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昌化田黄石

 laowang5821 2016-03-17


[转载]昌化田黄石

[转载]昌化田黄石




此图是块昌化田黄石,色泽粟黄老沉,顶上石皮较厚,下方两侧石皮较薄,上面凹突部分为自然形成,磨光后,石质细密温结,凝润度颇佳,是块上品田黄石,重量:137[转载]昌化田黄石

昌化名品印石之一,昌化绿石。尺寸:10.5 X 12 公分。软地大块的绿石难得一见,摩式硬度2.5左右。       

一、作者及印收藏

章家福,字敬宇,号后石公,1941年出生,大学毕业,退休前就职于省直机关,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首批会员,安徽省赏石协会常务理事。

作者收藏印石,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初只是爱好,如今已达专业化水平,现已集藏了昌化、寿山、青田巴林等名昌印石近万方(块)、一千多个品种。其中鸡血石、田黄石为集藏之重,质优、量多、品齐,其整体水平在国内处领先地位,所谓是藏品丰富,实力雄厚,悟性极好,眼力过人,并曾先后在《中国收藏》、《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中国收藏家协会通讯》、《文化时空》、《美术报》、《安徽》等刊物上发表《昌化也有男黄石》、《田黄大战》、《鉴识昌化田黄》、《昌化田黄的魅力》、宜用十德蚁识田黄》、《鸡备石的选购与保养》、《昌化鸡血石的新玩与老玩》、《难觅优质昌化鸡血石》、《贵在天然》、《介绍此种优质昌化石》《用印的审美观》、《印面形状及其使用》、《走出收藏误区》、《论收藏及收藏家》、《评鸡血石印邮票题材的发行》等等文章,以及近年来在互联网和有关刊物上发表的《昌化田黄在逆境中崛起》、披露《寿山田黄质量问题重重》、《寿山田黄质地不佳》、以及关于《寿山田黄的几点疑问》等撰文,在业内引起轰动,为世人所共识,《安徽商报》、安徽广播电台、安徽电视台曾采访并作专题报导。

多年来作者经历了印石选购、加工、集藏、保养、试验,炼就了一副鉴石的好眼力,并先后参加在国内举办的印石文化活动和应邀出席学术研计会,为繁荣印石文化贡献力量。

章家福于200812

通讯地址:中国合肥

安徽省行政管理局

电话:13866167698

[转载]昌化田黄石

二、前言

上世纪束,在我国浙江省昌化镇玉岩山发现新型的田黄石,名为昌化石,这是一个震惊中外的重大发现。昌化田黄石因在地表土中沉积时间久远,得以二次生成,故质量极其优越,为当今印石之首,是真正的“石帝”,其外部色皮有薄皮、厚皮、糙皮和生石冻田黄石;颜色有金黄、橘红、淡黄、白黄、和黑黄等数种。昌化田黄不仅质地优良,品色多样,且产地范围小(参见采掘照片3-1)。数量有限故十分珍贵。必须指出的是,昌化田黄是昌化黄石中之精品,不能将黄石说成是田黄。衡量田黄的标准应拟用“十德”,即细、结、温、润、凝、腻、皮、格、纹、色。

昌化田黄的发现,原本是件好事,但却引起一些人的恐慌和不安,于是打压、践踏昌化田黄之事,接至而来(请见《鉴识田黄》一书第60页);20001216日拍卖《收藏导报》上发表的《田黄又遇李鬼》一文;《收藏界》杂志2005年第12期《田黄专题答记者问》;《中国收藏》杂志2007第二期《田黄为何必行》一文以及央视410频道播放的《寿山石解读及图片》等等,一时乌云遮日,路行艰难……然而,作者在多次实践对比中发现,昌化田黄质量远远优于寿山田黄,寿田存在陵命的质量瑕疵《见寿田的几篇论著》,这个载誉多年,质量平平的寿山寿山田黄,本应是退击印石之首的历史舞台……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仍有一些人不遗余力,硬要维护寿田“统治地位”,于是弄虚作假,信口雌黄的质量、品种、鉴尝要求以及寿山田黄存在的质量问题等等,汇集成册,介绍给读者,还昌田一个公道,让这一真正的稀世国宝展现给世人。

书中展示的田黄石图片,皆是作者从藏品拍摄的,其质量、色调与田黄实物基本相近,设有虚假行为;书中所述内容也是作者多年对田黄石的选购、加工、试验、审美、保养等实践经验的总结,内容真实可靠、实用性强。

