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角色转变系列(1):由实践者转向研究者

 教育繁星 2016-03-15

教师角色的转变,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的落实。如果涉及学校内部变革的教育教学改革,没有触及教师,没有引发教师的观念和行为的变化,那么,这种改革就难以说是有实际成效的,难以说是深刻的。

教师角色转变系列(1):由实践者转向研究者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从今天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来看,教师需要产生一系列的角色变化,由实践者转向研究者是其中之一。

以往教师较多将自己定位在实践者的角色上,也常常以“教书匠”自居。教书匠这个词语,非常通俗,但很能反映教师原有的角色设计。“匠”是工匠,是按照他人的设计与谋划,按部就班地去进行操作,把别人的设想外化为现实,把自己的操作达到自动化、熟练化的程度,是工匠的典型特征。这类“匠”才,并不需要动用自己多少智慧,也不需要亲身去做深入探究,他要做的是操作,是实施,是具体化。工业化社会乃至农业社会造就的教师的这一特征,在今天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知识经济的社会形态,素质教育的倡导方向,新课程给教师存留的巨大空间,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教师不能再固着原有的角色定位,教师既要做实施者,也要做设计者、研究者,是集研究者与实施者角色于一身的人。

应该看到,教师作为研究者,所做的研究与专业研究者有这较大的区别。把握这一区别,对于教师认识研究者的含义,实施研究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研究目的上,如果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旨趣在于创新,在于发前人之所未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超越前人的话,那么教师的研究目的更多地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改进实践状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他研究的所有指向,至于是不是创新在多大程度上创新,并不是他所关注的主要方向。

在研究类型上,如果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更多地属于基础研究,是要探索新规律、发现新知识、说明新关系的话,那么教师的研究更多地属于行动研究和应用研究,是要将自己的行动与研究结合在一起,是要在掌握和占有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基础研究成果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验证基础研究理论同时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内容上,如果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更多地属于客观性研究,是将自己定位在旁观者立场上观察和分析教育教学现象和理论问题的话,那么教师的研究更多地属于主观性研究,他既要研究自己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而且还要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反省自身,探索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在研究状态上,如果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是以不在现场为特点的,是以书斋里的资料分析、整理、借鉴、整合为表现形式的话,那么教师的研究更多地是在教育教学现场中开展各种研究活动,他是在现场观察教育问题的出现解决,分析自己方案的实施情况,反思自己的得失成败的。

在研究方法上,如果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强调方法的规范,方法论体系的建构,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的话,那么教师的研究更强调教师操作上便利,是否便于操作,是否与教育教学实际相吻合、相协调,是教师研究更多考虑的方面。

在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上,如果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更多地体现为论文,体现为论点鲜明、论证有力、环环相扣、资料丰富翔实的学术论著的话,那么教师的研究更注重通过教学日志、教学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课例等文体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凡此种种,都反映出教师研究的特性,从中也可看到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是与其实践者角色高度统一的,是在实践中研究,通过实践研究,为了实践研究的。

(来源:教师角色转变系列(1):由实践者转向研究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