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白:当集中营的犹太焚尸工,遇到自己儿子的尸体

 残云伴鹤归 2016-03-16



摘要ID:ipress  

那是被黑暗和雾霭包围的100分钟,关于男人的执念和纳粹集中营的残忍,以及这两者交织出来的关于人之存在的思考,都成了这百十来分钟艺术体验的最终抵达之处。


奥斯卡除了它本身具有的综艺热闹的一面,其实它也还是一场隆重的关于电影、关于艺术的人类活动。在被你调侃已将之当成网络“铁梗”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以及如同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那样从激进艺术家变成了商业上运作良好的大导演等等,这些之外,也还有《索尔之子》这样荣获最佳外语片奖并可以写入电影史册的作品。《索尔之子》在整个2015年的世界电影里,拿了一圈的奖,最后来到奥斯卡再度被认可,这除了见证本片的艺术质量相当过得去以外,也能反过来证明奥斯卡在某种程度上的口味和审美质量,仍然值得被信任。

《索尔之子》作为匈牙利导演拉斯洛·杰莱斯的处女作,显示出了咄咄逼人的艺术张力。暗色的被刻意虚焦的画面,大量摇晃不稳的长镜头,极端压抑的故事,冷峻刻板的叙事,被强调放大的特写镜头,这一切令《索尔之子》从形式到内容都可以紧紧地将观众包裹住。具体地来说《索尔之子》的观影体验就是,那是被黑暗和雾霭包围的100分钟,里面的死亡气息没有一刻消散过,关于男人的执念和纳粹集中营的残忍,以及这两者交织出来的关于人之存在的思考,都成了这百十来分钟艺术体验的最终抵达之处。


匈牙利导演拉斯洛·杰莱斯


在纳粹集中营里,索尔要为自己死去的儿子想办法弄一个体面的下葬仪式,他千方百计地想找一个拉比来为之祷告,但是在集中营里,活着的人的肉体都是被践踏的,更何况是对于一具尸体了。不仅仅是德国纳粹士兵不允许,连和索尔同乡同党同为犹太人的其他囚犯,也不理解和不支持他这么做,为什么在满是尸体焚烧和惨无人道处理尸体的集中营里,要为一个死去的人举行仪式呢?索尔的执念,变成了一件任务,或者说,为自己死去的儿子他愿意重新来审视生死。

在索尔坚持不放弃的过程中,观众能感受到的是集中营里的黑暗和关于人的绝望。在《索尔之子》所展示的纳粹集中营中,几乎没有“活人”的气息,全片100余分钟,镜头所到之处皆为死亡和死亡产生的幻境。虽然人类电影史已经有过太多的关于集中营的作品,但拉斯洛·杰莱斯还是找到了一种独立存在的方式去呈现自己的故事。《索尔之子》的镜头紧紧跟随着男主人公索尔,除此之外所有人、所有场景都是被刻意虚焦的,镜头要么是跟随在索尔的后面,要么则是正面对准索尔的特写镜头。在它的虚掉焦点的画面中,那些主线之外的场景即便看不清楚,你也能猜到都发生了些什么,比如尸体被抬走,活着的人像畜生一样被对待,同类之间的暴力,浓重的体力活,四处飞散的骨灰……而这些极其残酷和反人性的画面都被故事的主要线索,即“索尔葬子”所刻意地模糊掉了,它们只作为主角身边的某种气氛而存在。

故事中有同为犹太人的囚犯质疑那个被索尔不惜生命要去安葬的男孩,到底是不是他的儿子。编导也没有交代索尔为什么要如此执念,他的动机与他生无所恋的心境可以看成出自一处。但作为观众,你不知道索尔作死般地执意要的一个仪式,到底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还是人在真正的绝境之处所滋生出的情结。他可以不顾及自身的生死,也对周围犹太人的暴力反抗和逃亡计划置之不理。即便最后逃亡暂时成功时,他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逃命,儿子的尸体仍然被包裹之后背在他的肩上,这个“包袱”的重量简直就是人生绝望的全部含义。

在纳粹的集中营,“焚”是一个最常见的动作,它是清除,是抹掉。当人想这样对待自己的同类时,一定是人的精神世界出现了问题。而我们今天的大多数人,虽然生存在和平的环境中,却对上述的精神问题仍没有办法解决。这才是今时今日生存在所谓优越环境中的人最值得绝望的一点。“索尔”不同于以往的关于纳粹集中营题材中的角色,他的扭曲和执念在黑暗的环境中,再度强化了死亡的恐怖。与此同时,拉斯洛·杰莱斯也提出了他的思考,即,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在绝境中如此坦然虔诚?而当这种坦然并非消极、虔诚也非宗教因素时,你不得不为索尔这个作为人类一员的普通人再度进行思考,他在面对残酷和人性复杂幽深的环境,需要怎样的隐忍、强大和扭曲才能度过?《索尔之子》透过简单的关于执念的故事,可以让观众重新思考,人何以为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在哪里,以及真的存在这种不同吗?我们对现实生活的要求应该是什么?为什么人可以在极端的环境中生存?在优越的环境中和在粗野极端的环境中,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究竟有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人和猪肉的区别是什么,或者他们之间有没有绝对的区别?


  电影《索尔之子》剧照


完全可以将《索尔之子》看成是在当今主流电影呈现出一派完整而浮夸、精致而失真的图景中的一部反叙事、反主流的异类作品。将庞杂的、非客观的有意虚焦,用主人公的主观视线代替全方位的展示。如果说这种浅焦长镜头的美学和紧跟主人公的主观镜头是这部电影的艺术特点的话,那么这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结合,就可以看成是这部电影不凡之处。电影作为叙事的艺术发展至今,其实已经被大量的复杂故事和场面占领,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电影”是精致的,而这种精致对于现实本真的生活来说,其实是一种多余累赘,但是观众越来越习惯这种经过“艺术处理”过的逼真,反倒对“真”本身失去了兴趣。虚焦恰好可以看成是对现实的一种尊重和对庞杂浮夸精致化的摒弃。这位给贝拉·塔尔(艺术电影圈儿的一位传奇大师)做过副导演的拉斯洛·杰莱斯,在自己的处女作中尝试了剔除多余杂物和累赘的精致化场景,而正是这种艺术手法,让《索尔之子》足以在当今影坛显得卓尔不群。

黑暗就是黑暗,火焰就是火焰,有时候你无需将之展现得更美而去花费更多的手段,也无需将客观的事物变成无限拉伸之后的纯粹形式化的展现。导演拉斯洛·杰莱斯是克制的,同时也是拿捏精准的,换言之,《索尔之子》用看似粗糙的形式与一个关于父亲执念要安葬自己“儿子”的故事,重新彰显了电影的力量和对你我的绝望之境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追问。


作者:朱白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书评人,专栏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