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先生|《古琴:八音之首》。

 道正天下 2016-03-16

 古琴:八音之首(中国古琴史概略)

文|行者先生


行者先生|《古琴:八音之首》。

桓谭《新论?琴道篇》中说:“八音广播,琴德最优”、“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


中国的古琴艺术,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按《史记》等权威古籍的记载,它的创制者,有伏羲、神农、尧、舜等,说法不一。依照民国著名史学家柳诒徵先生的看法,大抵是伏羲先草创了古琴,当时未能完善,后来又由神农氏加以研究,改良了它,琴瑟之制,才渐渐完备起来。这就是古琴作为琴器的产生和最初的发展,也就是《考工记》中所证:“知者创物,巧者述之。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古琴艺术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土的十弦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七弦琴,分别都是古代琴器的实物,除弦数与底板外,形制已经基本一致。汉代之前,伏羲、神农、皇帝、少昊、尧、舜、许由等据说都有弹奏古琴,文王、武王更是分别为古琴各加一弦,使得古琴由五弦变为七弦,孔子习琴,也曾向师襄子学习过《文王操》一曲。而钟仪、师旷、伯牙、雍门周等,都是这一历史时期的著名琴人。在古琴的收藏、鉴赏、制作上,当时也有闻名于世的四大名琴,即: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蔡邕的焦尾琴。虽然作为器物,现在已荡然无存,但它的文化影响却随着历史和古琴艺术的逐渐兴盛,不断的被人提起,得以流芳千古。


两汉是古琴艺术的兴盛时期,像琴人司马相如、蔡邕、桓谭等;大儒扬雄、学者刘向等;都分别作有琴曲、琴论等传世之作,最早的成文古琴指法乐谱,也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


汉代以后,音乐和文学风气极盛,古琴艺术得到持续的传承和发扬,像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南北朝的戴颙、宗炳、柳恽等,均为一时之翘楚。尤其是嵇康,他创作的《琴赋》是歌咏古琴的千古名篇,其中的名句:“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把古琴艺术拔高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最高峰。而他创作的《嵇氏四弄》,也和蔡邕的《蔡氏五弄》得以并称,为隋唐科举取士的重要科目之一。即便是在生命的临终时刻,——当遭受司马昭和钟会的迫害,在刑场前,他仍神色自若的索琴弹奏了一首《广陵散》,风骨凛然!以至于自他死后,许多人误以为琴曲《广陵散》也随着他失传了。


行者先生|《古琴:八音之首》。

在古琴的记谱上,这时也出现了迄今可见的最早的古琴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到了隋唐时期,古琴得以全面的发展,唐代琴家曹柔又根据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较具特点的部分,创立了沿用至今的古琴独有的记谱方式——减字谱。琴器的制作工艺,也在唐朝到达了中国古琴斫制的巅峰。其中,唐朝最有名声的斫琴大家,是雷、郭、张、沈四家。雷是指四川雷氏家族,世代造琴,三代之间共出过九个斫琴名家,号称“蜀中九雷”,其中成就最高的叫作雷威。传说他的斫琴技艺得过高人指点,出神入化,凡选木材,不一定是使用斫琴最常用的梧桐木,但以五百年树龄的良木为佳,往往在大风雷中独自去往峨眉山,畅怀酣饮,身着蓑衣深入松林间,听到声音有连绵悠扬的树木伐下山来,斫制为琴,音色比梧桐木制作的古琴音色还要美妙。雷威制作的琴,最为名贵的叫作“春雷”琴,宋徽宗赵佶曾在宣和内府设立过万琴堂,广罗天下古琴神品,就把春雷列为第一。如今的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旅顺博物馆,也仍然藏有三床春雷琴。雷威之外,吴地的张越,在唐代也极有盛名,《琴苑要录·斫琴记》中记载:“唐贤取重惟张、雷之琴。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雅。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雷、张之外,沈镣、郭亮也是四家之一,分别有着“清雄厚沉细”和“虚鸣而响亮”的音色特点。在他们四家之外,还有一位身为皇室后裔的斫琴家李勉,著有《琴徽字议》、《琴记》等,其中《琴记》还详记了唐朝时期的斫琴技艺。另外,他还创造了古琴中独特的百衲琴,就是将若干小块木材,像几经缝补的僧衣一样拼缀而成的古琴。


