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黑村普洱茶(茶叶)介绍

 七秒的鱼 2016-03-16
麻黑村普洱茶(茶叶)介绍
中国普洱茶网帮助您了解易武乡麻黑村地理,人文,历史;麻黑村普洱茶(茶叶)特点,产品及价格等全部资讯!

【易武山头】麻黑普洱茶介绍
  易武乡麻黑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易武乡东北边,距离麻黑村委会23公里,距离易武乡32公里。国土面积2.74平方公里,海拔1,203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21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茶叶等农作物。有耕地2,663亩,其中人均耕地4.01亩;有林地447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23户,有乡村人口668人,其中农业人口668人,劳动力22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26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5.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2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茶叶为主。

  原属古慢撒茶区,为古六大茶区之一。麻黑是易武著名茶山之一,易武几大山头出产的茶料历来受到普洱茶迷的青睐,而"麻黑"又是易武茶中最具韵味的茶,相比易武正山几大产区的茶来说,不论从品质还是产量来说"麻黑"都是不可多得的茶品.
  易武茶香扬水柔,而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江内茶中之上品。汤糯、柔、清、雅,花果香.早春香气极好,留杯时间长,汤色油光透亮,口感宽广饱满,柔中带刚,绵密,细腻,韵致精深,香气高扬平衡中正厚重,叶底弹性好厚实。
 

  易武茶在普洱茶界赫赫有名,若小家碧玉般诱惑着许多人。来到易武镇,七村八寨都要向麻黑村看齐,可见其知名度有多高,已然成为易武茶圈内的翘楚,唯马首是瞻也。近两年,恐怕也只有落水洞能和麻黑有一比,我们暂且不论刮风寨的九级台风。

 
  麻黑茶有大树茶和小树茶之分。大树茶是当地人对古树茶的一类俗称,这类古茶树绝大部分被矮化了,就其茶树的生长姿态而言,不可谓大只可曰小,要说大也只是大在树龄上。现在的茶农开始有意识的放养古茶树,仅做少量的修枝整理,若干年后必成大树的雏形。后人散种在茶园内的茶树,因为树龄较小,统称为小树茶。
 
  大树茶属于稀缺的资源,卖价自然要高过小树茶。过去茶叶不值钱,大小树混采;如今茶叶值钱了,大小树更加难舍难分,全奔钱去了。市场上热捧“古树纯料茶”,比如“刮风寨古树纯料”,“麻黑古树纯料”“冰岛古树纯料”“邦崴古树纯料”“景迈古树纯料”……能不能做到“古树纯料茶”?全凭各地茶农的思想境界;能不能收到“古树纯料茶”?仍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
 
  麻黑村的小树茶并非不好,只是大家都在疯狂地追求大树茶,自然拉开了大树茶和小树茶的价格,致使小树茶相形见绌了。能买到麻黑村的小树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性价比蛮高的,这仅是个人的一种看法,和有钱人买大树茶没有任何关系。
 
  麻黑茶价位高,易武人都知道。外人来易武茶区收购茶叶,想要买到正宗的麻黑茶,或者是其它村寨的正品,确实需要大智慧!这种大智慧和金钱·学位没有必然的联系。

  麻黑是易武历史最悠久的村寨之一,全村以汉人为主。六大茶山鼎盛时期,汉族人或从石屏,或从江西来到这里,制茶贩茶。茶叶兴麻黑兴。麻黑人世代种茶,不管经济好与否,麻黑人都从未停止过制茶,这种世代相传的手艺在这里得到了传承,麻黑人个个都是管理茶园的高手,个个都是采茶制茶的专家。这里的人们一直遵循着祖先传下来的手工制茶技艺,遵循着与自然和谐共生。麻黑茶品质上乘,除了工艺独到,更源于麻黑生态环境优良,周围植被茂盛,所以,历来麻黑茶都被看做是易武茶品质的标杆,价格的风向标,更有无数普洱茶爱好者更把得到一饼麻黑茶当做是及其珍贵的事情。

 
  麻黑属麻黑村委会,是易武六个村委会之一。麻黑是麻黑村委会所在地,属易武六个村委会之一,管辖刮风寨,大漆树,落水洞,曼秀,三丘田,荒田,郑家梁子等村寨。麻黑原属古慢撒茶区,为古六大茶区之一,因在茶马古道旁得名。主要居住着汉族,是一个汉族、瑶族、彝族混居地。主要以种植茶叶为主,畜牧业为辅,历来以盛产优质普洱茶而闻名于世,著名的滇藏茶马古道串起各村组。其平均海拔1,331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950毫米,非常适宜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当地村民世代以茶为生。麻黑是易武著名的茶山之一,而麻黑茶是上等易武茶品质的标杆。易武几大山头出产的茶品历来受到普洱茶迷的青睐,而麻黑茶又是易武茶中最具韵味的茶,相比易武正山几大产区的茶来说,不论从品质还是产量来说,麻黑茶都是不可多得的茶品。
 

  麻黑属易武茶区。原属古慢撒茶区,为古六大茶区之一。

 
  麻黑一直以来都被茶友们认可是易武茶的一个标杆,谈易武茶,喝易武茶,都不能离开麻黑,在早期的易武麻黑就很出名,在易武茶区也具有影响力。
 
  麻黑茶树常年生机盎然,茶树生长在村寨周围的山坡上。茶树发芽早,育芽能力强,鲜叶背面的茸毛多显毫。梗较长,成品后饼面乌黑油亮。是易武茶非常典型的代表。易武古树的树形虽然和布朗对比小很多,但并不是树龄小的原因。而是易武和布朗的品种,以及生长的自然条件不一样造成了树形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也造成普洱茶10里不同香,百里不同味。
 
  麻黑属易武茶区。易武茶区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包括易武、麻黑、易田、曼洛四个乡。原属古慢撒茶区,为古六大茶区之一。
 
  麻黑茶树常年是生机盎然的,而且发芽早、育芽能力特别强,芽肥大叶身,而且叶柄免乌黑油量的,是易武茶非常典型的代表。易武茶香扬水柔,而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江内茶中之上品。汤糯、柔、清、雅,花果香.早春香气极好,留杯时间长,汤色油光透亮,口感宽广饱满,柔中带刚,绵密,细腻,韵致精深,香气高扬平衡中正厚重,叶底弹性好厚实。对于麻黑茶来说,是很多茶人想拥有的茶品之一,它温柔却不失个性,让你留恋往返。“易武后,班章王”这句话说很有道理。料好茶才会好,喝得才会更醇厚顺滑。
 
