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棣(约1296-1364),字子华,号遁斋,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元代画家。因先世在吴兴做官,故其自称为吴兴人(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唐棣1352年所作《滕王阁图》,落款时自题“吴兴唐棣子华”。),大多数的典籍附从其说。至其父唐清,时在元初,赠承务郎,任归安(今浙江湖州)县令,举家迁徙归安。 唐棣幼年聪颖好学,文思敏慧,能诗善画,有“奇童”之称,为赵孟頫、马煦赏识,弱冠时便拜赵孟頫为师,常出入赵府,交往益深。不久马煦升为刑部尚书,遂携唐棣至京,延佑初进荐仁宗,以绘画侍奉宫廷。在嘉熙殿画屏风,“挥洒立就,天子称赏”,待诏集贤院,因而有机会遍览历代书法名画。此时赵孟頫也奉召至京,任翰林侍读学士。唐棣在朝廷中与文臣交往,诗文、书画得到虞集、偈傒斯、赵孟頫指授,技艺更趋成熟。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应诏在南京龙翔寺绘制画壁,至顺四年(1333)第二次北上大都,奉诏在宫廷作画。在郴州、处州、江阴、嘉兴、休宁、兰溪州、吴江等地均做过官,工山水,近学赵孟頫,远师李成、郭熙,亦工诗文,晚年返乡埋头读书作画,生活较凄苦。所以,从其一生的经历和所为来看,他属于中国的传统文人兼职业画家。不过他的画名显然远高于其文名。
![[转载]书画名家:唐棣【元代】](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608/67834513_1.jpg)
从绘画技法上来观察,唐棣的艺术传承了北宋的李成、郭熙风格。宋初画家李成开创的笔势坚韧爽利,墨法明洁精微,烟云变灭,潇洒清旷的画风,几乎风靡了整个北宋。这除了技术上的高度成熟之外,其善于营造的平淡清远的意境,似乎更适合自晋唐以来士人们“澄怀观道”的理想追求——而这种追求,几乎构成了一部中华绘画史的精神脉络。其后郭熙蝉蜕而出。宋神宗特别赏识他,20年间,恩宠有加,将宫中所藏汉唐以来的名画都拿出让郭熙鉴赏,并一一品第。这也就大开了郭熙的眼界,使他有可能在取法李成的同时,自抒胸臆,而将李成画风推向巅峰,独步一时。而我们观赏唐棣之画作品也多作林木窠石、峰峦起伏,有高远、深远、平远山川之胜。画往往以工笔为主,而又有多种变化,运思布局细密精整,法度严谨,笔墨丰润,有雄伟的气势。画面有的取近景布局,有的则取全景构图,多有林木参天,窠石流泉,写尽山水之胜,人物刻画无论点景或是作为画眼,均细致刻画,一丝不苟,树石笔法遒劲秀润,皴染细润、笔法坚定,山石质感极强,这些都是李成、郭熙画法的特点与精华所在。 有趣的是,唐棣创作的《霜浦归渔图》,并不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这一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同名的另一幅。我未能得见台北的那一幅,不过我从纽约找来台北本,对比之下,两幅真有同工之妙,而台北本《霜浦归渔图》的画幅尺寸稍大,上有乾隆御题,为梁清标和清宫旧藏,著录于《石渠宝笈》。无论两幅多么的相似,双双均应为唐氏的传世名作。 我们有幸,现在仍然能够得见多幅唐棣名迹,仅仅以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为例,除了此幅《霜浦归渔图》外,该馆还珍藏了唐棣另两幅名作并美于世。一幅为《摩诘诗意图》;另一幅为横幅的《滕王阁图》,是公认的界画名作,清朝时归怡亲王府收藏,民国时为收藏家何冠五所得,后为美国大收藏家顾洛阜收藏,1984年后由顾洛阜捐赠给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尽管唐棣和历史上多数文人画家一样,是以书画为余事。但从他留下的画作《霜浦归渔图》、《林荫聚饮图》、《雪港捕渔图》等来看,唐棣的绘画深得“李、郭”流派精髓,可列入元代大画家行列。与唐棣同代的知名画家中,宗法郭熙而卓有建树者,还有曹知白和朱德润,但是,曹学郭熙,偏以枯淡萧疏;朱学郭熙,则流于简略草率。唐棣的绘画也有变格的时期,他晚年曾溯流而上,深入取法唐代董源。元代张羽在《静居集》中描述:“唐侯本是震川秀,爱画仿佛董与李。”在其65岁所作的《岸阔帆悬图》上也有“用北苑法写王维诗意”的语句。可见唐棣晚年是有意向董源靠拢的。
传世作品有元统二年(1334)作《林荫聚饮图》轴、至元四年(1338)作《霜浦归渔图》轴,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册;《携琴远眺图》轴现藏四川省博物馆;《雪港捕渔图》轴藏上海博物馆;《云浦驾舟图》册页、《仿郭熙秋山行旅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转载]书画名家:唐棣【元代】](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608/67834513_2.jpg)