唐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高峰。琴人众多,像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都是当时杰出的大琴家。大诗人白居易、王维、诗豪刘禹锡、陈子昂等也都擅长弹琴,诗仙李白虽不一定弹琴,却写出了多首吟咏古琴的千古名诗,如天下第一琴诗《听蜀僧濬弹琴》等。


宋代是中国美学和手工艺的巅峰时期,古琴艺术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也随之有所创新。在古琴的斫制上,有“唐圆宋扁”的说法,就是唐琴的制作,一般外形较为浑厚饱满,底板隆起。宋琴则秀逸劲挺,素净大气。宋代朱长文所著的《琴史》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基本就反映了宋代古琴的这一选择性的审美特征。现今存世的历代名琴中,也以唐琴、宋琴最为名贵。


琴家供图 

行者先生|《古琴:八音之首》。

宋代的琴人、琴曲、琴论、琴画,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扬空间。在著名的琴人传承中,朱文济、郭楚望、毛敏仲、汪元量都是卓有成就的古琴家和古琴作曲家;朱长文、崔遵度、刘籍、成玉磵则都有重要的琴史和琴论著作,在他们之外,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等大文人也是著名的琴人和古琴鉴赏、收藏家。元代是古琴艺术由宋朝向明朝的过渡阶段,苗秀实、耶律楚材、倪云林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琴人和古琴收藏家。宋元时期,在这些琴人、文人之外,还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对古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就是皇帝和皇族对古琴艺术的热爱,宋太宗赵匡义、宋徽宗赵佶、金章宗完颜璟都十分雅好古琴,并试图改过琴弦、琴制;专门收藏名琴;宋徽宗赵佶本人还作有一幅古琴题材的名画《听琴图》,将自己置入画面之中,抚琴取乐;南宋的太子赵竤因为痴迷古琴,则还惹出一场大祸:当朝权臣史弥远得知太子癖好古琴,为了探取太子是否反对自己,投其所好,献上一个善琴的美丽女子,因而掌握他的心理动向,并最终使用阴谋手段废除了他,另立了听其意见的其他皇子。


宋元之后,到了明代,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工艺制作都呈现了略微下滑的状态,但这一时期,仍保持有较高水准的古琴艺术风貌,在斫琴上,明代帝王、宗室经常大批造琴,如今仍被倍加珍视的有四王琴:宁王琴、衡王琴、益王琴、潞王琴;练川的张敬修、武陵施彦昭、浙江衢州的祝公望等都是斫琴的名手。但这一时期成就最大的,实际是对古琴谱、琴史、琴论、制琴器论的修订和出版;流传到现在的重要琴谱、琴书,几乎都辑录于这一时期,譬如《琴书大全》《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风宣玄品》等,都是汇集了许多琴人的心血,精心校勘、整理、编印,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传谱。其次,在古琴的演奏艺术上,明朝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流派和琴论,集大成于一身的是一代琴宗严天池。严天池的父亲是当朝宰相,地位显赫,他借助优越的家族条件,组织琴社,开创虞山琴派;编订虞山琴派代表性琴谱《松弦馆琴谱》,树立了“清、微、淡、远”的中和琴风,使之成为明清之际最有影响的古琴流派。严天池之外,徐青山也是明代的代表性琴家,根据他传谱编印而成的《大还阁琴谱》,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他专门论述古琴艺术审美的《溪山琴况》,则是音乐史上不可多得的古琴美学专著。他仿照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提出的“二十四琴况”,分别为:“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以这二十四个字,阐述古琴演奏中涉及的最精要的美学思想,是古代琴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此外,《陶庵梦忆》的作者张岱,也是当时较大的古琴流派“绍兴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琴家供图)

