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朗诵的反思之一:近年一些诗人对朗诵界主流朗诵模式的抨击

 远望鱼香肉丝 2016-03-16

作为一个朗诵演员甚或是朗诵家,有一天你忽然看到,你钟情甚至奉为一生爱好或事业的朗诵,却被诗人们特别是著名诗人不屑一顾的时候。这,是多么悲催的事情!

你甚至会反反复复的反躬自问:问题出在哪里?这种舞台的朗诵是否有存在的价值?


1、 著名女诗人翟永明微博抨击时下的“演员朗诵”

@翟永明 2013.9.30微博

央视4台正播中秋诗会,男女演员们用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话剧腔(“话剧腔”不准确,编者注)朗诵诗歌,这种朗诵风格从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里定型,几十年来就从未改过。中国观众正是从这种造作夸张的朗诵风来理解诗和诗歌朗诵的,问题是。对诗的表达和阐释有很多种,连话剧都在避开话剧腔,央视演员们可以改改了!

在翟永明微博下,众多诗人和网友跟帖:

@嘿玉金香:我可不可以说从小不喜欢朗诵是因为很务实[]//@宣晓鸣: 从幼儿园起就教人不说人话。明明就是打个招呼也要拖长音X~~X~~!故成人后便打死改不了了。且一些所谓的家们心中的标准朗诵模式为:拉长了,放慢了,忽高忽低,若在字尾能颤抖,便为高手。 (2012-10-2 19:55)

@邵晨东:这种话剧腔实则朗诵腔,导致人一站上舞台就拿腔拿调地不说人话。无论什么文字都搞得激情澎湃,却又无真实情感,可笑而又可鄙,这种抹杀个性、空洞乏味、平仄僵硬、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表达方式,粗暴地将语言脸谱化,荼毒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耳朵和心灵。我称之为伪激情

@深圳陈寅:现在电台、电视台和大型晚会的诗朗诵只有一种腔调,一种貌似崇高的方式。我历来主张诗歌朗诵应该以朗读者自己的方式来诵读,而不是那种煞有介事、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的腔调来解读诗,让人起鸡皮疙瘩。后者是对诗歌吟诵的误读。

@过去的子弹:就是他们和语文课毁了诗歌

@刺客杨云生:窃以为,诗留给大众的可笑印象,多源于此类朗诵

@绿袖添香-:我一听到这种朗诵腔,就想呕吐

@HOWEI_图志热忱:这腔调还有可能是导致大众对诗歌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因为它没人味儿

@王学彬F:他们都是播音,话剧出身

@宝珍798:说的对!一点儿不美,没有真情真意,只有表演

@诗人刘永新:更要命的是,话剧腔、《东方红》腔,可以把一切不成东西的东西给虚张声势成是什么东西一样

@玛尔薇:每次听到这样的朗诵,我都头皮发麻,想要逃跑。它们破坏了诗歌的美好,硬生生给诗歌穿上一件俗艳的外套。

@牟创要当肌肉男:我一直认为社会需要的是一种能传达自己信念的声音。很讨厌模式化后的种种朗诵被附加上“就应该这样读”“你这样感情太饱了”“XX字的感情还不到位”。每个人对稿件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只要朗诵的自己舒服,大家舒服,听者能传达到作者和朗诵者的心声就行了。而不仅仅是“声音好磁性”“感情很饱满”

2、无独有偶,诗人多多也在另一个场合抨击这种演员朗诵

《“这么朗诵我的诗歌,我的心都碎了”》

(摘自20140224日东方早报

  “你这么朗诵诗歌就是舞台腔,是万人一调”,诗人多多立马就毫不客气地骂了他一通,“有人这么朗诵我的诗歌,我的心都碎了”。

20140224日下午,在上海民生美术馆第十二期“诗歌来到美术馆”活动中出现了有趣的一幕:一位诗歌爱好者主动要求朗诵多多的诗歌——字正腔圆,感情充沛。朗诵完毕,有读者鼓掌叫好。“你这么朗诵诗歌就是舞台腔,是万人一调”,诗人多多立马就毫不客气地骂了他一通,“有人这么朗诵我的诗歌,我的心都碎了”。

