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薛定谔猫”?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 的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这里必须要认识量子行为的一个现象:观测。微观物质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即粒子和波。通常,微观物质以波的叠加混沌态存在;一旦人的意识参与到观测行为中,它们立刻选择成为粒子(意识在实验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意识的参与是怎么作用到实验中的量子的?是什么性质的作用?是一种力吗?是什么过程?不知道…)。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 根据经典物理学,在盒子里必将发生这两个结果之一,而外部观测者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结果[2] 。在量子的世界里,当盒子处于关闭状态,整个系统则一直保持不确定性的波态,即猫生死叠加。猫到底是死是活必须在盒子打开后,外部观测者观测时,物质以粒子形式表现后才能确定。这项实验旨在论证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世界超乎常理的认识和理解,可这使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了宏观不确定原理,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猫既活又死违背了逻辑思维。 如果人类去观察猫是死是活,进行周期性的观察。则我们需要一个时钟:
当我们打开盒子,看到猫的状态,“0”或者“1”,然后关闭盒子。然后在我们的意识里面,会保持刚刚看到的结论。就是在我们在CLOCK的上升沿,打开盒子,看到猫的状态,会一直记忆到我们下次打开盒子去看猫之前。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D触发器的工作过程。 但是这个经典的物理思想实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打开盒子,是需要时间的,这个过程中间,猫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也就是,在打开盒子的时候,猫正在死,在盒子合上的瞬间,猫已经挂了。 如果需要再我们记忆中,形成一个准确而稳定的答案,需要我们在打开盒子之前,猫保持一个状态,一段时间,在合上盒子之前,猫也需要保持状态稳定。这样人的意识中的猫的生死结论才会准确而稳定,否则,答案就会有分歧。 建立时间与保持时间 当我们打开盒子看猫的过程中间,发生了猫状态不稳定,当盒子合上后,其实我们的意念中,并不能准确的说出猫在盒子中的状态。这种情况其实就是一个亚稳态。 亚稳态是指触发器无法在某个规定时间段内达到一个可确认的状态。当一个触发器进入亚稳态时,既无法预测该单元的输出电平,也无法预测何时输出才能稳定在某个正确的电平上。在这个稳定期间,触发器输出一些中间级电平,或者可能处于振荡状态,并且这种无用的输出电平可以沿信号通道上的各个触发器级联式传播下去。 只要系统中有异步元件,亚稳态就是无法避免的,因此设计的电路首先要减少亚稳态导致错误的发生,其次要使系统对产生的错误不敏感。前者要*同步来实现,而后者根据不同的设计应用有不同的处理办法。用同步来减少亚稳态发生机会的典型电路如图1所示。 5、降低亚稳态发生的概率。 使用两级寄存器采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亚稳态继续传播的概率,但是无法纠正由于亚稳态导致的数据错误。在图中,左边为异步输入端,经过两级触发器采样,在右边的输出与bclk同步的,而且该输出基本不存在亚稳态。其原理是即使第一个触发器的输出端存在亚稳态,经过一个Clk周期后,第二个触发器D端的电平仍未稳定的概率非常小,因此第二个触发器Q端基本不会产生亚稳态。理论上如果再添加一级寄存器,使同步采样达到3级,则末级输出为亚稳态的概率几乎等于0 。 |
|
来自: kevin1981fu > 《技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