松阴聚饮图 绢本设色纵14.4厘米横97.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图绘数人在树下聚饮的情景。河畔长松高耸,树后露出茅屋数间。松荫下四位长者席地而坐,面对酒缸正在举杯畅饮。旁有两人手捧壶盘侍候,一人抱矮案前来。河中露出坡陀松林茅舍。隔河岗阜起伏,还山隐约。图中描画对饮者解衣,不矜礼仪,生动地表现出树民野老酒酣与豪的生活乐趣。唐棣曾投赵孟孚门下,学者诗文绘画。此图岗峦坡石笔墨圆润婉和,颇有赵氏遗法。长松的勾皴苍劲精巧,细枝形似蟹爪,则脱于郭熙。 画幅中自题“元统甲戌冬十一月吴兴唐棣子华制”。下钤“唐氏子华”朱文方印。甲戌为元统二年,即公元1334年,时作者年三十九岁。此图属早年之笔,故较多保留着师承前人技法的痕迹
![[转载]书画名家:唐棣【元代】](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608/67834513_3.jpg)
《霜浦归渔图》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44厘米 横89.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画坡石间乔松、枯木及杂树丛立,暮色已起,林边小径上渔人负罾罩等渔具罢渔而归。丛树占据画幅的主要部分,远处的丛林树梢在云霭中隐现,令人遐想。树石法自郭熙。并立的乔松,虬曲多节疤的枯树, 杂树树叶或用夹叶法,或用渍点法。人物线描熟练准确,形神俱得。作者虽为文人画家,仍具相当写实功力。坡石的勾皴时见松动的飞白干笔,是时代使然。
唐棣笔下的《霜浦归渔图》:太湖深处,石静松秀,渔夫顾盼,收工暮归。其实,这本是一种中国画传统的历史题材,而且画家亦已经离开我们有数百年之久,其本人也多次表现过相同的题材,可我们今日相见,《霜浦归渔图》依然有种撼人心魄的震撼感。这就是历史名作的魅力之所在:它们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黯淡无光,相反却越加光彩夺目,给予我们以常见常新之叹! 图画坡石间乔松、枯木及杂树丛立,暮色已起,林边小径上渔人负罾罩等渔具罢渔而归。丛树占据画幅的主要部分,远处的丛林树梢在云霭中隐现,令人遐想。树石法自郭熙。并立的乔松,虬曲多节疤的枯树, 杂树树叶或用夹叶法,或用渍点法。人物线描熟练准确,形神俱得。作者虽为文人画家,仍具相当写实功力。坡石的勾皴时见松动的飞白干笔,是时代使然。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之唐棣《霜浦归渔图》,描绘的是渔夫收工的情景。那三个赶路的渔夫,肩扛渔具,一边走着,一边又彼此顾盼,渔夫神情淡定,疾步向前,生动地表现出一幅当时生活的写实图景。图中长松高耸,树法双钩和小写意相互穿插,丰富多姿。唐棣曾投赵孟頫门下,学诗文绘画。此图岗峦坡石笔墨圆润婉和,颇有赵氏遗法,更有郭熙遗风。长松的勾皴苍劲精巧,细枝形似蟹爪,均脱胎于郭熙。 在多数传世的唐棣山水画里,我们看到的大都是宏观的、旷远的全景式构图,人物在以景为主体的画面里似乎只起点缀的作用。常见背景渐渐推远,水墨层层渲染,简淡的用笔铺陈出一派清幽古雅的气息,但此图在他的传世作品中,仿佛是一幅宏观的、旷远的全景式画面的镜头拉近截取图。作者有意把镜头拉近,较为细腻地描绘了晚归的渔人走在回家之路的情景。那古松参天,粗壮而枝茂,全用中锋细笔写出,几乎占去画面一半的位置,凸显着极强的视觉张力。再用简练的笔法,勾画出变换多端的杂树,以及高低错落的坡岸、迎让有序的山石和蜿蜒而下的山泉,使观者在感受画面丰富、饱满的同时还感受到自然的勃勃生机,这种写实性很强的风格,延续了宋代宏大、写实的传统,与整个元代尚意的主流风格比较,唐氏的作品风格应该更倾向于宋人画笔的绵延。
![[转载]书画名家:唐棣【元代】](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608/67834513_4.jpg)
《携琴远眺图》 轴 纵 157.6厘米,横111厘米 绢本 设色
画中远山静卧,近处峻石崚立,松木挺拔,一高士携琴缓步松荫之下,淡然远望,尽显文人孤傲之气。此画笔法古雅。款署“至正九年秋八月(1349年)上浣。吴兴唐棣子华制”。左侧钤“焦林”、“不负古人先告人”印。
![[转载]书画名家:唐棣【元代】](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608/67834513_5.jpg)
《烟波渔乐图》
绢本、浅设色,纵160.1 横106.2 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溪山平远,云雾弥漫,在一片宽阔的河口上,渔夫捕鱼的情景。有两艘渔舟行驶於江心,渔夫手持鱼网,在河中撒开,扩张成优美的圆弧形,另外两艘渔舟停驻岸边,一妇女正在进行炊煮。从渔夫身上穿的蓑衣和受强风吹折的树叶,可以看出此刻正风雨夹带,但是渔夫却沉浸於工作中,脸上露出满足、安适的表情。
![[转载]书画名家:唐棣【元代】](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608/67834513_6.jpg)
《摩诘诗意图轴》 绢本,设色。纵长128.9cm,横69.2cm 1323年,现藏大都会博物馆 画面近景巨树磅礴有力,远景平野延展不绝,树木是典型的蟹爪枝,山石是典型的鬼面石,皴法是典型的卷云皴,真可谓得李郭“真传”。
