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家口一中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周纠错考试??语文试题(一)

 昵称503199 2016-03-17
  • 张家口一中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周纠错考试

    语文试题(一)

    考试时间50分钟  共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慈善思想和慈善活动,古已有之。但综观中国古代的慈善救济活动,与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活动有很大不同。

    同丰富而久远的慈善思想和由政府推动的慈善救济工作相比,中国的民间慈善事业相对滞后,即使在民间慈善事业相对活跃的明清时期,民间慈善活动也只局限于工商业发达的江南地区。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儒家思想的羁绊有很大关系。在儒家看来,个人慈善活动的存在会从一个侧面印证政府的不“仁”。因此,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中国封建王朝对民间慈善活动有很大的排斥性。早期宗教团体从事的救济活动就不断遭到非议。唐代宋憬反佛教时,就举出了孔子禁止子路在卫国出私财济民的故事。当时孔子说“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已之德美矣。”孔子是害怕子路得罪卫君才说这番话的,因为私人慈善活动可能会引起政治性猜忌。宋憬据此认为,只要政府施行仁政,根本不需要民间的小慈。这样,在唐代以后,宗教团体的济贫工作逐渐被政府接管,民间慈善活动鲜有作为,直至明清之际江南慈善活动的兴起。

    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基本上是一种精英或富人的事业。慈善活动一般都由地方上有影响的士绅或官员主办,经费来源主要是少数富人的捐献,平民百姓由于贫困很少参与。也就是说,从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看,士绅等所谓的社会精英独尊社会慈善的特权。因此,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是很难生根发展的。另外,在家长制的中国古代,一些热心公益的士绅和官吏很少采用社区组织的方式来推动慈善工作,大多是自己有钱自己来办。

    中国古代的慈善活动基本上是一个内敛性的、封闭的系统,这与慈善事业开放性、社会化的特征是背道而驰的,因而制约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在自我——家庭——国家的链条中,始终没有“社团”这个概念。慈善始于家是行善的最高原则,如果有能力,不先照顾家庭而行善于外,会被说成沽名钓誉。范仲淹的“义田”,宋熹的“社仓”都是为族人而设。宋代刘宰三设粥局赈济灾民,由于没有社团的支撑,最终也没有建立起永久的制度。明清时期,虽然政府欢迎士绅从事社区慈善工作,但是这些活动仅限于灾年开展。承平时期政府是不主张他们串联的,以免造反。清代的慈善机构大部分是“官督民办”,多少也有点这个意思。

    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除了救济功能外,还有社会控制的功能。这一点从明末清初的同善会看得非常清楚。同善会的条款规定:同善会以劝善为主,善款得优先发给孝子、节妇等无靠之人,而“不孝不悌、赌博酗酒、游手游食者”,一律禁止施济。由此可见,同善会有特别明显的道德取向。封建士绅的匡世济民,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同时,他们将慈善机构作为道德教化的场所,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社会控制,由于这样的社会功能,封建统治阶级才能容忍民间慈善机构组织的存在和发展。

                                      (节选自牟正华《中国古代的慈善思想与慈善活动》)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中国古代民间慈善事业相对滞后,表现为中国古代民间慈善活动极少,这与中国封建王朝对民间慈善活动的排斥有关。

    B.中国古代民间慈善活动大多是个人行为,主办慈善活动的主要是士绅或官员等精英,这跟他们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有关。

    C.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慈善活动选择无依无靠之人作为赈济对象,从而匡世济民,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D.中国古代慈善活动有很强的封闭性和内敛性。慈善活动的赈济范围大多局限于宗族内部,这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5分)

    A.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限制,唐代以后,宗教团体的慈善救济活动逐渐被官府接管,民间慈善事业直到明清时期始终不够发达。

    B.明清时期民间慈善活动之所以在江南相对活跃,一方面与该地区的工商业有了长足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政府的容忍有关。

    C.明清时期,政府虽然允许一些士绅在灾年从事社区慈善活动,但是不允许他们串联,这样做主要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考虑。

    D.宋朝刘宰所设的粥局,是为灾民而设,与范仲淹的“义田”、宋熹的“社仓”的赈济对象有所不同,但仍然没有民间社团的参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中国封建王朝排斥民间慈善活动有其思想根源。中国封建王朝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在儒家看来,个人慈善活动显示了政府的不“仁”。

    B.中国古代慈善事业有明显的道德取向,以其道德标准达到抑恶劝善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C.中国古代社会化的民间慈善组织始终没有发展起来,这是因为儒家的价值观讲求修身、齐家、治国,行善而不先顺家,就会受人非议。