  普洱茶之所以有今天的名气,麻黑茶功不可没,特别是在生茶领域独树一帜。当然他周边的一些村寨(落水洞,曼秀,大漆树)等等就不一一描述,市面上的信息到处都是,这几个村寨的茶次之于麻黑,并不是不好,而是口感上差异明显。北方人就比较偏爱大漆树,因为他偏甜,南方人更偏爱麻黑的纯厚。

  【导读】麻黑古树普洱茶,以香清远扬、汤色口感以阴柔糯香、淡雅为著称。麻黑古树普洱茶是古六大茶山慢撒茶区的主要代表。麻黑古树普洱茶是易武茶山的著名茶山,从其山头生产出来的茶叶,深受广大古树普洱茶茶迷喜爱。
 
  麻黑村委会隶属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地处易武乡东北边,距易武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到易武乡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距勐腊县120公里。东邻老挝,南邻易武村委会,西邻易武村委会,北邻曼腊村委会。辖荒田村、曼秀村、三丘田、陈家凹子、落水洞、麻黑一、二村、大漆树、刮风寨一、二村等10个村民小组。
 
  该村不属于贫困村,麻黑寨据说易武地区最富的寨子,农民收入主要以茶叶为主。
 
  三丘田,曼秀,落水洞,麻黑这些寨子都属于麻黑村委会,虽然离的近,但茶却都有差别。三丘田与落水洞、麻黑寨的区别明显,曼秀与落水洞、麻黑的区别略明显;落水洞与麻黑的则较接近。落水洞与麻黑的茶园是在一坐山梁的两面,虽然是一座山,但若仔细区分,两者的茶也还是有细微差别。
 
  麻黑寨名字的由来:
 
  麻黑寨是个汉民寨子,但汉民寨子却叫麻黑这个古怪名字,让人不解。后来听当地老人说,麻黑原来的名字叫“大路边”,因为麻黑寨是处在在通往老挝的大路旁边。过去从老挝赶着马到易武,天亮出发,走到“大路边”,天已是要黑不黑了,当地人将天快黑了称作“麻煞黑”,“麻麻黑”或“麻黑”,后来慢慢就将大路边叫成麻黑了。
 
  还有一个说法是解放前都是茅屋,经常起火烧得麻麻乱黑忽忽而来。后来改叫边中大队。现在当然就叫麻黑村,准确的叫麻黑行政村麻黑自然村,内分一二组,约为七八十户(最近这两年又有分家的)。
 
  麻黑普洱茶的特点:
 
  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江内茶中之上品。汤糯、柔、清、雅,花果香,麻黑的这种阴柔、清雅之味延续至十六泡,早春香气极好,留杯时间长,汤色油光透亮,口感宽广饱满,柔中带刚,绵密,细腻,韵致精深,香气高扬平衡中正厚重,叶底弹性好、厚实.茶汤入嘴无比纯净无半点邪杂之味,条索整壮,汤色淡黄、香气正、入口滋味苦涩低、叶底色泽鲜明,茶气明显。
 
  如何区分麻黑古树茶:
 
  麻黑茶的特点,最出名的是焦糖香(也有人说是蜜兰香),麻黑黑古树普洱茶香气更多倾向于焦糖香。如果有很多茶,确实在口感上比较难区分的话,那么,麻黑茶,绝对是最好区分的茶。焦糖香加上甜度,低涩度,绵长,回甘持久,这些构成了麻黑茶的总体印象,要把麻黑茶从其他易武茶里分出来,简直就像小葱拌豆腐一样。
 
  麻黑普洱茶陈化特点:
 
  麻黑古茶在第一年是清香,醇正,有特有的焦糖(蜜兰)香气,是古树与台地的根本区别。两年以后清香走,陈香开始出来,第3年到第5是古树转化的特有阶段,茶会突然变得缺少底韵,那是这时候茶的陈香还没完全释放出来的缘故.古树茶是和台地茶相反的,台地茶是开始好,越陈越淡泊,烘青高温的破坏,杂味会一直留在茶中.古树茶是清醇纯净,给人感觉是淡,但有韵,突出在喉韵上,淡而不薄.陈香慢慢在陈化中越来越强.第6年开始陈香明显,底韵开始出来。到10年以后古茶进入极品期。这时候底气十足,甜水显,回甘好,生津力强。
 
  普洱茶之所以有今天的名气,麻黑茶功不可没,特别是在生茶领域独树一帜。曼松茶看王子山,易武茶看麻黑。然而时到今日麻黑茶的混乱也给市场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有个别大小树混采,还有用别处的料,心寒啊,有木有...)。现在我们关注的是纯度,要纯料,因为这是后续存放的价值体现!

  
 
  【审评】看得见的转化之麻黑
 
  审评材料:本次审评选用岁月知味2009年至2014年的麻黑
 
  生长环境:易武乡东北边,海拔1,203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2100毫米,这里的土壤适宜种植粮食、茶叶等农作物。
 
  茶叶特点:易武茶香扬水柔,而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江内茶中之上品。汤糯、柔、清、雅,花蜜香;春茶香气极好,留杯时间长,汤色油光透亮,口感宽广饱满,柔中带刚,绵密,细腻,韵致精深,香气高扬平衡中正厚重,叶底弹性好厚实。
 
  (2009-2014年条索观察)





 
  审评:采用称取样茶5克,用150ml标准审评杯采取5分钟冲泡一次法,先洗茶1分钟。将茶汤倒入评茶碗中,供审评汤色使用,后嗅香气、尝滋味。最后将茶渣反到入杯盖中查看叶底。

 
  (顺时针右上方从2009年至2014年汤色俯视图)
  (2009年至2014年茶底观察)






  (顺时针右上方从2009年至2014年茶底俯视图)
  总评:
 
