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中暴露出来的文化硬伤

 自赏一枝花 2016-03-16

楹联中暴露出来的文化硬伤      

楹联,是汉文化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一副对子,虽然只有上下两联,而内容包罗万象,流光溢彩。欣赏古今楹联佳作,可以品尝丰富的中华文化大餐。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各地大兴土木,修葺祠堂寺庙,兴建私家园林,构筑旅游景观,同时出现的是琳琅满目的牌匾楹联。这本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可惜的是,不时会在楼台馆阁,寺庙祠堂柱石之上见到一些带有“文化硬伤”的楹联作品。

所谓文化硬伤,就是犯文化中的常识性错误,是一种低级错误。有“文化硬伤”的文字,最不应该在公众媒体上传播而污染文化环境。因为这些文字,不仅有碍观瞻,还会由于谬误流传,造成文化污染,误导普通观众、读者的文化学习、文化积累。这是一个不能小觑的问题。

于此列梅州“客天下”的几副对联作品作简要分析。

例联一:

山肴野蔬无兼味;

麦饭葱羹有异香。

这是梅州“客天下”景点“客家小镇”上“名家素菜”馆门口的两副对联之一,作者署名陈平,听说是当地楹联学会会长。此联有如下的几个“文化硬伤”:

硬伤一:联语不合平仄规则。

此联的上联平仄有错:“蔬”字处应仄而平。联语必须合乎平仄规则,是对联的基本规则之一。平仄不合规则,是对联文化中的硬伤。

上联“山肴野蔬无兼味”之语有违事理。

什么叫“山肴”?肴:熟的鱼肉。《诗·大雅·韩奕》:“其肴维何?炰鳖鲜鱼。”诗的意思是:吃的什么鱼肉呀?啊,吃的是美味的烤鳖和鲜美的鱼片。可知,“山肴”就是山林间的飞禽走兽做成的肉食。这是一“味”。

什么叫“野蔌”?蔬,上文已说明是“蔬菜”,那么,“野蔬”就是在生长于山野间的菜蔬。《诗·大雅·韩奕》:“其蔌维何?维笋及蒲。”诗句的意思是:吃的是什么菜蔬呀?啊,吃的是鲜嫩的野笋和蒲菜。这又是一“味”。

联的后三字“无兼味”,是什么意思呢?兼,本义为:一手执着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兼味”就是“有两种以上的菜肴”。《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谓之大侵。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涂。”唐·杜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辞海》)“无兼味”就是 “没有两种以上的菜肴。”而此联如上所释,既有“山肴”肉食一味,又有“野蔬”菜食一味。明明至少就有荤素“二味”了,怎能说是“无兼味”呢?这样前后矛盾的话就叫“悖理”。

 硬伤三:上下联半合掌。

“合掌”是格律诗的对仗术语,是指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的现象。合掌这是格律诗所不允许的。对联同此。此联的上联“野蔬”与下联“葱羹”,都是蔬菜类食物,意思交叉重复。再者,下下联都是讲饭食的内容,也太单调了。从广义上说这也是合掌。

不能“合掌”,是对联基本规则之一。犯之,即为对联硬伤。

另外,“葱羹”是一种什么食物?本人识浅,未曾见过。查《辞海》“羹”字的解释:本指五味调和的浓汤,亦泛指煮成浓液的食品。如:菜羹;肉羹;豆腐羹;橙子羹。《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诗:“羹煮秋莼滑。”如是,“葱羹”是用葱煮的浓液吗?如果只是在什么“汤”中放些葱花,则应叫“葱汤”吧?

对联之语,是否文雅,是品位高低的问题,而是否合乎事理,是对不对的问题。对联对联,不仅在联律上必须“对”,在事理也必须“对”。联语合乎事理,是对联内容的起码要求。若最起码的“对”的要求都过不了关,那么,不管其联所用的词藻是如何地华丽炫目,也必为下品。

究此文字硬伤,原因大概有二:或为文字基本功不过关,或为创作态度太马虎。

例联二:

流连小镇,菜根滋味;

邂逅乡情,稼穑家风。

这是梅州客天下景点“客家小镇”上“名家素菜”馆门口的另一副对联。此联作者也是陈平先生。

此联硬伤:上下联词语结构不一致。

“上下联词语结构必须一致”,是对联的又一基本规则。

此联的上联“菜根”是偏正结构:“菜”修饰“根”。“滋味”是并列结构。滋味。滋:滋味;香味。《后汉书·蔡邕传》:“含甘吮滋。”(《辞海》)味:滋味:气味。(《辞海》)

下联的“稼穑”是并列结构。稼穑。稼:①播种五谷。《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郑玄注:“种之曰稼。”②庄稼。《诗·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朱熹集传:“禾者,谷连稿秸之总名,禾之秀实而在野曰稼。”(《辞海》)穑:收获谷物。《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毛传:“种之曰稼,敛之曰穑。”(《辞海》)“家风”是偏正结构。“家”修饰“风”。

 下联用并列结构的“稼穑”对上联的偏正结构的“菜根”;下联偏正结构的“家风”对上联并列结构的“滋味”。上下联相对应的词语结构不一致,是犯了联律中“上下联词语结构必须一致”规则,也是硬伤。

例联三:

下面是“客天下”中“客官天下”酒楼里面的一副对联。联曰:

镇俗在简约;