昌化田黄产在浙江省,寿山田黄石在福建省,而作者是安徽合肥市人,并长期在合肥工作至退休,作者玩石,均以质量为论断,不存在任何偏见和地方保护主义。作者已是古稀之年,若再不愿说真话或不敢说真话,岂不是枉为人生了。

书中定有遗漏或不足之处,欢迎指正,谢谢!                                                         

四、昌化田黄石发掘及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者在玉岩山寻购鸡血石,无意中得到一块鸭蛋大小,外裹单个独石,切开后,质地呈暗红色,非常细腻(如图4-1所示)[转载]昌化田黄石

当时,只觉得是块好石头,但并未与田黄石联系起来,以后每次去玉岩山寻石,再未见这类石种,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这种掘性独石英钟,才被当地山民正式开挖。记得在1999年末,开挖地上,每天竟达万人以上,场面十分壮观。当时人们称为昌化黄石,直至200110月,作者首次在《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寻报》上发表《昌化田黄问世》一文,后改为《昌化也有田黄石》一文,方才引起玩石界的广泛注意,之后人们改称为昌化田黄石。如图4-2所示。

4-2

这块昌化田黄石,重208克,呈金黄色,质地细、结、温、润、凝、腻、皮、格、纹色全具,通透无瑕灵气十足,是昌化田黄极品之一,实物比照片更美。其实,昌化田黄石只是昌化黄石中之精品,数量稀少,故弥足珍贵。                                                                                            [转载]昌化田黄石

经发掘整体情况来看,发掘初期,黄石多,田黄石少,而发屈后期,黄石少,田黄石在黄石中所占比例增大,且质量越来越好,不少优质的上吕田黄石大都是中后期挖出的,这是地壳变动先后所改,早先变动形成之独石,多数埋在地表深处,在地温、水份、色素及酸碱盐的理化充分作用下,质地相对为好;而后地壳变动形成之独后,只能沉积在地表的上部,其理化作用的时间短,故质量相结弱势,统称为昌化黄石,而昌化田黄只是黄石中之优质石种。




4-3是块昌化掘性乌鸦皮印石,肌理呈暗红色,质是细结、纯净,手感好,因元萝卜纹理,不是田黄,但却是块难得的置皮红芯黄石,重105克。

[转载]昌化田黄石


4-4是块昌化掘性黄石,重560克。此石皮厚、色美,正面及顶部剥去部分石皮,石质细结温腻,色泽老黄透红通体一色,但凝度和润度比田黄稍差,故列为黄石。


[转载]昌化田黄石

4-5是块原生态昌化掘性黄石,石质细结温润,黄皮红芯,自然造形,型体颗大的天然印石(已切底)。其质、色、形均为昌化黄石中之佼佼者,亦是爱好者追逐之石,此石目前只有昌化才有,只因凝度欠佳,故列为黄石类。重920克。                                                                                    

鉴识田黄的标准解说

古人用“六德”即细、结、温、润、凝、腻来衡量田黄之质量,但不可以此寻全面确定田黄的鉴别标准。田黄是掘性石,外部皆裹有全部或局部厚厚石皮,因此,皮就成为鉴识田黄的首要依据,应注意的是,有皮的石种,不一定是田黄,而田必须有皮。

田黄的色调是确定田黄价值的重要因素,同质不同色的田黄其价值相差往往很大,故色也就成为鉴识和衡量田黄的质量标准之一。

肌理呈现纹理的掘性独石,不一定是田黄,但田黄应有纹理,这也是鉴识田黄标准之一。据作者经验,凡是有厚皮的掘性独后,其肌理一般皆有纹理,其纹理有粗有细,形状不一,布局不同。至于石中之格纹,则不是肌理纹,呈色有红、黑、黄数种,一般玩石者,对石中之格纹不感兴趣,识为是裂纹是瑕疵,其实,在印石尤其是在原生态印石的某些部位,呈现出短小不一的格纹,反而给人以成熟感,格纹是鉴别印石真伪的第一印象,枚纹不仅在单个独石中存在,山料中也有格纹。

综和上述,用古人“六德”衡量田黄,并不全面,拟再别上皮、色、纹、格“四德”,方能全面衡量田黄,因此,鉴识田黄应以细、结、温、润、凝、腻、皮、格、纹、色的“十德”,要求来确立田黄的质量定位。请参见《鉴积田黄·拟用十德》一文。[转载]昌化田黄石