  外形:饼形匀整,条索粗壮,芽头显毫,松紧适度利于后期转化;色泽由墨绿色转变为黄绿,最后向黄褐色转变。
 
  香气:转化第1年香气高扬,鲜爽,浓郁;2-3年为过渡期,香气较沉底,三年以上蜜香浓郁、厚重;5年后略微有陈香,香气醇厚且悠长。
 
  汤色:从黄绿明亮转变为橙黄明亮,最后转变为橙褐透亮。
 
  滋味:新茶苦涩亦甚微,表现出易武茶的特点;生津明显、持久,随着贮藏年份增加醇厚度明显增强,茶汤变得顺滑,层次感越来越立体、丰富。
 
  叶底:油润,柔软,厚实,耐冲泡,色泽由黄绿色,最后转变成黄褐色。
  岁月知味的麻黑古树茶选用海波1200米左右麻黑寨岁月知味古树茶基地的晒青毛茶为原料,在保证在原料采购的纯正性前提下,还严格控制鲜叶采摘的季节。秉承古法的晒青工艺及手工石磨压制工艺,在科学、专业、稳定的仓储环境下存放;确保其后陈化空间。对麻黑春茶2009年至2014年的审评,我们称之为【看得见的转化】如果您也喜欢麻黑,一定要试试这款延续六年的麻黑古树茶。

  第一部分:古树熟茶—古已有之
 
  古树熟茶古已有之。现在一般的普洱爱好者认为,熟茶应是在七十年代后由昆明茶厂首先创制成功的。有这种观点不奇怪,因为作为一个普通的普洱爱好者,能够了解熟茶的兴起和历史已非常难得。但是作为专门研究普洱的我们,仅仅知道这一点还是不够的。我们有必要从更专业和更广的角度考究普洱中的一些问题,《号级古董茶事典》(杨凯先生著)中,何作如先生在序中说当今的普洱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号级茶,二是印级茶,三是七子饼茶。号级茶是指农耕文明时代,小作坊经营的各种堂号的茶庄,运用手工制作的饼、团茶。它最大的特点是一山一味(即一口料),粗枝大叶,量少质优。这也是为什么某些顶级的茶庄要坚持传统古法做茶的原因。同时,为什么要纯料?因为大自然是最好的拼配师,已经为你的茶做出了最好的拼配,一山一味,出自天然,所谓拼配茶,再回过头来喝,你有一种不是那么舒服的感觉,你说不出为什么,因为你发现它似乎有些特点,又好像没有特点。纯料,是好普洱的第一要求。
 
  还是说回熟茶。
 
  熟茶在古董茶中可以找到他的历史渊源。
 
  普洱茶在存放的过程中内质发生缓慢的变化,使它在不同的时期,口感接近不同的茶种,初期接近绿茶类,然后接近青茶,接着又接近黄茶,红茶、黑茶类。那么在漫长的普洱发展的历史中,大家就一直在喝生茶,或喝陈放一段时间的生茶吗?经过对一些历史的考证,发现普洱的工艺至少有两种,一种是有一定发酵度的茶品,发酵茶都比较皮实,对原料要求较低,对冲泡条件也要求较低。
 
  在1948年昆明市茶商业公司的收料档案是这么写的:高档散茶--十里香(小叶种绿茶)、尖芽、春蕊,均为绿汤,这四种茶可能可以和今天的炒青或晒青的绿茶对应起来;而当时的七子圆茶称为“红汤”,它对应今天的哪种茶我们比较难猜测,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即这种茶是有一定发酵度的。
 
  书中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到了民国时期,已有部分茶号尝试做有一定发酵度的普洱茶,老茶人陈偑仁先生祖上就曾买到过这样的茶,他自己也根据这种茶的口感,在1973年云南省搞发酵茶试验时,摸索制作了自己的熟茶“泼水茶”。
 
  还有一种茶,即当时的人头茶、四喜方茶,其原料并不是散茶,而是在易武地区把原料蒸压成砖茶,运至云南后,再蒸散,再压制成各自所需的形状。几次的蒸压无疑是一种发酵的过程。
 
  总结一下,一是我们研究学习普洱,学习普洱的知识不要拘泥,也不能教条,要把整个对普洱的理解,放在当时那个生产力、生产条件、社会习惯、交通条件下去“还原”。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普洱在当时不可能只有一种绿茶的形式,在当时采茶,天气等情况影响下,农民把茶采下来,回到寨子已是天黑,再揉茶等下步就要到明天了,就是所有的生产条件,让茶叶在这些等待的过程中,先行一步发酵了。
 
  二是我们学习普洱要顺应自己的内心。有人认为生茶好喝,有人认为熟茶好喝,这些种种之争就如两小孩在辩论,因为我们的内心和身体会指引我们,有时候喝生茶,有时候喝熟茶,身体条件不一样,季节所处地方不一样,适应哪一种茶应该有更平和的态度。
 
  而我,在冬天寒冷的季节里,愿意喝上温润柔和的一杯古树熟茶。
 
  第二部分:熟茶的工艺—是无法标准化的工艺。
 
  对第一部分,提出的“古已有之”,可能有不少茶友会有异议。古,指什么时候?明朝还是清朝?民国?。之所以说“古已有之”,是相对于人们把熟茶局限于1975年昆明茶厂发展研制出的渥堆熟茶的概念而提出来的,即普洱在漫长的岁月中,并非只有晒青蒸压的一种形式,人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一直实际存在发酵这一道工序,并且,这种发酵后的普洱茶汤色红艳,柔和,不刺激,口感更接近人们的品饮习惯,有一定的养生、养胃作用,这种熟茶工艺当时并没有称为熟茶,但不能否认,这是聪明的先人们从已经发现普洱的特性中,用一种轻微发酵的过程,制作出有别于滇青、滇绿的普洱。
 
  如果解释得更清楚一点,即古已有之的熟茶与今天的熟茶不是同一种方式、方法、工艺,但是,却是茶人们对普洱的理解,使得产生了异曲同工之妙。
 
  这就是我第二部分所要讲的,熟茶的工艺,是无法标准化的一种工艺。
 
  继续从杨凯先生这本《号级古典茶事典》里的史料谈起,我们可看到当时各茶商、茶厂关于收购茶、制作茶的一些原始的记录。到了民国之后,这种希望普洱要有“陈味,汤色红艳”已经成为香港一些茶商收茶的标准。可以说,是市场的倒逼,让茶人开始不断开拓普洱的思路。
 
  一九七三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首先下放了普洱茶出口的自营出口权,这个时候,云南省茶业公司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云南生产出香港人需要的普洱茶。在这之前,除高级七子饼外,云南的晒青散茶到广东后,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将他们仅当作原料,部分用黑茶工艺发酵后出品,部分拼配广西、越南茶,压制成广云贡饼出口。
 