行者先生|《古琴:八音之首》。

明亡以后,清兵入关,全国各地兴起反清斗争,不少琴人也以各种方式参与。古老而悠久的古琴艺术,不仅没有因为乱世而消亡,反而随着社会的逐步稳定,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清代的琴人很多,其中以吴越地区最为集中,成就也最高,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新中国以后。各种琴谱的修订、出版;琴人之间的结社、雅集也逐渐增多起来,期间影响最大的是琴人徐常遇和他所开创的广陵琴派;以及创作有《琴学心声》的琴家庄臻凤和他的弟子蒋兴俦。蒋兴俦原为杭州永福寺住持,后避乱渡海到了日本,在日本授琴为业,成为日本近代琴学之祖,日本人根据他所传授的琴曲辑成《东皋琴歌》,如今在中日两国都流传很广。


到了近代,先前以吴越为中心的琴坛,逐步分化为许多地方流派和琴坛代表人物,像以祝桐君为代表的闽派、以张孔山为代表的川派、以王露为代表的诸城派、由诸城派而出的梅庵派王宾鲁、创立九嶷派的杨宗稷和他的老师黄勉之等。成立于苏州的今虞琴社,则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古琴活动中心,其创立的《今虞琴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古琴刊物。


摄影|行者先生

行者先生|《古琴:八音之首》。

在古琴艺术的传播方式上,解放前后,因录音技术的出现和逐步成熟,193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的古琴教育家张友鹤录制了一首琴曲《平沙落雁》,是目前已经确知的最早的古琴录音。古琴艺术到了20世纪,也终于从文字和乐谱的书面记载中走了出来,有了立体的音乐纪录。管平湖、查阜西、吴兆基、徐元白、刘少椿、吴景略、张子谦、顾梅羹、溥雪斋、姚炳炎、乐瑛、詹澄秋、喻绍泽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琴家。解放以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古琴艺术得到很大的重视,这些艺术成就卓越的琴家,也都相继出版了珍贵的古琴音乐cd。其中,最能代表这段时间的古琴音乐面貌的就是俗称的“老八张”。即1956年,查阜西先生率领由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的古琴调查组,遍访全国各地86位琴家琴人,最终搜集、录制而成的一套共8张的古琴艺术CD。现在得以重新发扬、逐渐兴盛的古琴艺术,基本都离不开他们的传承。无论是民间古琴流派、中国文人琴的传承、九大音乐院校的古琴教授、导师,无不溯源于此。或者弟子、或是弟子的弟子、或是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的古琴继承者。


而这一时期的琴器鉴赏和制作,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从清代到民国之间,总的来说,古琴制作相较于唐宋元明,变化的过程是不被看好的,很少琴人以弹奏、收藏清代的古琴为荣。笔者见过不少历代的名琴,其中清代古琴的音色、形制都是最难令人满意的,甚至还不如当今的名家琴。民国前后,据说不少人造琴也有盛名,像祝桐君、杨宗稷、吴浸阳、徐元白、谭嗣同等;值得一提的是,吴浸阳曾用明代古木制作六十四床古琴,并以《易经》六十四卦命名,音韵通透。但于时局动荡下,今已散落无几。时至二十一世纪,古琴艺术迎来新的契机。随着国力的逐渐兴盛,不少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觉醒,传统文化复苏,令不少人的视线重新回到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上,不再一提音乐就是钢琴小提琴、一提舞蹈就是芭蕾探戈、一提美术就是油画雕塑、一提文学就是外国文学;从上世纪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弹奏古琴,一下子变成了数十万人乃至更多的人都在学习弹奏古琴。古琴的制作,也不再仅限于宗室和斫琴世家、琴人们。扬州,是如今古琴制作的中心之一,有着数百家的古琴工厂、作坊;走进扬州老街,不经意间往往会发现就连沿街的商铺,都不时有古琴挂售;在火车站的广告位,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古琴的广告牌。除了扬州,像北京、杭州、厦门等地也都有很具规模的古琴作坊、琴厂、古琴品牌,还有为数不少的新斫琴师,在尝试着用一块块木头;加上大漆、鹿角霜、琴轸、雁足,反复斫制、研究,试着做出一张满意的琴来……


乙未年十二月

行者先生 北京如意馆

行者先生|《古琴:八音之首》。


——本文刊登于2016.3月《中华手工》杂志

注:(此处为原文;杂志按需略有调整)。


购买地址:微博 @中华手工 公共微信:creatcraft 

网址:www.mantao.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