    D.中国慈善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也存在许多不足,这为我们发展现代慈善事业提供了许多启示,比如要注重慈善事业的开放性和社会化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宋代,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必须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否则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就无法实现,即使暂时实现也很难持久。正如宋代耿延年在总结信州铅山铜场兴衰的原因时指出:“惟务与民共利,经久可行。不欲专利于官,而有害于民;不欲取办一时,而贻患于后。”入中也是如此。官府依据入中法招募商人入纳粮草于规定的沿边地点,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他处领取现钱或金银、盐、茶、香药等,“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 

      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商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谓之买扑。宋代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官府所定竞标价必须适中,即一方面竞标者以这一竞标价承包后,通过经营可以获取承包利润;另一方面,官府作为招标者,以这一竞标价转让经营权后可以尽可能地获取财政收入最大化。这就是“承扑者无破败之患,而官入之利有常而无失也”。换言之,竞标价不能太高,否则竞标承包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另一方面,如竞标价太低,官府作为招标者无法从转让经营权中获得财政收益,同样,这种买扑承包也没必要存在。

    宋代的入中法能较长久地实行一段时期,其基础也是官商双方共利双赢。如有一方不能从中获得好处,就会中止双方的平等自愿合作。入中法中政府得到的好处甚多,既通过卖茶获利。更重要的是又可通过商人解决沿边军需供给难题。而对于商人来说,则可获得较丰厚的商业利润。

      相反,入中法的失败,其关键原因就是大量茶引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使商人无利可图。甚至亏本,商人只好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正如文彦博指出的:“非茶法弊,盖昔年用兵西北,调边食急,用茶偿之,其数既多,茶不售则所在委积,故虚钱多而坏法也。” 

      宋初以来的矿冶业,不问冶户冶炼的多寡,必须按照国家硬性规定的矿税课额缴纳。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难以探明矿藏量,如果实行课额制,很难准确保持官府与坑户、冶户之间共利双赢的合作平衡点,使双方的平等合作关系失去坚实的基础。到王安石变法期间,与召募制相结合的分成制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二八抽分制。如绍兴七年,朝廷同意“金银坑场并依熙丰法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使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共利双赢找到了一个“经久可行”的平衡点。尤其对于后者来说,避免了因生产不足但课额不减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坑户、冶户的再生产获得了一定的保证。 

      宋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确立官民平等自愿合作关系时,重视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如在出让坑冶坊场经营权时,注意根据各州买扑坊场历届课利的增减情况,酌中确定一个课利钱数额。作为本届承包的最低价。南宋政府出卖、出租官田宅时,要求立价“量度适中估价,务要公当,不致亏损公私”,并严防官吏在估产立价中营私舞弊。 

                                         (摘编自方宝璋《略论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宋用兵西北,商人到沿边地点入纳粮草换取茶引,但手中持有的大量茶引因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这是入中法失败的关键原因。 

    B.在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买扑承包中,如果官府竞标价定得低,承扑者在经营过程中就不会有亏损破产的担忧。 

    C.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分成制,允许坑户依法采矿、冶户自备物料冶炼,官府只抽取二分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矿业的再生产。 

    D.宋代的二八抽分制与召募制相结合,恢复了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平等合作关系,也重新找到了共利双赢“经久可行”的平衡点。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

    A.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只有共利双赢,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持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在总结铜场兴衰原因时,耿延年也指出了这一点。 

    B.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宋政府要最大限度地获取财政收益,做到“有常而无失”,就必须在转让经营权招标时确定适中的竞标价。 

    C.宋朝初期,政府主要考虑国家的财政收益,硬性规定缴纳矿税课额,很难保证官府和坑户、冶户的利益,也影响了宋代矿冶业的发展。 

    D.为了严防官吏因营私舞弊而致公私双方的利益受损,南宋政府在进行出卖、出租官田宅等经济活动时,要求估价适中,立价公当。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宋代推行入中法,政府收获甚多。政府发放钞引让商人兑换茶叶,从中获利;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商人之力,解决边境军需供给难题。 

    B.入中法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顺利实行,是以官商共利双赢为基础。对商人而言,能够有利可图,自然不会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 

    C.二八抽分制是宋政府与矿冶业主之间的利润分成制度,它最大的优点是在课额不减的情况下,避免了因生产不足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 

