的及时提醒与转院却深表谢意,感谢使她及时发现了其他医生一直未曾注意到的隐患而得根除。

当针灸治疗取效之后,许多患者经常问一个问题“我要治到什么程度时才可以停止治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从节省医疗费用的角度来看,当然是只要疼痛已止,应尽早结束治疗。但有许多病例虽然开始接受针刺治疗时效果十分明显,但在疗程结束后一段时间内复发(参见“4.2.1坐骨神经痛”、“4.9.3溃疡性结肠炎/易激性肠道综合症”等节)。所以,这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巩固疗效的对策问题:针刺取效后是否需要为了巩固疗效的继续治疗?这种巩固治疗究竟应持续多久最为合适?两次巩固治疗之间的间隔以多长为宜?等等。

西方人爱把这类巩固治疗称为“Tune-up”,好比 一辆汽车在运行一段时间后 必须检修一次。笔者把它翻译为“预防性调整刺激”。按笔者的经验,对于大多数慢性疼痛性疾病来说,一开始治疗,就最好能治到体表阳性反应如压痛点完全消失为止。在疼痛基本控制住以后的几个月中,仍坚持治疗,但可以逐渐拉长治疗间隔,如原来是每天或隔天一次,为巩固疗效的“预防性调整刺激”可以每周一次或逐渐延长到每月2次或一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