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刘世昭35年前拍摄的阳谷武松打虎处石碑。) (图为刘世昭35年前拍摄的光岳楼) 35年前,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刘世昭,就与文字编辑沈兴大一起,单车骑行五千多公里,沿途采访53个县和77个村镇,访问上千人,记录下了京杭大运河沿线大量的风土人情,成为研究当时沿岸地区经济、文化、民生、历史等方面最真实的一手资料。 (图为刘世昭35年前拍摄的山陕会馆) 35年前,沿京杭大运河骑行采访 早在35年前的1981年,刚参加新闻工作的刘世昭和同事沈兴大,骑着自行车沿京杭大运河骑行采访。那一次沿京杭大运河的骑行探访,历时四百余天,两位年轻的记者用笔和镜头记录和传播了大运河风物。当时,刘世昭和沈大兴是外宣杂志《人民中国》的记者和编辑。 五千多公里的骑行采访,让这两名年轻新闻工作者得到了磨练,也收获了了很多运河文化。后来,两人的采访集结刊发为《人民中国》的“京杭大运河连载”。他们的报道当年在日本引起了轰动,神奈川、静冈等地的读者们还曾组团来看大运河。 也正是那次采访,让他们成为了骑行大运河的第一人。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刘世昭回忆说,35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经济形势也蒸蒸日上,但是,当时的交通条件还很差,甚至很多地方还是泥泞的土路。刘世昭和沈大兴骑着自行车,驮着行李箱和资料,沿着运河从北京到杭州,采访、写稿和整理图片,很是辛苦,甚至一日三餐都没有规律。在404天的采访中,他们走遍了运河两岸53个县77个村镇,采访了上千人,纪录了大运河沿线大量的风土人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影像和文字记录都已经成为了珍贵的资料。 (图为刘世昭35年前拍摄的铁塔) 刘世昭回忆,当年结束采访时,沈兴大曾拍着他的肩膀说:“十年后,我们再走一次运河。”虽然当时是一句不经意的玩笑,但是,在刘世昭心里却一直惦记着这件事。重走大运河也成为刘世昭的一个放不下心愿。 2008年,刘世昭退休后,继续被单位返聘。直到2014年,他才离开了工作岗位。每当闲下来时,埋藏在内心的那个心愿就会不由自主的跑出来。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他重走大运河的愿望则更为强烈就这样,为了再次骑行大运河,刘世昭做好了准备。 68岁,一位老人,一位一辈子扛着相机的老人,再次踏上了骑行大运河的征程。 今年2月28日,刘世昭在北京骑着自行车出发了。 (图为刘世昭35年前拍摄的临清县运河渡口。) 再次踏上运河拍摄征程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刘世昭说,这次骑行,计划用两个月的时间,走遍沿运河两岸的40多个地方,用镜头记录大运河,看看这35年之间的变化。刘世昭说,这35年,正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5年,很多东西都已经成为历史,成为记忆。 当年与刘世昭同行的沈大兴今年已经79岁,因为身体原因,沈大兴没能与刘世昭同行。刘世昭说,再次骑行大运河是完成两个人的心愿。虽然自己也已经68岁了,但是,身板还硬朗,每天骑几十公里的路程算不上什么大事。从35年前的那次骑行开始,他就一直没有间断过骑行,在北京上下班,他每天都是骑着自行车,总路程也有20多万公里,仅自行车就骑坏了六七辆。也正是这多年的骑行经验,让他对再次骑行运河充满了信心。 3月10日,刘世昭骑行到临清,他凭着35年前的记忆找到舍利塔、清真寺、鳌头矶、县衙遗址,再次用镜头记录下35年后的瞬间。 (图为刘世昭35年前拍摄的临清县古街道。) 3月12日,刘世昭风尘仆仆赶到聊城。聊城,对刘世昭来说,是一个记忆很深刻的城市。35年前,铁塔、山陕会馆、光岳楼都被他的镜头记录。今天,他再次找到这些景点,感觉变化很大。 坐在记者面前的刘世昭边说边在电脑中找出了35年前拍摄的老照片。铁塔前有一位市民正在担水,山陕会馆前还有几只山羊,光岳楼下的一片平房以及临清女工人在织布机上纺织哈达的照片,真实而生动。刘世昭说,他拍摄铁塔时,看到一位市民正挑着水桶去铁塔附近的水井挑水,于是,他就守在那里,专门等着那位挑水的市民经过。铁塔前多了挑水的市民,让整个画面立马生动起来。 这次来到聊城,感觉聊城变化很大,从前的古城是一排排的平房,只有光岳楼矗立在城中央。现在的古城,到处是仿古建筑,四条大街格外壮观。35年前,他拍摄山陕会馆时,会馆前面的运河在已经干涸,荒草丛生,附近的市民还在那里放羊。现在变了样,运河里碧水荡漾,还可以坐着船在运河里观光,运河边上还修上了栏杆,绿化也不错。 “摄影者,就是用镜头真实客观记录历史,不需要掩饰,也不需要粉饰,真实就是很好的历史。”刘世昭说。这次来聊城,刘世昭好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环城湖的水格外清澈,很漂亮,这是一座不错的城市。 当记者采访完刘世昭时,已近黄昏。刘世昭准备着再去聊城古城,用镜头拍下精彩的夜景。 (图为刘世昭35年前拍摄的临清县托板豆腐。) 自幼就喜欢摄影 打算办一个运河摄影展 刘世昭出生于一个不平凡的家庭,他的爷爷叫刘文辉。 刘文辉,民国第24军军长,陆军上将。生于1895年的刘文辉,在6个兄弟中排行老六。民国年间,刘氏家族平步青云,枭雄辈出,出了3个军长、8个师长、15个旅长,还有1个省主席和1个战区司令长官。县团级以上军政官员有近50人,素有“三军九旅十八团,营长连长数不清”的说法。 刘文辉时任四川省主席,四川争霸战的主角之一,在川军五行中他属火。政治上神通广大,人送外号“多宝道人。”曾主政西康省十年之久,人称“西康王”。1949年12月9日率部起义,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国家林业部部长,文革中病故。 (图为刘世昭35年前拍摄的临清县织造哈达。) 出身在这样一个显赫家族的刘世昭从小就很聪明,他喜欢数理化,爱自己捣鼓电子类的东西,比如自己动手做无限管,还能组装收音机。 刘世昭说,他喜欢上摄影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家庭拍合影,他接过相机,咔嚓摁下了快门。当胶卷底板洗出来一看,合影拍虚了。虽然第一次拍照有些意外,但是,这次经历让刘世昭爱上了摄影。从此,他没事的时候,就拿着相机拍照。 1980年,他成为一名专职摄影记者。也因此,就有了1981年的骑行运河的采访。 今年68岁的刘世昭说,他这次骑行运河,老伴担心他的身体,一直不同意他这么做。不过,他的坚持,最后也得到家人的支持。“每天骑行几十公里,和在北京差不多,就是每天晚上换个地方睡觉,没什么。” 刘世昭告诉记者,他这次骑行运河,计划历时两个月。骑行拍摄完成后,将整理出来,办一次运河摄影展,把镜头里的运河文化呈献给观众,同时,他还想出一部书,把两次骑行运河的故事写出来,还原35年间运河沿岸变迁和民俗。 本期编辑:梁营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