  1973年,云南七人学习小组到广东学习后,根据云南的情况,改进广东渥堆工艺发展出了自己的渥堆熟茶。云南普洱茶熟茶的第一个工艺标准就是根据昆明茶厂工艺制定的。而昆明茶厂陈佩仁研究的传统工艺、下关茶研制的热发酵工艺没有成为主流。
 
  由此可见,在1973年准备根据市场的需要准备发展熟茶,当时就至少出现了上述三种熟茶工艺。
 
  先讲一讲陈佩仁先生的传统工艺。陈佩仁先生1953年前是华盛茶庄的老板,在1940年代,它看到马子兴经营的瑞丰号制作的普洱茶汤色红艳,味道奇特,有很多在昆明的广东人都会去购买,他就自己试验过发酵普洱茶的制作。当时,在云南派往广东的七人学习小组中,开始是有陈佩仁先生的名字的,但是省茶叶公司以他是资本家出身,不能出差,换成了在原瑞丰号卖普洱茶的一个伙计(因为是工人,身份就没有问题了)。陈先生没去成广州,心里堵着一口气,用自己的传统方法发酵,他是率先生产出当代最早的渥堆熟茶。
 
  当时七人小组派出去的还有昆明茶厂的吴启英、安增荣(即上文的那位伙计)等三人,勐海的邹炳良、曹振兴,下关的两人。
 
  大家回来后,当然是照猫画虎,摸索着干,由于大家开始主要都是照搬黑茶工艺,回来后三个厂都发现了问题,因为广东与云南气候条件不同,于是,三个厂的技术人员各自都采用了自己的改良工艺,如昆明茶厂认为可能是发酵过程中洒水的问题,他们经过琢磨,把广东洒热水的做法改成了洒冷水,下关则结合自己紧茶的热发酵工艺,形成自己的独特产品。
 
  我们看到,由于气候条件不同,菌种不同,三个厂在渥堆时加温水还是冷水,是否用蒸汽,地面的材质(昆明茶厂用的是大木发酵槽),发酵翻堆,开窗通风时间都有不同,工艺差距非常大。
 
  即使今天的熟茶的发酵方法以及普洱熟茶方法的大致,都能在各种教科书、专业出版物及各类会议资料上查阅。但我们从前辈们制作熟茶的工艺可以看出,熟茶跟红酒、奶酪这些东西一样,无法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因为这跟原料、跟菌种、等等的作用有关。
 
  即使我们能够请到一个有经验熟茶工艺师,是不是能够呈现出目前顶级的原材料,例如:易武麻黑古树茶(易武茶相对较柔顺)或者其他地区古树茶最好的口感?这些我将放在下部分讲。
 
  在这上述中,我们可以见到:熟茶,无法标准化的生产特点,而熟茶的产生,是我们广大茶友的一种福音,我们要喝的是茶的是茶的口感,当然更希望能够有变化、有不同,不是统一的单一的口感。就像买到了顶级的食材,我们终于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做一道独一无二的菜出来。
 
  第三部分:麻黑古熟—一百斤的开始
 
  看了前面两部分,可能有些茶友开始不耐烦,不是讲古树的熟茶吗,怎么讲了这么久还没到正题。是的,为什么我们要讲熟茶的工艺不是1973年以后才有的?为什么我们要讲除渥堆外,古代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熟茶的发酵方法?为什么我们要说,普洱的熟茶工艺是非标准化的?因为,这一切,对普洱传统历史的研究、对今天渥堆熟茶工艺的反思、对古代传统工艺和今天生物学知识的结合、对普洱特性持更科学和全面的理解,是今天我们又信心把古树熟茶做好的基础。
 
  但是,如果,仍然照搬那一套渥堆熟茶技术,那么,将停留在原来的状态上。
 
  我们在专业做古树纯料普洱后,就开始琢磨可不可以用古树原料做熟茶?这个问题刚一开口问到富有制茶经验的何惠仙大姐时,她立刻说:“不行的,不行的,做出来很难喝的。”我们不解:还有比普通的熟茶更难喝的古树熟茶?原来,何惠仙大姐早在2000年时候自己也曾经试过用易武麻黑古树料用传统的方法做熟茶,采用的工艺就是传统的渥堆发酵的熟茶工艺。做出来的熟茶,刚刚制作出来的时候非常难喝。事实证明,用大厂传统的发酵方法做古树茶,失败了,何大姐再也不做麻黑古树熟茶了。
 
  做古树熟茶这一想法一直萦绕在我们的心头。科学试验、发明创造一般都是从试错开始的,何大姐失败了,那就证明起码可以排除一个错误的方法。影响工艺的因素有很多,是渥堆的时间?发酵的温度?堆的大小?还是什么?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有改进的空间的。
 
  众所周知,普洱茶的发酵是一个微生物及其酶性和非酶生氧化的缓慢过程,是形成普洱茶品质特色的核心。机缘巧合,我们找到了一位勐海的发酵老师傅。这位老师傅做熟茶有着几十年的经验了,加上遍访云南各大学的制茶专家以及微生物学者,求得最新的发酵方法和技术。于是,2009年,按捺不住心头的那种想法,决定拿一百斤原料来试制。
 
  同时,在与老师傅的发酵经验和新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许先生也对熟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重要的就是研究传统的、非渥堆方式的熟茶做法。渥堆熟茶工艺已经非常娴熟了,但渥堆熟茶在几年之内都有着难以驱除的渥堆味,而且,渥堆熟茶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茶的香气,完全消灭了茶的活性,使我们看到,几乎市面上所有的熟茶喝起来都一个味:熟茶味!这就是统一的工艺,让茶失去了本来的特性,茶性,熟后,“死”了!
 