树道慕高华。

此联作者佚名,可能为现代当地人。

这是一副“集句联”。

集句联是对联的一种特殊创作手法。“集”就是“采集”,“集合”的意思。集句联的范围很广,可以集各种典籍诗文,也可集各种民谚俗语等。可以集不同人的作品的诗文,亦可同一人的不同作品的诗文而成的对联。集句联之妙处在于两个联句原来各不相干,而经集句者的掇合成为一副完整的对联。好的集句联,既合联律,又别出新意,取得“青出于蓝而胜蓝”的艺术效果。既保留原文词句,又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这对陶冶情操,传承文化,大有裨益。

此联有两大“文化硬伤”。

硬伤一:所用不得体。

此联的所谓“不得体”,是指此联内容不适用于酒楼食肆。

此上联本自晋·何劭《赠张华诗》:“……既贵不忘俭。处有能存无。镇俗在简约。树塞焉足摹……”

联原意为:抑制庸俗的世风,在于生活简省,作风俭朴。此句于此联也是这个意思。

其下联本自下联本自南朝·宋·鲍照(明远)的《送别王宣城诗》:“……颍阴腾前藻,淮阳流昔声。树道慕高华,属路伫深馨。”

下联原意为:送别的人们伫立在大道中仰慕王宣城的极高的才华和流芳百世的美名。用于此联的意思是:培养高尚的品德,仰慕追求出众的才华。

上下联融合起来,意思是:抑制奢侈的世风,推行简省俭朴的生活作风;培养高尚的品德,追求出众的才华。

此联是劝勉人们培养才能学识,追求高尚情操的励志语,而酒楼是饮宴之所,来客至此当为尽兴;店主开店当为追求生意兴隆。你讲这些不能奢侈挥霍,要文雅要高尚等约束性的话,不是牛头不对马嘴么?

硬伤二:联语不合平仄规则。

以“平水韵”论,上联“镇俗在简约”五字皆仄。下联“树道慕高华”的平仄为:“仄仄仄平平”,是典型的五言格律诗句的平仄。如此,上下联的平仄明显不对。上下联声调相对,特别是关键字位上的平仄相对是铁律,不得有违的。依此,此集句联不合格。或者干脆可以说,此二句不是对联。

有人认为,上联中的“俗”今音为阳平(第二声),在关键字位上,此联的平仄为:仄平仄仄仄,以宽论,尚可。此论错,先不说此联“一平”太孤。若放过,以现代音论,联中末字“约”古为入声字,今为阴平。如此,上联末了为平声,这就更错了。一联之中的读音,古今音应当一致,该不能想读古就古,想今就今,古今两便吧?

有人认为此集句联意应当别解为:这小镇上的风俗十分简朴,这林荫道上可以仰望到开在高高的树梢上的美丽花朵。如果是这样解读,又太浅薄,也小看集句者的知识了。此不以为论。

对比这间酒楼中的另一副联:

吾诗如净月;

君酒亦春风。

此联是当地清代名士宋湘撰写的。平仄合律,内涵丰富,用在酒楼处,十分恰当。

宋湘于其所书联上有题识曰:“吾诗如净月,君酒亦春风。岩垣四兄属书楹帖,适余大醉随手编随手写,不识作何语也。其字骀如乩上鬼工耳。嘉庆癸酉四月之□(望)宣武门外寓斋记此。芷湾弟宋湘。”

宋湘,字焕襄,蓬之,号芷湾,广东梅县人。乾隆五十七年乡试解元,嘉庆四年进士,授编修。官至湖北督粮道。嘉庆十二年四川乡试主考,十三年贵州乡试主考。著有《不易居斋集》《红杏山房诗钞》等。

 观宋湘此联之气概,竟成于“大醉随手”之间,果不虚其进士之名也。叹今时联作,不禁慨叹再三!

选这副对联置于酒楼之首见之位,适为其宜矣。

再引康有为的一副与此联集句相仿的对联说一说。康联曰:

承风采余绚;

树道慕高华。

其上联本自谢玄晖《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

“……幸藉芳音多,承风采余绚。……”

上两句诗的意思是:幸运的是我有前人的美好的诗文佳作可以借鉴,继承雅正的文风,学习流传下来的无限美好诗文。

下联之意如上所述。

上下联合起来的意思是:继承雅正的文风,学习前人留传下来的美好诗文;培植(培养)高尚的品德,仰慕追求出众的才华。

如此,可以看出,康有为的集句联,上下联文意贯通,文气一致,格调协调。可称为上乘之品。

上联的平仄是“平平仄平仄”,是格律所允许的“特殊平仄式”,即在“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平平仄平仄”。古人格律诗多见此句式。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诗中第三句“遥怜小儿女”与第七句“何时倚虚幌”的平仄都是:平平仄平仄。若以常规论,第三句的“小儿”两字,第七句的“倚虚”两字的平仄应当互换。

康南海深谙格律,是决不会弄错的。

同是集句联,通过对比,可见出高低来:康联为优,而佚名联为劣。这就是积学深厚与浅薄的差别。

总之,这些有着明显“文化硬伤”的联作,征集者竟然没有发现,堂堂皇皇地被征用而镌刻于楼堂馆所,礼堂庙宇,园林景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文化在时下社会中毁失的严重程度。这种种楹联所反映的文化现实,着实令人堪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