5-1是块昌田原石,此石色泽金黄,纹理清晰,晶莹剔透,灵气具佳、形体适中,皮色完美,具备田黄“十德”要求。重:78克

六田黄石的分类

1、田黄石的石皮

通常,田黄石以“皮”和“色”分类。“皮”分为“薄皮,厚皮、糙皮和生石冻田黄石。如图5-1;图6-2;图6-6;图6-26所示。“色”分为:红田、黄田、白田和黑田等色。

如图6-6;图6-10;图6-29;图6-29;图6-11;图6-9;图6-41;图6-44;图6-45;图6-48所示。

(1)薄皮:此种田黄石全身绝大部份均为薄皮,视觉通透无瑕,通体一目了然,往往是就石香首选之石,因易获薄层效果,也颇受雕刻家青睐,但如果周身全是薄皮面没有一点厚皮,那就不是田黄石了,很可能是当年开采印石遗留在土中的独石,经过几百年受土里水份色素,酸碱浸蚀而形成的薄皮,这种独石,无二次生成,其质地与黄冻山料极为相近,有的人用它雕刻后,充当田黄出售。购石者应仔细辨认,如图6-1所示。

这是块经山土中抗击的黄金黄独后,重43克,全身皆是薄皮,通透无瑕,也有萝卜纹理,温润度一般,此石即是当年开采印后遗漏的黄冻独石,因在土中时间不长,只能形成薄皮,由于无二次生成,其质地,于示不如田黄面与黄冻相近。这种类似于田黄石的独后,通治寿山太景存在,并广流市场充当田黄出售。[转载]昌化田黄石                    图6-2是块薄皮田黄石,重89克。顶部后侧和背面有一小块厚皮,其余均为薄皮。质地晶莹剔透,油润滑腻,色显老橙,形体和平面很好,昌田中之上品。[转载]昌化田黄石

[转载]昌化田黄石


6-3是加工后的薄皮田黄左下方留有小块石皮,肌理细结通透,纹理绵峦,色泽黄中透红亦失为昌田中之上品,重47克。[转载]昌化田黄石

6-4是两块昌化薄皮田黄石。重量:18克和24克(右)。底部都有厚厚的石皮,色泽金黄,质地细结温润,纯净而通透,符合田黄“十德”要求。[转载]昌化田黄石                   图6-5是块冻石方料,色红如霞,晶莹剔透,十分美观,其质地更是 细结温凝,放手面上很难于田黄区分,且肌理有纹、有格,但无石皮,是块山料加工而成,故不是田黄。此后告知人们,在无石皮时,黄冻与田黄是很难区分的,因此,石皮是鉴别田黄与黄冻的根本所在。

2)厚皮和糙皮:这种田黄石在地表土中存留时间长,得以充分二次生成,有的外皮厚实粗糙,甚至布满砂丁,非常“难看”,但内部肌理细腻通灵,纯净,色红者居多<参见图6-6>,十分诱人,有的无需雕琢,配上相应的镂空底座,即是一件天然的稀世珍宝,这种厚皮和糙皮田黄石才是中国田黄石的真正代表,它属于浙江昌化,福建寿山至今没有见到。[转载]昌化田黄石

6-6是块自然断裂的糙皮田黄石,外皮粗糙厚实<4-6毫米>肌理色红细腻温润,皮格纹色全俱,此石种仅产于昌化,存在极少,难得一见,重760克。[转载]昌化田黄石

6-7是块切底厚皮田黄石,重96克,略经加工,保存石皮(见石体的左上方),整体呈金黄色且黄中透红,质地细结通灵,纹理细腻绵密,红格显善,手感极佳,也是昌田极品之一,十分难得。[转载]昌化田黄石

6-8是两块厚皮昌田原石;左重64克,右重69克。质地油溢润腻,通透纯净,色泽金黄,皮质完美,亦是昌田中之常见代表。昌田体大质优者甚少。[转载]昌化田黄石

6-9是块厚皮昌化田黄石,重94克,剥去部份石皮,肌理呈金黄色,质地通灵剔透,纹理清晰,手感细腻,亦是昌田中之佼佼者。                                                                            [转载]昌化田黄石