  为此,我们又找到了农业大学的许多教授,生物学的教授,在发酵这个环节上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办法。教授们的专业知识给我们很多启发,但教授们的生物知识跟茶的发酵还是隔着好几层大山,这,还需要转化应用在茶的发酵,不动一番脑筋,或者没有一定的智慧还很难领悟到其中的奥妙。
 
  这一百斤茶显然肩负着不平凡的使命。
 
  当然,失败也没有关系,只要有信心和恒心,没有想不出来的办法。
 
  首先是在堆的大小及容器选取上。传统大厂一般在地板上几吨几吨地发酵。我们不需要这样,一是卫生条件差,二是堆大了不容易掌控发酵的温暖和温度,最主要的是,古树原料贵呀,伤不起!于是,我们用木桶发酵,一是木桶卫生条件好,二是原木桶能够最大程度保持陈茶香,且不容易与外界串味。
 
  其次是加水,水既然加入发酵过程,水质自然重要,决不能像普通的大厂一样,拿根水管直接往茶堆上浇。我们选用深山上好的泉水,特别是勐海山泉水的清甜会对茶的口感有很大的提升。
 
  三是渥堆过程的问题,这个属于工艺的核心,有勐海的老师傅在,他有着相当的经验。控制得很好。再者,是解决一个渥堆味的问题。所有的熟茶发酵后,开堆摊散,一直到十月再蒸压成饼,接近在三个月的摊放时间,把渥堆味散去,最后再蒸压一次。
 
  这一百斤原料比我们自己想象中还要成功,我们没有想到,试制出来的熟茶口感远远好于老熟茶,几乎在市面上喝不到这样的熟茶,刚刚一面市,就给圈内的朋友一抢而光!想一想这个过程,不但有研发的艰辛、有智慧和知识的结晶,有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还有各种不同层面的人在其中的投入。能够有这样的品质,确实是我们希望看到和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百斤成功了,就意味着还能继续改进,继续扩大熟茶的生产研制规模。但,后面也有失败的例子,下回再讲。
 
  第四部分:麻黑古树—七分原料和三分工艺等于品质
 
  古树熟茶,诚如我们之前所说,原料贵,而且,还有发酵过程整个的损耗,做出来的熟茶光是毛茶价、场地租金、人工费,就足以吓走一大批对古树熟茶还有一点点念想的茶友。
 
  于是,2011年,萌生出用古树秋茶做熟茶的想法,当时想法很美好,认为秋茶做出来成本当然要小,这样价格不高,普通人都能喝到滋味醇厚的古树熟茶,是件好事。
 
  秋茶收茶后,就开始准备发酵。其时已经准备进入冬季。即便很有经验的老师傅,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即气温太低,发酵度不足,于是要提高发酵的温度,结果,外面的茶发酵还不足,里面又已经“烧心”即过度发酵了,于是又要不停地翻堆,结果,翻动过程中茶叶都翻碎了,造成了很大的损耗,最后能压成饼的就没有多少茶了,算下来,一饼的成本很高,而且,因为秋茶的茶质不如春茶,所以,最后出来的综合的口感也不如春茶。
 
  这就是失败的例子。
 
  当时最大的教训就是:世界上省钱的方法很多,但是想做高品质东西的方法就那么几个。就看你怎么取舍。你想省钱,你可以拼配,你可以聘请差一点的工人,可以用差的水,可以不需要专用工具,可以不用石磨手工压饼。如果你这么做了,恭喜你,又做出了跟大厂一样品质的茶了!请问,这样的熟茶还有人追随,还有人问津吗?
 
  这次秋茶的试制也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毫无花架子地用好的原料,不断改进工艺去做好茶,不该省的东西一样也不能省。
 
  同时,2011年后,一些茶商也开始做古树熟茶了,价格做出来更高,我们也对各种古树熟茶的品质进行了比对。但是,为了降低成本,拼配的古树茶,或者有些号称古树茶,但可能拼小乔木或短树龄的熟茶跟用纯料古树是有区别的,水的厚度明显差,层次也很单薄,丰富性变差,品质立可鉴!
 
  从2010年至2012年,我们在熟茶的工艺上不断进步,直到2013年,我们又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在2013年的古树熟茶制作中基本圆满定型成功!
 
  第五部分:麻黑古树—“除菌技术”工艺臻于完美
 
  有位朋友说“既然说到发酵,既然说到微生物,既然说到水的影响,你们对发酵看来还是有一点了解,这批熟茶熟茶应该是有追求的,可我感觉这批茶应该不是你们做的,而且你们在发酵方面真的要在下功夫。在这,我不能不说说:发酵是温度、湿度(水)、微生物(菌种)、基质(材料)、时间、空气的化学反应的结果。新的地方很难达到老地方(经常发酵反应的容器)的发酵效果,为什么?是菌种群落的丰富问题。温度是影响个别菌种的分裂生长的因素,过高会导致一部分菌种死亡,包括很多有害的霉菌。过低,会造成很多有害的菌种大量繁殖,如霉菌。湿度,主要是水份量是否适合,过多、过少都会影响茶的后期转化,还有水的酸碱度,软、硬水都有学问。基质就是你用古树茶还是台地茶,用什么季节的茶,用什么地方的茶。发酵的时间长短、防止堆芯温度过高的翻堆时间都有考究。空气的因素主要是氧气的因素。为何?因为参与发酵的微生物有:好氧菌、厌氧菌、还有介乎好氧和厌氧之间的菌群,所以翻堆并不只防止堆芯温度过高那么简单。而且在发酵过程,随着各方面的变动,形成一个循环生态链:在表面接触空气的好氧菌群大量的繁殖占据基质(茶叶堆)发酵主导,这时基质的表面长满菌丝。基质的第二层的菌群对氧气要求不高的也在缓慢的发酵。基质最里面的因为氧气的缺少,大量的厌氧菌就会占据主导,大量的繁殖并产生一定的热量和液体。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外层的基质的好氧菌群会更新换代,死去的好氧微生物的尸体就会形成一层层白色的生物膜,因为隔绝了空气的进入,生物膜里面的基质的菌群就慢慢的被厌氧菌群占据。所以翻堆的技术劳力活就出来了,经常翻不行,长时间翻也不行。整个发酵过程就是好氧菌、介乎好氧和厌氧之间的菌群、厌氧菌不断演变的过程,这时水和基质就是发酵的媒介。这些影响发酵的因素都是环环相扣,互相关联。这些,生物学专家应该会告诉你们的,因为这是发酵的基本原理。这不是抬杠,只是争鸣,为的是互相学习和提高。你们莫怪,谢谢!”
 
