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明月照高原
2016-03-16 | 阅:  转:  |  分享 
  
穿越到明朝!贵州这些秘境天堂,只有极少人知道

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海龙屯火了。但是,除了海龙屯,贵州其实还有很多明朝时期就留下的历史古迹,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到明朝,一起看看贵州的明朝那些景儿……

福泉古城垣

黔南小八达岭



贵州自古是西南大通道,在明代,从湖广通往云南的大驿道上修建了许多卫所,它们承担着镇守军事要隘、保障驿道畅通的重任。在这条驿道上总共有16个卫,除了省城贵阳外,计有14座卫城。这些卫城都取材石头,建成了石头的城堡。福泉古城垣,就是当年的平越卫城。



贵州自古是西南大通道,在明代,从湖广通往云南的大驿道上修建了许多卫所,它们承担着镇守军事要隘、保障驿道畅通的重任。在这条驿道上总共有16个卫,除了省城贵阳外,计有14座卫城。这些卫城都取材石头,建成了石头的城堡。福泉古城垣,就是当年的平越卫城。



古城墙周长4700米,墙高7米,厚3米。原先有4座石拱的城门,3座月城。在每座城门上都建有一座城楼,可登高远眺,互通信息。这座城垣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河流的一段包入城中,居民可到水城汲水。为了让水能够流动,又便于防守,还在桥下设有铁栅闸门,实为两座水关。



这种城垣结构,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杰作,不仅在贵州是惟一的一座,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福泉古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柱三门塘

?

再现古代繁华商贸



明朝末年,靠水上运输富裕起来的三门塘人捐资兴修庵院宗祠,民居亭榭,修路架桥,开创渡口,并开场期赶集,设木行、肉摊布店、米铺百货、饭馆旅店,最盛时期形成了由五条主街巷和众多民居、商号、店铺、庙宇、桥梁、码头等组成的建筑群,包括了民间典型的水运商贸集镇的大部分类型。



三门塘古建筑群包括宗祠两座,碑刻300余通,古树68株,印子屋28栋,水井20眼,鱼塘17口,石拱桥6座,石板桥10座,石板路12条,卵石路30多条。



三门塘古建筑群包括宗祠两座,碑刻300余通,古树68株,印子屋28栋,水井20眼,鱼塘17口,石拱桥6座,石板桥10座,石板路12条,卵石路30多条。

这些建筑风格独特,空间布局灵活多变,立体感极强,工艺十分讲究,风格粗犷而不失精致。村巷街道、桥梁码头青石铺砌,阡陌相通。古井、石刻星罗棋布,点缀乡间……三门塘现各处建筑基本保持原貌,古风古韵犹存。











文明冲撞的范本



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因明代在此置千户所而形成。明洪武十一年(1378),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楚王朱桢率三十万大军征剿吴勉义军,十八年(1385)剿平,留兵弹压,在隆里实行“军屯”,二十五年(1392)置龙里(隆里古称龙里)守御千户所,俗称隆里所城,是为隆里古建筑群营造之始。之后历经清代、民国几经拓补,形成现有规模。

?



隆里所城东西长240米,南北宽222米,城墙周长1100余米,平面总体呈四方形布局,设东、西、南、北四道城门,城墙外挖掘护城河,架设吊桥。

?



隆里古建筑群包含隆里所城内的民居、宗祠、庙宇、书院、城墙、街区和城外的桥梁、寺庙等建筑,基本保存明清风格,其中具有保护价值的单体建筑有53栋。隆里古建筑群所在的隆里村1999年被省政府确立为全省重点保护和发展的民族文化村镇,同年列为中挪国际文化合作项目(隆里生态博物馆)。2007年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献花(0)
+1
(本文系包崇愛索玛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