![[转载]书画名家:唐棣【元代】](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608/67834513_7.jpg)
![[转载]书画名家:唐棣【元代】](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608/67834513_8.jpg)
![[转载]书画名家:唐棣【元代】](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608/67834513_9.jpg)
《滕王阁图》 卷,纸本,水墨,
纵27.5 x 横84.5 cm(画心),纵28.3 x 横789.1 cm(全图),
现(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唐棣传世作品有元统二年(1334)作《林荫聚饮图》轴藏上海博物馆、至元四年(1338)作《霜浦归渔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册;《携琴远眺图》轴现藏四川省博物馆;《雪港捕渔图》轴藏上海博物馆;《云浦驾舟图》册页、《仿郭熙秋山行旅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转载]书画名家:唐棣【元代】](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608/67834513_10.jpg)
《朔风飘雪图》,绢本,淡设色,画幅140×67.5cm
画之右上方有唐棣行楷款识:至正十一年(1351年作)秋九月上澣,吴兴唐棣子华作朔风飘雪图。其下钤印:唐棣、唐氏子华。在唐棣题款左侧,有明代沈孟麟的题跋:“雪花片片舞廻旋,半著寒流半著船。旷野天低山树暝,朔风凛冽耸吟肩。苕郡唐吴江,仆之亲长也。唐侯又从松雪翁游,其画亲承翁之指示,故其笔意殊出众史之上。丙子春暮,因访子宜契家,承唐侯之孙以其祖之飘雪图求题,因想像当时追游之盛,俯仰之间,岁月如此,令人慨然叹息者久之。华溪老人沈孟麟识。”画面左下角有清初大收藏家安仪周朱文印章两方,分别为:“安仪周家珍藏”和“安岐之印”。画轴签条上有(清)随憙斋主人古意昂然的隶书题签:元唐子华朔风飘雪图神品,墨缘汇观著录,随憙斋珍藏。随憙(朱文)印。
此作为唐棣57岁时作品。从整体风格取向上能推断出是其风格变化中的一件力作。全副转纤巧而浑朴,易精微而磊落,自然明洁,平淡天真。画面构图也抛开了“李、郭”圈囿,以“近坡远山夹一水”为基本布局方式。这是受同时代“倪、吴”风格影响的重要展现。画作用笔秀润且富于力度,不类其它作品的精巧细弱。唐棣受赵孟钣跋旖簿炕婊摹笆樾葱浴保绻颐墙端贩缙┩肌泛驼悦项《鹊华秋色图》作比较,自然能看出艺术格调上的趋同。唐棣虽在心灵上没能完全走入文人怀抱,但对“书写性”的认同将他与同时代的文脉拉近了许多。
画中,近处坡岸,怪石林立,苍树挺拔,溪流回转其间,与江面气脉相通。对面高崖嶙峋,主峰耸立。峰间一挂飞瀑倾斜而出,瀑底雾气迷蒙,冥渺幽寂。江水以“之”字形渐远渐隐于烟林远岑之中。崖岸幽谷间古木错落,寒屋攒聚。树梢“鹿角”与“蟹爪”并用,俊朗多姿。画中峰峦山石,参以北宋郭熙的卷云皴,渲染入微,层叠多变。因是描绘雪景,唐棣在渲染天水之余以焦墨打点于峰峦之上,又用白粉敷点,营造出片片飘雪,意象之美极为巧妙自然。且江面微波,若有风来,更添寒意。一舫暖舟横于波间,一童于船头奋力撑篙而行,另二童于船尾力摇橹舵,船舱内的高士却于其间双手抱胸,焚香静坐,动静相合处虽朔风飘雪却一派悠然。
唐棣《朔风飘雪图》,多有著录,如安歧《墨缘汇观》、徐邦达《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中国书画全书》、《聚珍斋藏品赏鉴》等,皆有著录,可谓流传有绪。
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然唐棣《朔风飘雪图》历700年之久而保存完好,近又经日本二玄社复制广布海内外,实乃我中华民族文化之幸!
![[转载]书画名家:唐棣【元代】](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风微笛远图》 轴,纸本,65×33cm,1342年作
题识:“雨过山色青,风微笛声远。” 近景绘松柏二株於近渚之上,中景绘一高士端坐於舟上,横笛而吹,悠然自得,远景绘悠远的山峰。笔润墨淡,风格苍秀,严谨秀润。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幽邃怡人的世界。
![[转载]书画名家:唐棣【元代】](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雪港捕鱼图》元代 1352年作,上海博物馆藏
![[转载]书画名家:唐棣【元代】](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元 唐棣 仿郭熙秋山行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转载]书画名家:唐棣【元代】](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王维诗意图》 1323年 画心128.9×68.7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