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三件禁止出国文物 晋侯夫人组佩(上) 文/韩静 在前面几篇文中,我们提到了晋侯鸟尊和龙形觥(gong),还没看够的朋友可以翻看前文。2013年,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公布了禁止出境展览的一批文物,而这组玉佩就是山西除了上述两件外,第三件禁止出国的国宝级文物。
单件雕饰用于墓主人生前佩戴使用的玉器,我们称为玉佩; 如果是一组好多件呢?就叫组佩,多形象!下面这张是它的真容:
通常,我们看到的成组的玉佩都比较精美,但是一般也不会很长,毕竟这是礼仪制品,太长了重量上升,身为一位女子,戴在身上总归是比较吃力的,所以常见的玉组佩往往是这样的: 但这件玉组佩,长度达2米多,由204件玉饰组成。它不仅是整个晋侯17座墓地中出土的最大的玉器组合,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西周时期玉组佩,在我国玉器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3年下半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联合专家组在山西北赵的晋侯墓地进行了第四次抢救性发掘。整个工作从9月11日开始,到1994年的1月6日才结束,历时四个月。 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墓地群中的3座大墓。 它们的编号由东至西依次为:64号墓、62号墓和63号墓,这次工作还顺代发掘了附属于它们的20多座祭祀坑。
64号墓是整个墓地的核心,为什么呢? 因为这里葬的就是晋侯邦父本人,而另外的2座墓,分别葬着他的两位夫人。 出土玉组佩的墓穴正是其中最靠西的一座,却位列在最次要的位置。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人是根据墓葬远近来衡量亲疏关系的,这和我们今天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的座次排位基本一个道理。 谁距离大BOSS座位近,谁的级别就高些。
而这座晋侯墓却完全颠覆了以往的典籍记载: 64号墓五鼎四簋;62号墓三鼎四簋;63号墓三鼎二簋。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以后我们会解释,简单来说,可以看出来63号墓的主人地位是最低的一位。 最西面这座墓虽然级别低,但墓穴的尺寸却更大,呈“中”字形,出土的陪葬品居然最丰富。
当考古人员打开这座墓时都惊呆了。墓中的随葬品多达4280件,其中仅玉器就有800多件,象征权力的玉戈足有12件;而玉组佩从头覆盖到脚,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等各种珍贵玉石组成,多达204个部件,工艺之精美,数量之庞大,国内罕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件玉器如此重要呢? 这要追溯到我国源远流长的玉文化。
玉,具有温润、光洁、内敛的性能,更象征着人性的某些善良方面,对于玉器的喜爱和执着程度,往往与对一个人品德的追求相挂钩。 《礼记》记载:
说的就是品行端正的人是一定要佩戴玉器的,而君子的品德就和玉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古代的大人物们,佩戴玉器是日常的礼仪,没有什么过错的情况下,是不允许丢弃的。
根据记载,玉组佩的使用有严格的制度,不是谁都可任意佩戴,而仅限于诸侯、王公及其夫人们使用。 从玉佩的规格也能看出墓主人的身份高低。 玉组佩到战国时期达到鼎盛,颇具代表性的就是龙形佩和虎形佩;到了汉代,随着时代的演进,周礼所代表的礼乐文化逐渐崩塌,人们对于玉器的使用也就没有了那么多限制,于是这种配饰就更趋于生活化了,很多士大夫也在佩戴。 西汉后期,组佩就基本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所以我们今天谈起古玉来,一般就是到战汉时期,通常这就是古玉精品的上限年代。 除了讲究玉的色泽和对称之外,这里面还存在生活上的一种美化。 大人物都佩戴玉器,那么在走路的时候还能不能有失仪态的跑呢? 当然不能! 各种玉石之间碰撞会发生悦耳的“叮当叮当”的声音,如果动作太大,那简直就是开了音乐会,所以这也成为了古代贵族日常行为规范,注重仪表和端庄的一种“试金石”。
女子佩戴玉器,走路时就会发出声音,这无疑也是一种“彩铃”,告诉屋子里面的人自己马上就要到了,不能相见的则要赶紧回避。可见,佩戴玉器也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有什么背景呢?下面来看这件组佩的实物:
这组玉饰的雕工非常精细,庄重而典雅,简洁而不失灵动。其中仅仅玉璜的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45件,可以说是把历史上多璜组玉佩的规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夫人就是正室,妻子;而次夫人呢?是不是指的小三或妾室? 墓主人身份卑微却有着如此惊人的陪葬品,它到底有着怎样神秘的故事和身份?
【轻松订阅 深扒文物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