    D.在出让坑冶场坊经营权、核计应征数额时,宋政府重视承包商的利益,根据各州历届买扑课利的增减情况,酌定了一个适中的承包价。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35分)

    李祥,字元德,常州无锡人。隆兴元年进士,为钱塘县主簿。时姚宪尹临安,俾摄录参。逻者以巧发为能,每事下有司,必监视锻炼,囚服乃已。尝诬告一武臣子谤朝政,鞫于狱,祥不使逻者入门。既而所告无实,具以白尹,尹惊曰:“上命无实乎?”祥曰:“即坐谴,自甘。”宪具论如祥意,上骇曰:“朕几误矣,卿吾争臣也。”遂赐宪出身为谏大夫,祥调濠州录事参军。安丰守臣冒占民田,讼屡改而不决,监司委祥,卒归之民。

    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太学博士、国子博士、司农寺丞、枢密院编修官兼刑部郎官、大宗正丞、军器少监。言:“忝朝迹八年,在外贤才不胜众,愿更出迭入由臣始。”出提举淮东常平茶盐、淮西运判。两淮铁钱比不定,祥疏乞官赐钱米销滥恶者,废定城、兴国、汉阳监,更铸绍熙新钱,从之,淮人以安。迁国子司业、宗正少卿、国子祭酒。

    韩侂胄恃功,为丞相赵汝愚所抑,日夜谋引其党为台谏,以摈汝愚。汝愚为人疏,不虞其奸。侂胄逐汝愚而难其名,擢其党将作监李沐为正言。沐奏:“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乞罢其政。”汝愚出浙江亭待罪,遂罢右相。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汝愚不畏灭族,决策立陛下,风尘不摇,天下复安,社稷之臣也。奈何无念功至意,忽体貌常典,使精忠巨节怫郁黯暗,何以示后世?”除直龙图阁、湖南运副,言者劾罢之。于是太学诸生杨宏中、周端朝等六人上书留之,俱得罪。主冲佑观,再请老,以直龙图阁致仕。嘉泰元年

    张家口一中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周纠错考试 <wbr> <wbr>语文试题(一)

    八月卒,谥肃简。

    7.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5分)

     A.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

     B.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

     C.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

     D.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尹临安”的“尹”即府尹,在这里是担任临安府尹。“摄录参”中“摄”是代理的意思,

        “除直龙图阁”的“除”表示解除官职。

      B.“国子祭酒”是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国子学或国子监主管官的名称,主要负责传授儒家思想,主持最重要的礼仪——祭祀活动。

      C.“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如“忝在知交”“忝属知已”“忝列门墙”“忝为人师”等。“忝朝迹”,意为对在朝做官感到有愧。

      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

        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李祥办案求实。他曾阻止逻者的监视锻炼,为一个被诬告的武臣子洗刷了罪名,这事受到了皇帝的称赞。

      B.李祥爱护百姓。有安丰守臣冒占民田,打官司多次修正,未能归还。上级将此案交给李祥办理,最终归田于民。

      C.李祥治理有方。在治理两淮期间,针对“两淮铁钱比不定”情况,请求更铸绍熙新钱,最

    终使百姓得以安宁。

      D.李祥直言敢谏。丞相赵汝愚被

    张家口一中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周纠错考试 <wbr> <wbr>语文试题(一)

    正言李沐所奏而罢相,李祥直言进谏,因此惹得皇帝生气而罢免了他的官职。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具以白尹,尹惊曰:“上命无实乎?”祥曰:“即坐谴,自甘。”

     

      (2)韩侂胄恃功,为丞相赵汝愚所抑,日夜谋引其党为台谏,以摈汝愚。

     

    (二)古代诗歌阅读(23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1—12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1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概括 (11分)

     

    1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1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2)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由思忆青春年华起笔,写得如梦如幻,最后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追梦已醒,只是当时不甚分明。 

    (3)歌德说:“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杜牧在《赤壁》中说周瑜的获胜是机遇所致,其中表达这种看法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家口一中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周纠错考试

    语文试题(一)答案

    1.C(“选择无依无靠之人”错,中国古代慈善事业有明显的道德取向。) 

    2. C(“但不允许他们串联”错,原文是“承平时期政府是不主张他们串连的”。)  

    3.B(“中国古代慈善事业有明显的道德取向”发挥的是社会控制功能,而“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属于救济功能。) 

    4.B(B项整合了第2段的有关内容,对买扑承包的经营行为进行转述,原文说竞标价太高低,承包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转述说竞标价低承扑者在经营过程中就不会有亏损破产的担忧,过于绝对,逻辑上不成立。因此B项是错误的。