6-10是块红色田黄石,重38.5克,右侧有块厚厚的白色石皮。其质地晶莹剔透,色红艳美,萝卜纹理清晰可见,亦是昌田中之精品,市面少见。[转载]昌化田黄石

6-11是块昌田原石,重84克,上部为厚皮,四周皮较薄,该石色泽金黄靓丽,黄中显红,整体色泽匀称,质地细结纯净,上手有很强之温润腻感,灯光一照,通灵晶莹,亦是昌田中难得的上品。[转载]昌化田黄石6-12是块厚皮的昌田石,重92克通体呈现流水线纹理,透度很好,温润度颇佳,色泽,呈熟粟黄色。[转载]昌化田黄石

6-13是块昌原石,重78克上部为薄皮,底部是厚石皮,肉质细润滑腻,色黄如金,是产地难寻之石。[转载]昌化田黄石

6-14是块昌田原石,重81克,图6-14上部、底部均为厚皮,侧面为薄皮,质地很好,亦是昌田中之佼佼者。[转载]昌化田黄石

6-15是块自然断裂的田黄原石,上部是薄皮,底部和两侧是厚皮,质地细结通灵,色黄如金,是昌田石中之上品,重42克。[转载]昌化田黄石

6-16是块厚皮昌田石,重83克、底部切成印面,肌理呈现网状萝卜纹理,色泽黄中透红,是昌田石之中上品。[转载]昌化田黄石

6-17是块昌田原石,重110克,底部有厚皮,侧面,上面均为薄皮质地通灵细结,色泽黄中透红,亦是昌田中之上品,十分难得。[转载]昌化田黄石

6-18是块昌田原石,重71克底部厚皮,其余薄皮。整体是金黄色,质地细嫩而纯净,亦是昌田中难寻之石。[转载]昌化田黄石

6-19是块昌田石,重32克。

该石,纹理清晰,晶莹剔透,黄中透红,灵气十足,十分艳美,是昌田石中难寻之珍品。[转载]昌化田黄石

6-20是块昌田原石,重41.5克。其上部和底部均是厚皮,四面为薄皮,透过薄皮可是肌理细润,纹理显现,此后亦是昌田良品之一。[转载]昌化田黄石

6-21是块通体厚皮的田黄原石,周身呈金黄色,且均净,据经验,此石肌理定是色黄如一,虽凝度不足,但也是昌田名品之一。重102克[转载]昌化田黄石


6-22是块昌田原石,重92克,右侧有一块厚石皮,其余为薄皮,透过薄皮可见质地纯净,通体金黄,若施以薄意,异常美观。[转载]昌化田黄石

[转载]昌化田黄石

6-23是块包皮完好的昌田原石,切底重320克。

因地壳变动形成之独石,在土壤,水份,地温,色素及酸、碱、盐的浸蚀下,历经数

千万年,独石的表面形成厚厚的石皮,呈现出年久岁月古朴沧桑之感。独石在这漫长的理化过程中,肌理中之杂质渐渐游离到石体表面,在外界土壤的酸化作用下,结成质杂的石皮,而后的肌理也在不断地净化(见图6-23底面),这就是二次生成的过程,亦是田黄石的成因。

    二次生成是经历数千万年的漫长过程,时间越长,形成之质地亦越好,石质越温润,色泽越丽人。随首理化过程的不断成熟这种质的变化,将渐渐终止,留下的将是“成熟”的田黄石。[转载]昌化田黄石

6-24是块切底的昌田石,侧面和背面皆有厚厚的石皮,肌理纯黄通灵,细结润腻,亦是昌田中之良品。重282克。[转载]昌化田黄石

6-25是一块昌化厚皮田黄石,切底,上部剥去石皮,顶部和背部保留石皮。该石质细腻通透,纹理绵密,顶和底有红色的肌理,十分美观可手,为昌田中之佼佼者。重量97克[转载]昌化田黄石

