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是怎么阅读的?
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准备了三年,写了三年。用六年时间打造一部书,相比于现在动不动三个月就要打造所谓精品,生生的令人肃然起敬。他是作家,但我更愿意把他当做农夫和工匠。这个时代,我们缺少苦耕春夏,默守秋收,静待寒冬的农夫精神,也缺少匠心独运,精益求精,死磕细节的工匠精神。为了这部煌煌巨制,他从思想到心理做了破釜沉舟,决一死战的准备;他从技术到材料做了逆流而上,包罗万象的准备。
他说:
对于作家来说,读书如同蚕吃桑叶,是一种自身的需要。蚕活到老吃到老,甚至能口吐丝线织出茧来;作家也要活到老学到老,以使自己也能将吃下的桑叶变成蚕茧。
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首先是一个大量读书的过程。有些书是重读,有些书是新读。有的细读,有的粗读。大部分是长篇小说,尤其是尽量阅读、研究、分析古今中外的长卷作品。期间,我曾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同时也读其他杂书,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等等。另外,还找一些专门著作,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大量搜罗许多知识性小册子,诸如养鱼、蜜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UFO(不明飞行物)等等。那时间,房子里到处都搁着书和资料;桌上、床头、茶几、窗台、甚至厕所,以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随手都可以拿到读物。读书如果不是一种消遣,那是相当熬人的,就像长时间不间断地游泳,使人精疲力竭,有一种随时溺没的感觉。
书读得越多,你就感到眼前是数不清的崇山峻岭。在这些人类已建立起的宏伟精神大厦面前,你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
在咨嗟之余,我开始试着把这些千姿百态的宏大建筑拆卸开来,努力从不同角度体察大师们是如何巧费匠心把它们建造起来的。而且不管是否有能力,我也敢勇气十足地对某些著作横挑鼻子竖挑眼,去鉴赏它们的时候,也用我的审美眼光提出批判,包括对那些十分崇敬的作家。
在这个时候,我基本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甚至有意中止了对眼前中国文学形势的关注,只知道出现了洪水一样的新名词、新概念,一片红火热闹景象。
文坛开始对我淡漠了,我也对这个‘坛’淡漠了。我只对自己要做的事充满宗教般的热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能如此,这也很好。
在我所有阅读的长篇长卷小说中,外国作品占了绝大部分。
从现代小说意义来观察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在成就最高的《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和《红楼梦》四部书中,《红楼梦》当然是巅峰,它可以和世界长篇小说史上任何大师的作品相媲美。在现当代中国的长篇小说中,除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我比较重视柳青的《创业史》。这次,我重点研读《红楼梦》和《创业史》。这是我第三次阅读《红楼梦》,第七次阅读《创业史》。
无论是汗流浃背的夏天,还是瑟瑟发抖的寒冬,白天黑夜泡在书中,精神状态完全变成一个准备高考的高中生,或者成了一个纯粹的书呆子。
阅读,对路遥来说,就是如琢如磨,如切如磋。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
【文/杨国华/个人微信 doers1978】
杨国华简介:山西万荣人,文化学者,时评人。教师入职誓词起草人,专注于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中小学阅读推广;國華書院「阅读坊」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