  我非常感谢这位茶友提出的“菌种群落”的问题。这恰恰是2013年的熟茶我们意识到,并解决的问题。
 
  即,既然我们是渥堆发酵,必然产生大量菌种繁殖的问题,这位茶友说得非常正确,“整个发酵过程就是好氧菌、介乎好氧和厌氧之间的菌群、厌氧菌不断演变的过程,这时水和基质就是发酵的媒介。这些影响发酵的因素都是环环相扣,互相关联。”菌种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茶质的变化和不稳定,那么我们之前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这个外层的基质的好氧菌群会更新换代,死去的好氧微生物的尸体就会形成一层层白色的生物膜,因为隔绝了空气的进入,生物膜里面的基质的菌群就慢慢的被厌氧菌群占据。所以翻堆的技术劳力活就出来了,经常翻不行,长时间翻也不行。”翻堆看似解决发酵温度的问题,但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发酵均匀的问题,但是如果菌群过度发酵,或者某部分影响茶质的菌继续参与发酵,将会使茶的口感不稳定。我们有时候喝到茶有喉咙发痒,锁喉的口感,个人认为是因为该茶里还存在着大量死亡的菌群对喉咙的刺激,喉咙敏感的茶友,可以感受到这部分不舒服。
 
  我们古树熟茶发酵用的是木桶渥堆发酵(1973年昆明茶厂小批量也用的是木桶工具),由于木桶工具从2009年以来一直都用,这种老容器发酵有新工具无法达到的发酵起菌能力,所以,老木桶工具是会盛号熟茶在一出来后就出现舒柔的奶香的重要原因。
 
  当然,渥堆的技术还要再解决起堆、堆量的问题,纯料古树茶发酵,大量益生菌在老木桶工具中先后出现,这个特定的发酵环境给发酵提供了大量的水解物质和多酚氧化酶等酶系列菌,在这一发酵过程中,主要优势菌群有黑曲霉、青霉属、根霉属]土曲霉、灰绿曲霉、红曲霉等,这些都是有益的、健康的霉菌群,但同时,也产生了些不需要的菌群,会盛号的核心技术,即是在发酵的后期部分,加入了“消菌”技术,即用消菌技术消除死去的菌群,还有一些“无益”的菌种,进行消除,使总的菌群作用保留在一个恰当的水平,也使得发酵稳定,茶质干净,纯净,这个是2013年的进步!
 
  我们研究和喜爱古树普洱熟茶,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已所能,保持并发扬古树的原有有益物质,解决渥堆熟茶产生的渥堆味、发酵味,酸味等问题,这一点,在2013年来说,又将口感提升了一个档次!工艺臻于完美!
 
  2013年的会盛号古树熟茶,细心品味,有更纯净的口感和香气,醇滑,这是“除菌技术”在普洱熟茶的应用。
 
同福茶庄
修订于2014年12月30日 
 
 

  麻黑是易武著名茶山之一,易武几大山头出产的茶料历来受到普洱茶迷的青睐,而“麻黑”又是易武茶中最具韵味的茶,相比易武正山几大产区的茶来说,不论从品质还是产量来说“麻黑”都是不可多得的茶品.

  麻黑:麻黑属易武茶区。易武茶区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包括易武、麻黑、易田、曼洛四个乡。原属古慢撒茶区,为古六大茶区之一。易武茶香扬水柔,而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江内茶中之上品。汤糯、柔、清、雅,花果香.早春香气极好,留杯时间长,汤色油光透亮,口感宽广饱满,柔中带刚,绵密,细腻,韵致精深,香气高扬平衡中正厚重,叶底弹性好厚实。

  易武乡麻黑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易武乡东北边,距离麻黑村委会23公里,距离易武乡32公里。国土面积2.74平方公里,海拔1,203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21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茶叶等农作物。有耕地2,663亩,其中人均耕地4.01亩;有林地447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23户,有乡村人口668人,其中农业人口668人,劳动力22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26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5.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2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茶叶为主。

  麻黑:麻黑属易武茶区。易武茶区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包括易武、麻黑、易田、曼洛四个乡。原属古慢撒茶区,为古六大茶区之一。易武茶香扬水柔,而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江内茶中之上品。汤糯、柔、清、雅,花果香。

  春茶香气极好,留杯时间长,汤色油光透亮,口感宽广饱满,柔中带刚,绵密,细腻,韵致精深,香气高扬平衡中正厚重,叶底弹性好厚实.茶汤入嘴无比纯净无半点邪杂之味。

麻黑茶
文/图:百濮子
  名称来源:麻黑,民族称谓,旧时有被贬称为“麻黑”的少数民族曾居住于此而得名;

  所属村委会:易武乡麻黑村委会

  建寨历史:具有两百年以上居住历史

  人口状况:76户247人

  主体民族:汉族

  茶园面积:2700亩

  大致产量:预计47吨

  村寨海拔:1350米左右

  (作者注:茶园面积及产量由麻黑村委会主任何天强提供)

  知道麻黑茶,那是2002年春茶上市的季节,之前在邓时海先生所著的《普洱茶》一书中知道了易武,而知道麻黑茶,那是作为当年的发烧友于茶商处所获信息并试饮几盏,觉得茶条粗壮,滋味甜醇爽口,甚是喜欢并购得些许。2004年之后的茶山行走,更是对易武茶偏爱有加。若就现在的茶园生态和茶树植株的高大程度而言,易武地区除少数村寨的部分茶园、茶树能与勐海地区的南糯半坡、布朗山老班章、老曼娥,贺开等茶园相比外,大多数因历史原因、市场原因等先后进行过现代茶园改造。进过茶山,走过勐海新六大茶山的茶友、茶商,若初进易武茶山,都会不自觉的哀叹,易武大树茶怎么会这般矮小,一蓬蓬一丛丛的,但若能静心观察,就会发现那矮小植株下有着粗壮的根茎。易武大茶树的矮化是有历史原因的,那是对茶园对茶叶不同时期不同认知下产生的不同结果,我们难以用今日的视角和喜好,去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些许的改变。在老班章茶未曾崛起的过去,记得人们常说的是“易武为王,景迈为后”,而今日的说法已变为“班章为王,易武为后”,易武茶无论是为王、为后,都显示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将来,都是普洱茶最重要的代表之作。若纯从个人喜好的口感来说,将老班章和易武地区的顶级茶刮风寨、弯弓等对冲,结果应是各有侧重各有所强。而这些年来,决定易武地区毛茶价格的不是刮风寨、弯弓,应是赫赫有名的——麻黑。
人树对比:茶树在2.5米左右
麻黑茶区人树对比:茶树在2.5米左右

