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拓展阅读:是谁扼杀了你的梦想?(“扼杀梦想”五篇)

 许愿真 2016-03-16

拓展阅读:是谁扼杀了你的梦想?(“扼杀梦想”五篇)

 

是谁扼杀了你的梦想?

耿景辉

 

美国一群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天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去找天才,事先请学生通知家长到学校来,要测验小孩是不是天才。

 

实验当天,心理学家把考卷发下去,半个钟头后收卷,然后一起到旁边的老师休息室改考卷。结果这些教授并没有坐下来认真地改考卷,而只是坐在那儿抽烟喝茶聊天,好像忘了有考卷的存在。半个钟头之后,他们从一大叠考卷当中随便抽出五份试卷,然后就煞有其事地走到十分紧张焦虑的家长及学生面前,宣布谁是天才。当宣布到第五位后,那些没有被宣布为天才的家长脸色凝重地看着自己的小孩,好像孩子犯了大错一样。

 

20年后,这群心理学家追踪了所有当初做过天才测试的学生,结果令人惊讶,那五个无缘无故被冠上“天才”的学生,20年后的表现明显强过那些被宣布不是天才的学生。而当初那只是一个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赞美。

 

是一句话改写了这五个人的命运,也改写了其他人的命运!

 

为这个实验做注解的,还有一个从小练习跳芭蕾舞的女孩。她想考取正规院校进行训练,很想搞清楚自己是否有这个天赋。于是,当一个芭蕾舞团来到女孩所居住的城市时,她跑去求见该团团长。

 

“你跳一段舞给我看看。”团长说。五分钟后,团长打断了女孩摇了摇头说:“不,你没这个条件。”

 

女孩伤心地回到家,把舞鞋扔到箱底后再也没穿上。后来,她结婚生子,当了超市的服务员。

 

几年后,她去看芭蕾舞演出,在剧院门口又碰到了那个团长。想起了当时的对话,聊起现在的生活。她说:“有一点我始终不明白,您怎么那么快就知道我没有当舞蹈家的天分呢?”

 

“哦,你跳舞时我几乎没怎么看,我只是对你说了对其他所有人都会说的话。”

 

“这真是不可饶恕!”她叫道:“您的这句话毁掉了我的人生,我原本可能成为最出色的舞蹈演员的!”

 

“我不这么认为”团长反驳说,“如果你真的渴望成为一名舞蹈家,你是不会在意我对你说的话的。”

 

每个人的降生,都是从亿万竞争对手中激烈拼杀、脱颖而出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人人都是佼佼者,人人面前都有宽广的道路和无限的可能。可为什么有的人路越走越宽,梦越做越大,而有的人却渐渐地走投无路、万念俱灰?其中固然有现实的种种限制,有数不清的打击、挫折与考验等原因,但当你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外部环境,而怨天尤人、感叹上天不公时,你可曾想过:自己为梦想做过怎样的坚守?又为此付出多少心力?

 

周国平说:“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是的,没有人能扼杀掉你的梦想,也没有什么力量能阻碍你前行的步伐,除非你自行放弃、甘愿屈服。

 

 

是什么扼杀了创新

程刚

 

有一年,作家陈丹燕应邀去美国队一所大学做研究员,便带了正在读高二的女儿同往。女儿在国内受的数学教育让她在美国同龄人中成为佼佼者,因而选择加入了学校的数学俱乐部。可没过多久,女儿就闹着要退出。陈作家忙问其故。女儿说,俱乐部除她以外的人都是因为真正热爱数学才参加的,只有她是因为觉得自己数学成绩好、有优势才加入的。陈丹燕在知道了女儿的想法后,支持她退出。陈丹燕认为,“这是她受的应试教育习惯形成的功利思维”。

 

 

僵化教育扼杀孩子天性

楚渔

 

现代思维虽然需感性、悟性和灵性的平衡,但更需要清明的理性。从总体上看,分析性、精确化的理性思维在中国并未能得到发展和高度重视。

 

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实际上,我们的僵化教育,从学前儿童就开始了,几岁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儿童探索未知世界,拓展自己的智力空间的黄金时期。但却被我们的家长们逼着去学这个年龄段不该去学的东西:识字、英语、弹琴等(个别特别喜欢学的除外),有些还要背什么唐诗三百首等,就这样活生生地扼杀了孩子们拓展智力空间的能力。我们的一些所谓的儿童教育家,制定了一整套的扼杀孩子天性的教育方法,把儿童未来的潜力和智力从小就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但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视而不见),儿童是“喜新厌旧”的典型,一件玩具,一般小孩喜欢的时间不会超过几天,为什么这样呢?是因为小孩子好奇心极强,求知欲也极强,熟悉的东西他就会不屑一顾,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本能。这个时期的孩子正是开拓视野、探索世界的时期,小孩子和小动物在这一点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小猫小狗为什么喜欢打打闹闹,就是为了探索世界、拓展智力,培养未来的生存能力,人类的小孩子也是一样的。而我们的大人们为了所谓“不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条混账理论),拼命地逼着孩子去学一些东西,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的探索和思辨的能力。

 

如我们的一些家长逼着孩子去学什么钢琴,为了培养孩子的“音乐细胞”,结果如何?有几个愿学的?就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学了一点钢琴,又有几个孩子稍大一点愿去弹钢琴的,孩子在学前被家长逼着去学一些文化知识,上学之后有几个真正爱学习的?多数都在小学四五年级学习成绩大幅下降,无数的事实在那里摆着,而我们的家长们都视而不见。