    5.D(D项根据原文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进行转述、整合和推断,要求估价适中,立价公当的目的是不致公私亏损,而非严防官吏营私舞弊;只有严防官吏营私舞弊,才能估价适中,立价公当。二者是条件关系,而非目的关系。因此D项的理解分析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6.C(C项对第5段中二八抽分制的相关内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转述,其中最大的优点夸大其辞,课额不减是弊端之一,不是优点;在实行二八抽分制时,课额已经调整,而非课额不减。因此C项是错误的。)

    7.D

    8.A(“除”表示授予官职。)

    9. D(没有根据,“因此惹得皇帝生气而被罢免了官职”与原文不符。)

    10.(1)李祥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了府尹,府尹吃惊地问:“皇上的命令不属实(没有实据)吗?”李祥说:“即使因为这件事犯罪被贬谪了,我自己也心甘情愿。”)

    (“具”“白”“即”“坐”各2分,句意2分,共10分。)

      (2)韩侂胄依仗自己有功劳,因被丞相赵汝愚压制,整天谋划提拔自己的同党做台谏,来排挤赵汝愚。

    (“恃”“为…所”“日夜”“摈” 各2分,句意2分,共10分。)

     11.①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②羁旅在外的哀愁。③思亲怀乡的苦闷。(答对一点给4分,答对两点给8分,答对三点给11分)
        12.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 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 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的美景。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 “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③以乐景衬哀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④触景生情。“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每点6分,答出两点即得满分,其中手法2分,分析4分)

      13.(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每句2分,共12分)

    附译文:

       李祥字元德,常州无锡人。隆兴元年考中进士,任钱塘县主簿。当时姚宪担任临安府尹,让他代理录参。皇城司探子把伺机告发作为能事,每有案件下达司法部门,必定监视并罗织罪名,囚禁服刑才罢休。曾经诬告一个武臣的儿子诽谤朝政,在狱中审讯,李祥不让探子进门。后来告发之事查无实据,李祥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了府尹,府尹吃惊地问:“皇上的命令没有实据(不属实)吗?”李祥说:“即使因为这件事犯罪被贬谪了,我自己也心甘情愿。”姚宪按照李祥的意思详细上奏,皇上惊骇地说:“我几乎错了,你是我的诤臣。”于是赐姚宪出身为谏大夫,李祥调任濠州录事参军。安丰守臣侵占民田,官司屡次改动不能判定,监司委托给李祥,最终将田归还给百姓。

        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太学博士、园子博士、司农寺丞、枢密院缤修官兼刑部郎官、大宗正丞、军器少监。(李祥)说:“愧居朝廷任职八年,在外地的贤才有很多,希望轮换出入从臣开始。”出朝任提举淮东常平茶盐、淮西运判。两淮铁钱的比例不稳定,李祥上疏请求官府赐给钱和米来购销除泛滥流通恶劣的铁钱,废除定城、兴国、汉阳监,重新铸造绍熙新钱,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淮人因此安定。迁任园子司业、宗正少卿、国子祭酒。

     

    张家口一中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周纠错考试 <wbr> <wbr>语文试题(一)

       韩侂胄依仗自己有功劳,因被丞相赵汝愚压制,整天谋划提拔自己的同党做台谏,来排挤赵汝愚。赵汝愚为人粗疏,没有料到他那么奸诈。韩侂胄驱逐赵汝愚并且败坏他的名誉,提拔他的同党将作监李沐来做正言官。李沐上奏:“赵汝愚与皇上同姓而位于宰相之位,将对国家不利,乞求罢免他的政位。” 赵汝愚出京到浙江亭待罪,于是罢免了他的右相。丞相赵汝愚因为被弹劾贬出朝廷,李祥上疏争辫,说:“不久前寿皇去世,两官消息隔绝,内外议论纷纷,留正弃职离去,国家命运十分危急。赵汝愚不怕灭族的危险,决策拥立陛下,风尘不动,天下重新安定,他是社稷重臣。怎么没有考虑大功的意思,忽视以礼相待的常例,使精诚忠心有崇高节操的人忧愁失望,用什么来示范后世呢?” 授任直龙图阁、湖南运副,谏官弹劾罢免了他。当时太学生杨宏中、周端朝等六人上书挽留他,都被治罪。主管冲佑观,再次请求退休,以直龙图阁身份退休。嘉泰元年八月去世,谧号肃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