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一明与兴隆山

 人性世界 2016-03-16


 



  莽莽苍苍,绵亘40多公里,偎依在黃河的怀抱;钟灵毓秀,传承千年不朽,屹立在马寒的脊梁。兴隆山如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兴隆马啣的腹地。面对苍茫林海 ,远眺马啣雪峰,遥望金龙池飞瀑,谁能说这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自然神奇的恩赐与造化将兴隆山打造的如同林中的仙子,屹立在自然胜景中,璀璨夺目。



  历史上,兴隆山就被誉为“陇右明珠”、“陇右第一名山”,因此,吸引了不少中外名人和文人隐士来此,或旅游观光、避暑度假;或隐姓修性、寄托情怀。早在西周时,就有隐士在此修行,历经东汉至唐、宋渐成“洞天福地”,宋代时,有李志亨、秦致通弃官归隐,在二仙洞修行,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明代万历年间,这里已成为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清乾嘉年间,有道士刘一明者,周游至此,感叹此处“脉来马寒,向对虎丘”、“双峡锁水,四兽有情”“真仙境也”,遂在这里修山建寺、炼功课徒四十余载,不但成为一代“高道”、养生学家、医学家,还以他大量的道教著作成为道教理论的弘扬者和集大成者,以至今天还为人们所称道。



  刘一明生于公元1734年,羽化于公元 1821年,清代著名道士。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平阳曲沃县(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人。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也是继王常月后的乾隆嘉庆年间全真龙门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其所著《会心内集》自述云:年十七(乾隆十五年,1750),身患重病,百药不效。次年赴甘肃南安养病,愈医愈重,喜遇真人赐方,沉疴尽除。十九岁外游访道。二十二岁在榆中(今属甘肃)遇龛谷老人授以内丹秘诀,遂师之。此后,为求参证,居京师四年,河南二年,尧都(今山西临汾县南旧平阳县,为古之尧都)一年,西秦(今甘肃靖远县)三年,来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间,三教经书,无不细玩。然于疑难处,总未释然。乾隆三十七年,复游汉上,又遇仙留丈人,经其指点,十三年疑团始被解释云云。清乾隆四十四年46岁时,住榆中栖云山长达42年,住世八十八年羽化登真,墓葬在兴龙山兴庄沟,《金县志》、《栖云笔记》均有记述。所著37部著述由其弟子和善士助力在栖云山自在窝均刊刻行世。后半生一直隐居甘肃榆中县栖云山、兴龙山(现兴隆山)修道,设坛传教,著书立说,成为晋、陕、甘、宁一带颇具影响之全真龙门派一代宗师,堪称中国道教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刘一明是清代著名内丹家,精研易理与丹道,著有《三易注略》、《周易阐断》、《道德经会要》、《心经解蕴》、《栖云笔记》等,所存者33种37部84卷,一百余万字。从本体上分,一为撰写,有:《修真辨难》、《修真九要》、《神室八法》、《通关文》、《象言破疑》、《会心集》、《西游原旨》、《悟道录》、《栖云笔记》九种;二为注释,有《周易阐真》、《孔易阐真》、《孔易注略》、《周易注略》、《周易参断》、《羲易注略》、《阴符经注》、《参同直指》、《黄庭经解》、《百字碑注》、《敲爻歌直解》、《悟真直指》、《金丹四百字解》、《无根树解》《道德经会义》、《道德经要义》、《金刚经解目》、《心经解蕴》十八种;三为整理,有:《眼科启蒙》、《沙胀全书》、《经验杂方》、《经验奇方》、《杂疫症治》、《瘟疫统治》六种。从性质上分,有:释道、哲学、医学、艺文四大类。其中内丹学说除在释道著作集中论述外,散见于哲学、艺文著作;史料又贯穿于艺文散集和释道、医学著作序言中。



