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谷场上看电影

 圆角望 2016-03-16





  农村放电影真是一件大事,一般提前一天就知道,过往的人就把消息带过来了,在大路上朝地里喊,在地里传。

  [南京]吴非

  不要以为我记打谷场电影是怀念那个岁月,没那回事。村上农民最犯愁的事之一,是家里粮食不够。春荒时,外村亲友来看电影,拖到半夜,肚子饿,要搞出点能吃的东西,真是犯难。

  如果了解当年农村看电影的狂热,了解我们当年反复看的那些电影,就有可能知道那一代人老年后的很多思想行为特征,没什么可奇怪的。

  满18岁后,我当上了农民,就在打谷场上看电影了。夏天好对付,至多蛙鸣蝉噪,蚊叮虫咬,伴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的,是人们拍蚊子的巴掌声;冬天惨,把能穿的全套上,还是流清鼻涕,打谷场上伴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的,全是跺脚声,要不就冻僵了。

  农 村放电影真是一件大事,一般提前一天就知道,过往的人就把消息带过来了,在大路上朝地里喊,农民在地里传,在哪个村,什么片子(其实也就是那数得过来的几 部),晚上七点还是十点?个把钟头,几百亩地里干活的人都能知道,根本不用广播,也犯不着用手机——那时候如果谁手里拿个手机模样的物件,有可能吓着群 众,然后被警惕的民兵抓走,因为我们毕竟看过大量的“反特片”。

  一个县几个放映队,在乡下转,一天轮一个大队,但往往隔着两三个村,七 八里路。怎么会晚上十点放电影?那叫“第二场”,在上一个村子放完,马上拆下幕布,装好机器,放到独轮车上,“嘎吱嘎吱”地推往下一个村,说不定隔七八里 地,一路上有晃动的手电筒光前呼后拥,这边打谷场上等待已久的人远远看到手电光,会欢呼“来了,要到了!”放映员是农民眼中了不起的技术人员,三下五除 二,就支好放映机,而各村挂布幕的杆子都是备好的,哪个村胆敢不支好,你们就别想看电影,只能看放映员的脸。

  有些青年影迷会跟着放映员 走,一个晚上连看两场,或许是上一场他有个对白他没听清楚,或是他没憋住去地里撒尿耽误了两分钟,漏了重要情节。公社有个青年把一部《鲜花盛开的村庄》朝 鲜电影看了一两百里路——他每天都问放映员下一天到哪个村,晚上收工跑了去看,最远二十里,看完走回,来回四十里,这当年是平常事。今天看,才叫骨灰级影 迷呢,只可惜他生不逢时,否则说不准也会是个“艺谋”呢。

  放样板戏,“老三战”,农村青少年会跟着幕布提前两三秒先把台词说出来唱出来,以示先进;看“外国电影”,他们也会齐声喊“面包会有的!”“瓦西里,快去救列宁!”“脸大怎么啦,挣六百分儿!”——这些,属于老一代的记忆了。

  农 村放电影的打谷场,一般可容五六百人,站着的多;如果放映的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人挤满了,树上,草垛上,全是人,但至多摔坏胳膊腿,没听说发生过什么要命 的事故。偶尔人太多,踮脚从人头上看,就不如幕布后面看,看到的画面也全的,只是全变成左手扔手榴弹,左手拿大砍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