  昨天的“诗歌来到美术馆”活动请来的是朦胧派代表诗人多多。与之前11位诗人不同,多多讨厌谈任何关于诗歌理念的东西,对来的读者也不会那么客气,“教训”听众陈腐观念时,多多一激动,京片子就上来了。

  那位读者用话剧演员的方式朗诵多多的诗歌,让多多非常受不了。他劈头盖脸地把这种朗诵方式骂了一通。“这就是舞台腔!”多多马上站了起来,“祖————”,“母————”,“就是这个调,是程式化的调,这么朗诵是对作者的冒犯。”学过美声的多多开始现场演示什么叫“舞台腔”,什么是“港台腔”,“港台腔,软趴趴,说的是广东话也不是广东话,还有其他很多调,这么朗诵就是万人一调!”

  多多曾在《农民日报》工作,2004年被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聘为教授。他说,学校里经常举办各种诗会,但他挺害怕在大学里参加朗诵会的,“学校里那种诗歌朗诵会都是那样的,一般都会有个乐队,会有人弹吉他,还有大喇叭和投影,什么都有。学生们朗诵的时候,就是这种‘祖——国’,‘母——亲’。念到大海,投影的画面就是大海。”多多控诉道:“我跟你讲,有人这么朗诵我的诗歌,我的心都碎了,我要哭啊!”“我会叫他们把这些东西都关了,这么朗诵诗歌,是极端的无知,这成了闹剧。”

  多多也会参加很多国外诗歌节,在他印象中,国外诗歌节就是安安静静读,没什么废话和其他舞台性的东西。他参加诗歌节朗诵时最讨厌的是预演,“不需要预演,我肯定行。如果一预演,就完蛋了。读诗的时候,怎么能每次都读得一样。这是反诗歌!”

……

3、04还是05年,我亲自看到的一幕:人民大学的一次朗诵会上,有两男一女,像戏剧学校出身的朗诵者,在台上朗诵了精心排练过的一个作品。在我看来这在平时的舞台朗诵中,应该是比较优秀的朗诵了。但现场的诗人们却不买账。杨炼当时毫不客气地批评他们的朗诵:没你们这么朗诵的!大家是来听诗,不是来看你们表演的!”

4、2011年深圳首届诗歌节,我参与策划,主办方请了梁小斌、徐敬亚、老巢等,我建议邀请了西川、翟永明、蓝蓝等。后有五位诗人和深圳朗诵家、朗诵爱好者数十人朗诵。第二天研讨会休息期间,我听到西川和几位诗人谈论前一天的朗诵会,也对演员朗诵有看法。西川看我在一边,就说:“一舟和他们不一样。”我苦笑一下。无语。之后,一年轻诗人在微博发帖说到这个朗诵会。说:“我只听几个诗人的朗诵!”

5、记不得2012还是2013,在北京举办中秋晚会,当时诗人方面是严力牵头,朗诵方面是杨晓华负责。我也参与了一部分。双方在选诗和朗诵形式方面也有很大分歧。并搞得很不愉快。

6、2013年深圳特区报举办《诗歌人间》朗诵会,邀请一批名诗人参会。之前两个月,主办方负责人,电话联系我叫组织一些朗诵演员朗诵诗人的作品。后来没了音信。临到开幕前,告知我:诗人们要求自己朗诵自己的作品。


不一一例举了。看到这里,搞朗诵的朋友,你们是否寒心!

冷静下来,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这些诗人不屑于朗诵演员甚至朗诵家们的可以说是主流的朗诵?原因在哪里?

一些搞朗诵的朋友说:诗人就是自我放大!傲气!目空一切!

____这,能够解释整个问题么?

从事爱好朗诵的朋友们是否应该从自己,或者从诗人眼光之外的地方找找原因?

我们是否应该全面的反思我们自己,反思整个朗诵,从而发现真正的原因和出路?


—— 一舟 编写 于2014年3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