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品赏鉴|赵孟頫《禊帖源流卷》

 tjboyue 2016-03-16


       《书法》1979年第2期刊登了著名鉴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小文《宋四书家》,文约三四百字,在简析了宋四家书学晋唐而各成新风,至南宋书家则多宗东坡体与元章体后,末句说道:“至赵孟頫,宋书法始全变,而成为元人体矣。”此元人体即赵孟頫倡导的复兴晋法之体,其结果是“由于他的影响,遂使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书法不仅没有趋于粗犷和野怪,反而显现出一派纯正典雅的古风”(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无怪乎近人潘伯鹰先生在其所著《中国书法简论》中这样评价赵孟頫的地位:“看清楚了赵孟頫,方能领会元朝这一时期的书法;如若对他缺少真知灼见,不但不能了解书法的传统如何归结到他的趋势,也不能了解他以后书法传统的流变。”在古代众多的书画大家中,赵孟頫绝对是一位难得的通才。诗、文、书、画、印、乐、书画鉴定、佛道学等等,举凡与文艺有关的领域均造诣精深。单就书法而言,篆、隶、楷、行、草,无一不精。其所学之博、用功之勤、成就之高、影响之巨,历来鲜有人能与之匹敌。且赵孟頫出身赵宋皇室,为秦王赵德芳第十世孙,入元后又官居高位,因此在引领传统书、画、印追本溯源的过程中,赵孟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以独特的领袖群伦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促使这股文艺复古思潮得以在元代全面展开,进而波及到东邻高丽,并影响了中国明清帖学的发展。

       赵孟頫的书法各体兼善,尤其以楷书和行草成就最高。其楷书(中大楷)绝去唐人提按华饰笔法,运用魏晋平移古法,强化线条中段平实劲健的质感,并且融入碑版方截之法,又引行草流转之意入楷书,取得了迥异于唐人楷书的作风,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欧颜柳赵”,世称“赵体”。其行草书以“二王”为宗,广学晋唐宋名家而均以中和之意化之,开创出端庄中正、安闲流丽、刚健奔放的新风貌,为后世帖学追本溯源树立了标杆。此外,行草书中的章草在唐宋几无人问津的情况下经赵孟頫的实践得以复兴,使元明进入章草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第一是汉末魏晋时期,第三是民国至现当代)。赵孟頫的篆隶(尤其小篆,以及篆刻中的元朱文)实践也带来这两种数百年鲜有人作的古老字体的复兴。

       鲜于枢认为在赵孟頫各体书法中小楷成就最高。他在赵孟頫38岁所书的小楷《过秦论》卷后题跋云:“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纵观赵孟頫小楷的取法,主要得力于钟繇、“二王”和东晋道士杨羲。此外,赵孟頫还说早年学萧子云。因此,赵孟頫的小楷深得魏晋风神。其显著特点则是笔法结字均精谨缜密,笔势疏放飞动又自然。赵孟頫一生所写的小楷作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抄录前代文论传记,如《禊帖源流卷》《洛神赋》《过秦论》《汉汲黯传》等;另一类是宗教写经,包括佛、道及喇嘛教经典,如《老子道德经卷》《法华经》《心经》《高上大洞玉经》《阴符经》等。


赵孟頫《禊帖源流卷》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期所赏鉴的赵孟頫《禊帖源流卷》,小楷书。凡77行,每行字数不等,计有1620个字,纸本,纵26厘米,横217.9厘米,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作者南宋姜夔学书力主以魏晋古法为宗,特别喜爱“定武本”《兰亭序》。此文是其研究《兰亭序》的成果,涉及“真迹之本末”“真迹之异同”“临本之本末”“石本之本末”“定本之本末”“定本之异同”等问题,对真迹及临本刻本的流传始末作了述评,是兰亭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是卷乃赵孟頫36岁时应野翁之请抄录姜夔此文的。世传赵孟頫可日书万字,在大量的日常书写中练就了一手纯熟过硬的本领,而这个本领却成为后人讥讽的软肋,以为其“因熟得俗态”。就其传世小楷来说,此卷似无熟态,反有一股生趣。或许其年尚轻,未有大量书写之累;亦或许如他所自谦经年宦游少为小字,北地多风尘,且无佳几案,亦非良纸,而成“乖作”罢。总之此卷无其中晚年小楷的圆熟之态。通观此卷,结字取扁势,中宫紧收,多含隶意,同时笔势飞扬洒脱,笔法精练中寓生拙。细细推究,当与其力追魏晋古法密切相关,不过其中的钩折挑趯之法又不可避免地受唐人写经的影响,因此赵孟頫的复兴晋法也绝非断然抛弃唐法。此卷后有赵孟頫55岁时的重题:“余往时作小楷,规模钟元常、萧子云,尔来自觉稍进,故见者悉以为伪,殊不知年有不同,又乖合异也。”这“尔来自觉稍进”应是其中年后广学晋唐名家的结果。因此,此卷是考察赵氏小楷书风前后变化的重要佐证。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