  麻黑寨位于易武老街东北面,距离九公里左右,茶园下与落水洞茶园,上与大漆树茶园相连。一直以来有着个困惑,现在鼎鼎大名的麻黑茶,自古树纯料备受热捧以来,最初是以自然村命名还是以村委会命名,现已实实分不清楚,若以过去村委会管辖范围命名就应该包括麻黑、大漆树和刮风寨所产茶叶,而目前刮风寨茶叶价格早已把麻黑远远抛开,大漆树茶叶价格与麻黑基本相同,就此看来,如何划分,市场已做出判断,但目前麻黑大寨所产茶叶是易武茶区的风向标和定价体系的标准,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决定了麻黑茶在易武茶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2012年的春茶发得比往年早,三月中旬,麻黑大树茶已开始发芽并少量进入采摘期。老父自去年秋天第一次来版纳,就喜欢上了这里的气候、生活和民风,今年早早就随我进入了版纳,而且一再要求要到茶山走走。因第一站是象明茶区,倚邦茶山那颠簸崎岖的山路是不敢携老父前往的。七十岁的父亲这一要求的理由很简单,在昆明时曾向他的老友们炫耀版纳之美,茶山之绿,城市的老人们不相信七十岁的人能爬茶山,让父亲出示照片为证,去秋父亲的版纳之行,因匆忙未曾留影,故这次上茶山进茶园是他最强烈的要求,他的执拗难以拒绝,因易武茶山道路较好,故选择了麻黑茶园一走一游。

  3月12日晨,驾车来到麻黑寨旁,停车与等候在此的友人汇合,然后向麻黑寨的茶园深处前行。到麻黑、进茶园的次数,我自己都数不清有多少次了。从这些年的茶园观察习惯和屡次的麻黑考察已知,麻黑茶园位于麻黑自然村四面山地、林地中,茶园名称有石板路、石头梁子、石门坎、双桥旧家等,村寨建于低洼处,茶园将村寨团团围住。茶园海拔依村寨海拔推断,应在1400米以上,茶树品种为云南大叶种,部分茶园、茶树历史上因茶叶价格低廉,老百姓为生计而自行砍伐种过粮食。九零年代,在政府“改造老茶园,发展新茶园”的号召下,曾做过茶园坡改梯建设,对茶树进行过台刈、矮化、增加茶树采摘面等改造工作,后期在老茶园补添茶苗、茶树和开发种植新式茶园,麻黑茶园与落水洞、大漆树的茶园相连。老茶树高度多为1.5米左右,少部分达到2-3米高,叶种较统一,有锄草、雍根、修剪等管理迹象,人工管理较充分。麻黑为易武著名的产茶大寨,村民茶园管理水平较高。

  第一次到此的父亲很兴奋,因之前老人喝过我收藏的麻黑茶,觉得很香很醇,喝了很舒服,能实地看看茶园,当能慰老人之心。麻黑茶园对于我们是不难行走的,而对于父亲这年纪爬茶山我心里实实没底,初始还能跟上我们的步伐,看来在昆明每日的圆通山晨练,父亲的体能还行。顺着茶园往上的行走,坡缓缓的变陡,路急急的变窄,老人的体能开始下降,心里开始不自信了,遂请老人在中途休息,今日茶山有雾,我上去拍点照片就下来。不想照片没拍完,父亲捡了根棍子,杵着也慢慢的爬到了茶园高处,看着这里的茶树,呼吸着茶园新鲜的空气,在茶树旁拍照留影,父亲很是自豪和满足。稍事休整后,沿来路返回寨子,按今日的行程安排,先到瑶族丁家寨吃午饭,然后再回到麻黑寨子向已多次访谈、易武人称之为何老师的何明忠老人问些旧事,以进一步补充麻黑寨的资料。

  下午3:00,见到何明忠老人在家,自2006年第一次与老人相识至今,六年来老人的声音依然洪亮,对往事的记忆依然清晰,只是已有些耳背了。
来源:三醉斋 

  易武麻黑普洱茶产区
  文章为你介绍易武麻黑所产普洱茶的名气,以及介绍易武麻黑普洱茶越放茶气越足等相关知识!

  易武麻黑次于易武刮风寨,和易武高山同属易武第二梯队的好茶。普洱茶之所以有今天的名气,麻黑茶功不可没,特别是在生茶领域独树一帜。然而时到今日麻黑茶的混乱也给市场带来一些不良影响。现在我们关注的是纯度,有多纯,因为这是后续存放的价值体现!
        

  当然他周边的一些村寨(落水洞,曼秀,大漆树)等等就不一一描述,市面上的信息到处都是,这几个村寨的茶次之于麻黑,并不是不好,而是口感上差异明显。北方人就比较偏爱大漆树,因为他偏甜,南方人更偏爱麻黑的纯厚。目前老茶还没有出多少精品,就不争论到底谁更好,等待时间考验吧!

  易武茶的灵气在于后期陈化中回生,通俗的说就是“越放茶气越足”,整个茶底韵的指标在上升目前茶友的认知是易武茶温柔,这是表象的,因为现在的研究表明,明前春茶不温柔;柔是因为茶料偏春尾,或是夏茶,或是混杂的茶。后期陈化后依然是淡,这或许就是目前易武茶的写照吧因为大家都想做便宜的易武茶,所以近几年没有出过什么经典的麻黑茶。

  有时我们也需要一些质疑和评批精神,不好地方就要指出。麻黑茶我们还是尊敬的。

  麻黑茶,如果把普洱茶的历史浓缩浓缩再浓缩,可能很多茶就不在了,比如,班章、冰岛、昔归等,但永垂不朽地是易武茶,在易武茶里,永垂不朽地就是麻黑茶了。我是怀着崇敬之心说起麻黑茶的,因为在历史上,许多典型地易武老茶里,都有着麻黑茶的影子,我相信,把麻黑茶作为易武茶的代表,应该很少人有疑义。