  刘一明深研《易》学,兼通医术,是当时著名的内丹家、医学家。他认为“《易》非卜筮炼度之书,实皆穷理尽性至命之学”。其内丹学具有明显的三教合一思想,特别是儒道融合思想十分浓厚。主张“丹道即易道,圣道即仙道”。其《指南针序》有“在儒谓之中庸,在释为之一乘,在道谓之金丹”。他强调绝情舍爱,忍辱受垢。在《修真九要》中论述“修真九件要事”是勘破世事、积德修行、炼己筑基、和合阴阳、审明火候、外药了命、内药了性。其中第一要事是“勘破世事”,为此他作《通关文》,在其中的色欲关、荣贵关、财利关、穷困关等问题上,大都引进佛教思想加以解说。在“积德修行”的问题上,他又表现出儒道融合的思想。他对内丹学的阐发颇为全面。主张性命双修,“若欲成道,非性命双修不可”,先命后性,循序渐进。在《修真辨难》中,他分丹法为上、中、下三等,分药物为内、外,谓内药生于自身,为元性,外药乃虚空中真一之气,为元命。并采理学之说,谓性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刘一明内、外丹并重,善于利用外丹技术、设备来制备医用丹药,这是十分可取的道教医学思想,有助于促进传统制药学的发展。在《道书十二种》中,刘一明还将医家区分为神医与人医两种类型:医有神医,有人医。神医者,先天之学,转生杀,夺造化,和阴阳,调五行。后天中培养先天,假身内保真身,采大药三品,除历劫病根,神明默运,推己及人。所谓“有用中无用,无功里施功”。如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抱朴子、华佗、孙思邈其人者。以上圣贤,皆有实学,先治己而后治人。所以药到病除,邪气退而正气复,起死回生,得心就手也。人医者,后天之学,全在五脏上用功夫,草木上用心思。虽明的三关九候、七表八里,仅可医得应生之人,医不得应死之人;医得后起病,医不得根本之病;复得后天之气,复不得先天之气;治得有形之病,治不得无形之病。如仲景、叔和、河间、时珍其人者。以上数人,俱皆虚学,不能先治己而专治人,是舍己从人,顾外失内。所以有效不效,此其所以为人医也。



  刘一明不仅是一位理论家,他还用自己的艰苦实践向世人作了印证。兴隆山在他的规划、筹资、建设下,建造起宫观庙宇70余座,使“两山败而复兴”。他的开山建庙,“非仅修工而已,特借修工,苦炼身心耳”。我们恍然明白,刘一明“三开栖云”的本意,还是不离一个“道”字,不离“性命双修”的大目标。在他几十年的努力下,兴隆、栖云两山不仅成为西北地区规模宏大、建设齐全的道教活动场所,而且成为闻名遐迩的避暑旅游胜地。无论春夏秋冬,刘一明寓居于栖云山石块垒就的自在窝,油灯一盏,经受了常人无法经受的磨砺,摒除了无数的精神杂念,写下了30余部煌煌巨著。



  他经常抽暇或在寺观挂单,或奔走于乡间野村,采集草药,捻动银针,为老百姓解除病痛,为瞕蔽者拨开云翳。用自己的实践传心法、布道种、打炼身心、弘扬道脉。他还不断总结医理,写下了《沙胀全书》、《眼科启蒙》、《经验奇方》等医学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又一批宝贵的医学财富。



  据自在窝藏书《神仙纲鉴》记载,公元前一一二〇年,西周时就有人在栖云、兴龙两山修行。公元一五六年,东汉张道陵传道以后,这里便有了道士和简陋的建筑。公元六二七年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这里大兴土木,建造了很多庙宇。《栖云笔记》记载:“唐宋时神殿甚多,香火兴旺,称洞天福地焉”。到一一九五年,南宋宁宗庆元时,秦致通、李致亨二仙居此修行。明代栖云、兴龙两山建筑毁于战火。清乾嘉年间,道教界一代宗师悟元子刘一明,云游到金县(即榆中),住兴隆山自在窝四十二年,广结善缘、修建庙宇、弘扬道法,创立栖云二十四景。榆中八景将栖云、兴龙胜景绘入其中,《金县志》、《栖云笔记》均有记述,从此栖云、兴龙两山败而复兴,成为道教名山名扬天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铭”。刘一明的道教内丹学中有关抗命逆修、抱朴守真、清静恬淡、慈爱和同、度人济世、性命双修、顺应自然和力行不止等修心养性的修道理念,对于现今社会人们道德的提升,身心健康和谐的维护以及自我心灵的自由超越具有极大的价值。刘一明道家思想为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实践财富。



  当我们在兴隆山的青松翠柏下,望着天空云卷云舒,翻阅这些不朽典籍,念天地之悠悠,感刘祖之伟大。深深感受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刘一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能够作出如此伟业,而我们更应继承先辈的光辉传统,将兴隆山道家文化发扬光大。今天,面对历史的发展机遇,保护好西北黄土高原上兴隆山这一颗明珠,使之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发挥好自然风光、宗教文化、历史文物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将兴隆文化传承海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因此,我们要团结一心,保护好历史和前贤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使之更加发扬光大,服务于今天,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才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