 

其实,多数家长也是思维僵化,思维僵化的结果就是和群居动物般随从性和跟风性一样的,只要周围的人要孩子学什么,自己也要孩子学什么。我们的家长,从来只关心孩子考多少分,几乎没有几个家长告诉孩子如何去学习的。

 

 

是谁扼杀了孩子的创意

洪兰

 

作家黄春明最近在《联合报》副刊上写了一篇短文,很有意思,看完大家就知道我们学生的创造力到哪里去了。

 

小明问爷爷:“猫头鹰的另一半呢?”爷爷问:“什么另一半?”小明说:“鹰头猫啊!”爷爷问:“哪有什么鹰头猫?不要胡思乱想。”

 

小明问爸爸:“有没有鹰头猫?”爸爸说:“哪有什么鹰头猫?”小明问:“那为什么有猫头鹰?”爸爸说:“去问你妈。”

 

小明问妈妈:“猫头鹰是不是有猫的头、老鹰的身体?”妈妈说:“对!”小明问:“那么剩下的老鹰的头、猫的身体呢?”妈妈说:“谁知道啊,这又不考,管它做什么?赶快去做功课。”

 

小明问老师:“有一天猫头鹰碰到鹰头猫……”老师说:“哪有鹰头猫!你脑子里净是这些东西,当老师的最怕你这种学生。唐诗背好了没有?等一下你先背。”

 

好学的创意未萌芽就被扼杀了

 

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就这样被扼杀了。想一想,这是一个多么有创意的孩子:猫的头、鹰的身体组合成了“猫头鹰”,那么剩下鹰的头、猫的身体呢?如果他是工厂经理,这工厂一定不会有任何浪费,原料买来用一半,另外一半到哪里去了?马上追究。阿基师(台湾知名厨师)就懂得问:“你的主菜是鱼片,那鱼头、鱼骨到哪里去了?”

 

我常想,为什么功课好的人很少有创意?原来好学生的创意还未萌芽就被扼杀了。你听他妈妈说:“又不考,管它做什么?”在父母心中只有要考的才要念。难怪父母一听说12年中小学教育不考试,就跳起来说:“那孩子不念书了怎么办?摆明了念书是为考试,不考就不必念。”大人助长了孩子的这种思想,怎能怪孩子没有自主求知的好学精神。

 

老师更绝,威胁孩子——你要是再胡思乱想,等一下第一个叫你起来背。不但不鼓励,还要惩罚。在这种环境之下,孩子的想象力如何发展得起来?

 

考试时一定要照课本回答

 

2013年,有一位家长给我看她二女儿的考卷:“下列哪一种东西会长大?①桃树②小草③种子。”我一看傻眼了,它们都会长大呀!结果标准答案是②,因为课本上说“桃树会开花,小草会长大,种子会发芽”。你若以为这种题目是偶发事件,那就错了。1993年,我儿子回台湾念书,他的自然课考卷有一题:“‘天气很冷’这句话是:①观念②判断③推想。”

 

在我看来,这3个答案都可以,结果标准答案是①。孩子回家跟我哭诉说:“我看到路人都缩着脖子在发抖,我看到池塘的水都结冰,为什么我不可以判断今天的天气很冷?”我无言,只好跟他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你怎么想,放在肚子里,不要讲出来。考试时,你要按照老师说的,免得挨打。”

 

台湾的孩子都很聪明,挨打一次,学乖一次——识时务者为俊杰——马上就知道“我怎么想不重要,老师怎么想才重要”。

 

现在的问题是,一个孩子天生所具有的创造力与思考力,是否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流失了呢?

 

 

有多少“法布尔”被我们扼杀

Skynet

 

法布尔自幼爱好自然,经常观察昆虫和贝类的生活情况。他观察研究的热情,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他有时在野外纹丝不动地趴在地上,从太阳升起一直观察到太阳下山。他为了捕捉一只昆虫,常常跟着昆虫跳来跳去。他观察雄槲蚕蛾“求婚”,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当快要取得成果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槲蚕蛾“新娘”被一只螳螂吃掉。可是法布尔毫不气馁,从头再来又整整观察了三年,才得到结果。正因为这样痴迷昆虫,他才在昆虫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写的《昆虫记》举世闻名,对世界生物学影响深远。

 

法布尔的故事激励了不少孩子研究昆虫。一位朋友的孩子刚上小学就开始养蚕,他养的彩色蚕宝宝吐出了各种颜色的丝,又做出五颜六色的茧,这孩子看着自己的成果,别提多开心了。可是过了一年,作业多起来了,这位小朋友养蚕的时间越来越少。到三年级的时候,家长看别的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也给孩子报了名,慢慢地,孩子观察蚕宝宝的时间被占去了,有的蚕宝宝竟然饿死了。又过了不久,家长开始劝孩子放弃养蚕,孩子也觉得对不起蚕宝宝,最后只好忍痛割爱,与蚕宝宝们说“拜拜”了。

 

孩子的家长感叹说,让孩子养蚕玩玩还可以,可孩子要真迷上昆虫还真麻烦。像法布尔那样,观察蚕蛾“求婚”,花了整整六年,小学都该毕业了,孩子还考试吗?还升学吗?将来的前途怎么办?

 

这或许正是当今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表面上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可是只要与升学无关,都很难让孩子坚持下去,甚至还粗暴地制止。就这样,中国的“法布尔”被压抑甚至扼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