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诗攻略|春天来了,说说古诗词里的春花

 风过竹笑 2016-03-16

这是《醋溜唐诗三百首》的第二十二集,聊聊春花,就是“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那个春花。喜欢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古人写诗有个毛病,不,是习惯。特别喜欢在诗里用春花这个意象,每逢春天,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都是。

古人不仅爱写春花,而且非常喜欢虐心的写落花(本斋主批注:把美好的东西破坏给你看,古人也够变态)。为什么古人喜欢写春花甚至说喜欢写凋谢的春花呢?我们这集就从唐诗三百首里面找一首非常典型的春花形象,小火醋溜一下。

公元755年,著名造反分子安禄山反叛大唐集团。董事长唐玄宗吓得不行,左手牵着杨贵妃,右手招呼着文武大臣,跑四川避难去了。在唐玄宗临走前,千叮咛万嘱咐,让太子李亨看好集团家业。

话说,太子李亨很是负责,第二年七月,就把大唐集团看成自己的了,他操控董事会拥护自己当了大唐集团董事长。

杜甫听说了这件事,觉得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的报效的机会来了,就千里迢迢去投奔新一期的领导班子。但杜甫运气实在不好,在路上就被安禄山的人给抓了,并把他送到长安。

杜甫当时吓坏了,这还了得,心里暗暗发誓,我绝不能助纣为虐,给我官我也不会当,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不过这次杜甫有点一厢情愿。因为杜甫以前的官职太小,没几个人认识他,反而没关押他。

时间一晃到了公元757年,长安城中花草飘香,春天来了。但春天的美景杜甫看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山河虽然,已经物是人非。此时此刻,鸟语花香不仅没有给杜甫带来美的享受,反因长安城的沦落和自己的遭遇而觉得触目惊心。最终,杜甫把心中的愤懑写成了一首《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本集就拿此诗为例,看看杜甫是如何写春花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被攻破,一派萧条,但是山河依旧。春天的长安应该草木勃发,自然之景不随人的感性变化而变化。这种对比,加深了国破的悲伤。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文章开头提到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也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愁绪越多,景色越明快,对比越强烈。这是这一手法的特点。

我们知道,古人有伤春传统,因为春天是万物复苏,但又非常短暂,人们容易在这个季节生发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情感。而春花每每是伤春中的主角。比如: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等等。

为什么春花成为伤春的典型意象呢?

答:春花之所以成为伤春的代表,因有它美丽、无论是颜色、气味、形状,可以说是大自然中的精灵。更重要的是,这么美好的事物,只有短暂的生命,我们能眼睁睁看着春花从生到灭。这就刺激了诗人敏感的神经,引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回到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感,感慨。时,时事。感慨当时国破山河在,花朵上的露珠也像是流出的眼泪。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面对春花这么美好的事物,但是此时却是国家沦陷,所以诗人落泪。无论哪一种解释,都要把春花绚烂放开与作者面对满目萧条作对比。

更一层深意是,安史之乱之前,叫做开元盛世。那时国家蒸蒸日上,不也像春花一样美好吗,但是此时呢,那样的美好也转瞬即逝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就不用细说了,战争持续不断,一封家书都很难寄到。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尾回到诗人自身,国家沦陷,诗人自己呢,白头搔更短,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昨天与海天一、问花二兄论诗,皆言本斋主小炒醋溜系列太过花哨,很多东西未说透。本斋主辩解说,学诗的体会就在其中了。

未说透本斋主承认,关乎水平和沉淀。但信息量是有的,只是有时轻轻带过而已,还是那句话:

我有狂言三万句,从来说与有缘人。

凡事,看人力,更看机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