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秭:最近,一首名为《梦回草原》的二胡独奏曲在新浪博客传播开来,赢来好评如潮。许多网友都以为作者是一位资深的专业作曲家,其实这首乐曲的作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音乐爱好者,他就是省作协理事孙尔台。
打开孙尔台的博客,记者只见上面留满了热情洋溢的感言。一位出生在新疆的网友说,今晚,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夜晚,听到这首草原牧歌,心儿格外激动。一遍遍地听着,仿佛看到了优美的牧场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仿佛看到辽阔的草原上骏马飞奔的壮丽场景,仿佛回到了梦中。谢谢,谢谢您这悠远悠扬又激昂的曲风,让这个深秋周末的夜晚变的格外美好。
一位曾经插队内蒙的上海知青在留言中说,网络真是神奇。不经意间,看到了我们兵团战友论坛上的推荐,所以就追踪而来。虽然我是闭着眼睛在听,可敖包里飘出的歌声和着奶茶的香味早已沁入心扉。啊,草原,我回来啦!
网上还能见到很多这样的留言:聆听着《梦回草原》,我感到了空前的开阔奔放,欢乐自由、甚至是欣喜若狂,心灵在纯净中丰盈、舞蹈、欢笑。简直是惊艳,让人犹如身处美丽的大草原……。
令记者意外的是,这首具有浓郁草原风味的曲作者孙尔台并没有在大草原生活过。对此,力举此曲的诗人冯亦同的解释是,艺术就是一种想象力和创造力。《青藏高原》、《阿里山的姑娘》的作者当时也没去过西藏和台湾。孙尔台在《心路历程》一文中也谈到,或许正是因为自己没有去过大草原,才对草原抱有一种梦幻般的向往,于是一切关于草原的最纯粹的音乐元素便会像天使般地神奇飞来……
据孙尔台介绍,这首曲子的原名是《蒙族舞曲》,是他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现在网上流传的是由戴音改编、王昱演奏的二胡独奏曲,时间为原曲的一半,经诗人冯亦同、王家干建议,改名为《梦回草原》。
他说,这首乐曲创作的时间较长,早几年就登记过著作权,但还是在不断地修改。虽然是一种纯业余的爱好,也不敢奢谈什么精品,但还是追求唯美,希望在艺术上将它推得更高。
“孙尔台先生会酿酒?这坛酒酿了数年,开坛怎能不香?在年轻的时候就准备素材,太极功集聚时日,今日显现。听音乐的行走,辽阔舒放,心也随着飞翔。此刻作者多年的音乐梦想、草原梦想也得以实现。人生啊,就是这样多维、浪漫!”著名音乐评论家曹绍德在网络论坛《金陵乐谈》上如是说。
小丸子:我那天是偶然打开孙老师的博客的,孙老师写了自己创作《梦回草原》的心路历程。他的文字我一见就有好感。我一直以为,最好的文字,应内容足够丰富,表达足够清楚,却又是平和流畅毫不矫饰的,如杨绛的《我们仨》,如黄永玉的《比我老的老头》。
点开《梦回草原》,我惊住了。我不想评说二胡奏出的旋律是何等的悠扬,只想描述那种直指内心的感觉。我仿佛看到一个牧人,在苍茫的天地间,那么自然地随意地歌唱着,唱着自己的悲欢,唱着天地间的悸动。
我没有去过草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但是,我却觉得,这首曲子仿佛唱到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对草原的全部想象,来自席慕蓉的诗文。这个蒙古族贵胄的女儿,用她的细腻的文笔,写尽了对草原的浓浓眷恋和绵绵乡愁。我想,这就是席慕蓉想要的歌,是一首洗尽铅华的歌。不需要乐评家用丰富、华美、雄伟等等词语来描述形容,那些都是技巧能达到的。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个人孤独地赶着羊群的时候,他要唱的那一首歌。那样的一个旋律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那样的一首歌是从旷野上世代牧着羊的人心里生长出来的,一代传给一代,就像一棵树的种子一样,是有着渊源有着来处的。所有最美最好的艺术品都是从人的心里自自然然生长出来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去改编去塑造的。 ”(席慕蓉语)
所以,总觉得,返朴归真,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一切都是自然的流淌,所有的技巧都归隐幕后,空旷、单纯,直指人心。我把这首曲子设置了循环播放,静静地聆听着。不知不觉已经热泪潸然。
美丽嘉宾(外籍):我老公听了您的乐曲, 很是赞赏。一边听一边想象:这是一个明郎的春天,在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快马奔跑,小孩、牧民们欢歌跃舞……。老公的父亲是音乐家,所以他也有一点点音乐的遗传吧。老公说,这首中国乐曲可以同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四个季节相比。
东边的海子:作为插队内蒙古的知青,东边的海子向博主致敬,感谢你的音乐力作和演奏者对作品的完美演绎。乐曲的确充满了蒙古民族的音乐语汇,让我们这些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人们倍感亲切。衷心希望能在江苏新年音乐会上听到它,也祝愿这首曲子能上春晚。
来源:南京文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