生石冻田黄石:它是原生态独石,在地壳变动时入土而形成的,因不常见并有生石块,往往不为普通玩石者注意,当地山民认为是杂质田黄,也不重视,但其质地却是一流的。

如图6-26,图4-2所示。

    作者在考察中发现,福建寿山目前只见到生石冻芙蓉石,内蒙古巴林右旗,偶尔也能碰到生石冻印石,但不是田黄石,唯昌化有此石种,它是昌化田黄的珍稀品种,十分珍贵。

    这里该明确二点:①石皮是田黄的第一感观,也是判别是否为田黄的根本所在。经验得知,从石皮的外观上,往往可以判断出内部石质的优劣,一般说二次生成的掘性石,其质地总体优越于山坑石。②石皮的种类较多,只有长期埋在土中而形成的掘性石皮,才是田黄石的皮(参见6-27图)那种水冲皮、夹板皮、水锈皮等等,均不是田黄石的皮。应引范警惕的是,当今的古玩市场,拍卖行、商店,不少用夹板黄冻石和山坑黄冻锈蚀皮雕件,昌充田黄出售忽悠玩石者,尤其是那些经过“整容”后的摆件,看似赏心阅目,逗人喜爱,都往往深藏猫腻,欲购者应细心观察,不可轻易下手。[转载]昌化田黄石

2.田黄石的色调:田黄石有红、黄、白、黑等多色,其中黄色是田黄之大宗,以图例说明:据作者经验,生石冻绝大部分都是质优者,也有一些含杂质的,一般不列入田黄范畴。图6-28是块生石冻红田石,重76克,背部有掘性石皮,底部有生石块,该石石质细 结 温 润 凝 腻 色泽艳丽,灵气十足,质易一流,是难得一见之珍品,亦是昌田石中之娇艳者,只有昌化才有此石。[转载]昌化田黄石

6-29是块生石冻红田原石,该石色泽红艳,通灵有加,细结润腻,是昌田中极其难寻的极品石之一。重约116克。[转载]昌化田黄石

6-30是块昌化掘性石,剥去石皮,色泽艳红,十分起眼,有纹理,底部尚留有厚石皮,只因肌理色泽不匀,且有小白点,故不视为田黄石,这里须指出的是,掘性独石,皮格纹色俱全者,如肌理质地不纯,不宜列入田黄范畴。此石重63克。[转载]昌化田黄石

6-31是块昌化黄冻方章,在5倍放大镜下,有萝卜纹理,右上方了有短小格纹,石质通透无瑕,色黄如玉,手感颇佳,只因是山料,无皮,故不是田黄。

尺寸:25×25×78毫米[转载]昌化田黄石

6-32是块自然形田黄石(切底),迎面剥去石皮,萝卜纹理清淅,石质细结温润,皮格纹,色全具,符合“十德”要求石块上好的田黄石。重64[转载]昌化田黄石

图6-33 这是块糙皮田黄石,重51克,底部皮厚而糙,石质温润细腻通透,色暗红,是昌化田黄中之上品。[转载]昌化田黄石

6-34是块昌田原石,重484克。

该石上方是糙皮,县城有沙丁,纹理较粗,但内部质地润滑温腻,通体色黄,是昌化田品种石之一。[转载]昌化田黄石

6-35是块黄金黄田黄石重58克(方印)背部、顶部留有石皮。底部和侧面石质凝度较好,纹理清晰,但整体凝度稍差,属田黄石之中品。[转载]昌化田黄石

6-36是块昌化金玉冻方章。石质通透无暇,纹理清晰,灵气十足,手感颇佳。顶上色呈艳红,十分美观,因石山料,故不是田黄,但却是昌化优质稀缺冻石,十分珍贵。尺寸:36×36×81毫米。

6-37是块昌化黄冻石,重64克,呈金黄色偏红,色泽令人喜爱,且有格纹,但润度不及田黄。[转载]昌化田黄石

6-38是块昌田原石,包皮完好,因接触的土色不同而形成黑皮和黄皮,但肌理是黄色的。重106克。[转载]昌化田黄石

6-39是块昌化羊脂冻石。34×34×58毫米,该石通透无瑕,洁白如玉,顶部留有水锈皮,质地异常细结润腻,亦是昌化石中难得之品种,质优量少,尤为稀罕,但不是白田石。作者在实验比较中发现,昌化羊脂冻石在“结”度上明显优于寿山白芙蓉石。[转载]昌化田黄石

6-40是块剥了皮的昌田石,质地通灵,纹理清晰,细结温润,亦是昌田中的良品,只是“色”度稍逊;重量:86克。                                                                                      注意:加工田黄石时,一定要在某一部位保留石皮,否则很难与黄冻石分开,不过,对有经验真正的田黄专家,还是能分辨的,但举证不易。因此保留石皮,是加工田黄之最佳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