  但事实上,把麻黑茶单独列出来做,应该是从2004年开始的。这个麻黑,是狭义的麻黑,麻黑村公所下面的麻黑寨,这个地方的茶,是我们狭义下的麻黑。麻黑村公所辖荒田村、曼秀村、三丘田、陈家凹子、落水洞、麻黑一、二村、大柒树、刮风寨一、二村等10个村民小组。大家看下麻黑村公所下的寨子,都是非常有名的茶区,一个村公所覆盖了我们所能想到的著名易武茶:麻黑茶、刮风寨茶、落水洞、大柒树这个可以列为第一档;曼秀村、三丘田、陈家凹这个可以列为第二档;荒田村盛产台地茶,而台地茶在易武台地茶里,毫无疑问,排名第一。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探寻,为什么这条长达20多公里的山路沿线,会是易武茶最集中、品质最优秀的地方呢?去过易武的人,都能够随便说出几个数字,麻黑距离乡政府9公里,刮风寨距离乡政府33公里,麻黑和刮风寨在同一条路上,所以,麻黑和刮风寨距离是24公里,但同属于一个村委会。这区区33公里,要走多长时间?快则1个半小时,慢则2个半小时,当然,还有人开了3个小时。这个只是到寨子的距离,距离茶山还有几个小时的路程。。。所以,我们还是多角度来说下麻黑村,一个小村的茶,而非麻黑村公所的茶,毕竟,差不多30公里沿线(从荒田寨算起到刮风寨),都属于麻黑村委会,而口感已经有了许多变化,可以分成不同层次的茶了。

  先看人口,麻黑村公所一共有农户383户,有乡村人口1725人,其中农业人口1725人,劳动力56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43人,也就是以上各名寨的劳动力是543人。其中最大的就是麻黑寨子了,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2户,有乡村人口313人,其中农业人口313人,劳动力17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71人。72户农户,就是麻黑寨的全部人家,171人是总的劳动力。那么这里的茶,就是我们说的正宗的麻黑茶了。然后我们看,麻黑有多少茶?

  麻黑村有古茶园2400亩、新式茶园5100多亩,有茶叶加工作坊7家。2007年,麻黑村人均纯收入达8300元,户均收入达5万元。官方的数据是这样的。7500亩茶园,171人,要管理这么多,人均44亩,这些数据分析,说明了什么?说明劳动力严重短缺。也说明其实,麻黑村的人,如果有茶地,其实你可以靠这个茶地生活得很好了。但有个事实是,麻黑村里的人,有些是租茶地的人,当然也有在外面做生意的人,据某些茶商内部说,麻黑村里有几家卖的不是麻黑的茶,而是外面进去的茶。本分的茶农,忙死了也采不完春茶,用当地的话说,每天要摘个1万-2万元的春茶。这些数据的背后结论是:麻黑村的产量,我们可以估算出:春茶20吨。

  其中有些是新式茶园的茶,即我们传统说来的小树茶,请注意,我们在这里说的小树茶,并非台地茶。这些茶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1950年代种植的,所以说,算老树茶,也并不冤枉。当然,也有些近年种植的茶,总体的情况,麻黑的茶是混着卖的,能够收到多纯的古树茶,全靠收茶者自己的人脉以及功力。在寨子里,没有人会跟你说台地茶,小树茶的事,全部对外统一,一样的茶,一样的价格。所以,如果你相信市场经济,不相信什么神话的话,麻黑的平均水平,茶已经很不错了,与其你相信更高的价格可以获得更好地茶,不如相信,看茶水平更高你会获得更好的原料。

  所幸,大滇号的茶,是定点收购,茶地都已看过,所以,我们可以保证较为稳定的品质。多年合作,品质稳定,纯正麻黑,这些,就是我们能做的承诺了。但当然也有人要求我们提供千年麻黑,绝顶麻黑,至尊麻黑,大滇只能说不。不是钱的问题。因为麻黑的茶,千年的没有,许多树都被砍了,烧了,然后重新发芽生长出来,从形态上看,几棵最大的树,其实树龄并不长,只是够高,没有被修剪过而已。这些茶喝起来,甚至都不像麻黑的茶,有点像刮风寨的。

  老树新长,目前我们只能算古树,因为大家都这么算。太多的消费者,喜欢那些几百年古树,千年古树的名头,但事实上,我们从来不说几百年,因为这些,没有意义。甚至说,无法考证,我们能判断出大致这些树绝对不是新的,不是30年以内能生长出来的,但却无法分出99年和100年有多大的区别,官方说,超过100年的茶树就叫做古树,那么,在麻黑,超过100年的树的确很多,看根部,很粗的根部,但也可以看到,几十年的,十几年的茶树,麻黑茶的声誉在最近几年有所下降,跟新茶园的成长有关系。

  今年,我们甚至明显感觉落水洞的茶平均水平优于麻黑茶,浓度上。这可能得益于落水洞寨子人更少,古树茶面积更多,采不过来,总之,非常让人意外。但如果精心挑选麻黑的精华,制作的茶,无疑,我依然可以肯定,会是普洱茶中的王中王。

  我曾经苦口婆心劝过刮风寨的村民,把寨子周边的大树茶低价卖掉,因为明显,刮风寨周边的茶在品质上低于麻黑,总体来说,刮风寨最强的就是茶王树一代的茶,并非只要是刮风寨就一定强过麻黑。

  关于麻黑茶的特点,最出名的是焦糖香,当然也有人说所谓的蜜香,就我个人的感觉,还是倾向于焦糖香。我想,如果有很多茶,确实在口感上比较难区分的话,那么,麻黑茶,绝对是最好区分的茶。焦糖香+甜度,低涩度,绵长,回甘持久,这些构成了麻黑茶的总体印象,要把麻黑茶从其他易武茶里分出来,简直就像小葱拌豆腐一样。
文/大滇飞扬 


2011年天弘茶业易武麻黑
【茶品名称】易武麻黑
【年    份】2011年
【陈    期】1-3年
【工    艺】生茶
【品    牌】弘普号
【净 含 量】357g
【包    装】纸盒包装
【产    地】云南勐海县古生茶山
【选    料】云南勐海茶区晒青毛茶
【制作工艺】传统渥堆制作,全手工石磨压制。
【储存方式】通风、无异味、干仓储存
【产 品 商】昆明天弘茶业有限公司
【购买电话】0871-63321321
 
本茶选用易武山茶区乔木大叶种毛茶,经传统工艺蒸压而成。醇厚甘甜、回味悠久、水性细腻。本品经适度发酵,高压蒸压而成,属纯天然绿色饮品。
条索粗壮,纹理清晰,茶梗较长,冲泡后成棱状。

茶内质丰富十分耐泡,茶汤浓度高,滋味厚重,香气高锐,茶气强烈却又汤感柔顺,水路细腻并伴随着浓强的回甘与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汤色红黄透亮,水性细腻,有山野之味。
四杯精心泡制的茶会五湖四海的茶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