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国尚画廊”关注本平台!喜欢这篇文章就转发给朋友们吧! 潘天寿(1897—1971),现代画家、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心阿兰若主持、寿者。浙江宁海人。擅画花鸟、山水,兼善指画,亦能书法、诗词、篆刻。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潘天寿·记写雁荡山花 忘年之交 1923年春,潘天寿在上海几所学校教绘画课,一年后被上海美专聘为教授。时年27岁。 上海是东方大都市,人文荟萃,名家众多。“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当时住在北山西路吉庆里一幢石库们楼房里。 潘天寿对吴昌硕仰慕已久,一天,由友人陪同,登门拜访。见吴翁一点没有大画家的架子,潘天寿打消顾虑,从包袱里取出自己的画作,毕恭毕敬地说:“学生自学绘画,水平不高,请先生指点。”吴昌硕时年八十,画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默默看着潘的每一幅花鸟画,一旁的潘天寿紧张得额头冒汗。吴翁看毕,双目一亮,以少有的赞扬语气说:“你画得好,落笔不凡,格调不低,有自己的面目。阿寿,你要好好努力。”吴昌硕亲热地称他“阿寿”,从此潘天谨改名“潘天寿”,画画也多用“阿寿”、“寿者”题签。 潘天寿·霉雨中雁荡山花 潘天寿与吴昌硕从此结下了“忘年交”,情谊甚笃,常去拜望。每读佳作,吴翁必品评指导。一天下午,吴翁翻看潘天寿的画,不禁神似飞动,伏案挥毫,写就一幅篆书对联,联曰:“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潘天寿一直把这幅对联悬于书斋,可惜在抗战之初它连同家产遭毁,使他痛惜万分。 吴昌硕对潘天寿格外关照,有一次特地画了一幅五尺大中堂,让儿媳赠潘天寿。媳妇对此画爱不释手,悄悄给扣下了。后来吴翁知道后,当面向潘天寿道歉,又重画了一幅相赠。潘天寿因常有机会观赏吴氏画作,耳濡目染,画艺大进,但他学吴不泥吴,吴昌硕感叹地说:“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大器也。” 潘天寿·小龙湫下一角图轴 夫妻情深 夫人原名何文如,婚后改名何愔。何愔是潘天寿的学生,师生俩在艺术殿堂相恋,于1930年结婚。在岳父家举办的喜宴上,助教雷奎元口占一联曰:“有水有田兼有米,添人添口又添丁”。上联合一个“潘”字,下联对一个“何”字,将新郎新娘的姓都赋予吉祥如意之意,逗得夫妇俩乐不可支。 潘氏夫妇数十年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文革”之初,潘天寿被关入“牛棚”,他的夫人也难逃厄运,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摸着出门,在寒风中清扫垃圾;1969年,潘天寿被押解到浙江嵊县、宁海等地游斗。在返回杭州的列车上,潘天寿心情悲愤,欲哭无泪。他从地上捡起一只空烟盒,用颤抖的手在上面写了一首绝句,其中一首曰:“莫嫌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 潘天寿·鹰石山花 1970年冬天,潘天寿病情加重,住进一家中医院。何愔悲痛欲绝,在丈夫病床边水泥地上铺了一张草席,权作床铺,日夜护理丈夫;1971年9月5日,潘天寿含冤撤手尘寰,终年74岁。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年,中共浙江省委宣布为潘天寿平反昭雪。 1984年,文化部主办“二十世纪五大画家(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陈之佛、傅抱石)巡回展”,先后在巴黎、伦敦、纽约等海外五大城市展出,好评如潮,轰动世界。同年,潘天寿家属子女向文化部捐献潘天寿书画作品120件,实现了潘天寿“我的画将来要捐献给国家”的心愿。 潘天寿·水禽图 师生之谊 1928年初春,潘天寿应邀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在为数不多的首届学员中,有一个叫李寄僧(当时叫“李继生”)的学生,讲着一口绍兴话,他在班级里年纪最小,潘天寿对他特别关注。 一次李寄僧去潘天寿家拜访,潘天寿对他讲了佛教与绘画之间的关系,认为“作画须入静,无杂念,这正是僧心所在”。他提议李寄僧改动一下名字,用“寄僧”二字作为“继生”的别名,认为这二个字的字义好,音与“继生”差不多,但其含义更深。许多研究古文学的人,达到一定深度后,会涉及对佛教的研究。他要求李寄僧必须对艺术有更深的理解,这样才能提高自已的绘画水平。 听了潘天寿的一番话,李寄僧觉得很有道理,表示乐意接受。从那时起,“寄僧”二字替代了“继生”。李寄僧毕业后,经潘天寿及李苦禅引线,去了北平,继续在齐白石大师那里深造。潘天寿对于李寄僧来说,既是启蒙导师,又是赐名恩师,让他终身难忘。 潘天寿·灵岩涧一角 文革中,已在上海高行中学任教的李寄僧被打入“牛棚”改造,但他担心的却是导师的安危,后来他被“解放”出来的第一件事便去杭州探望潘天寿夫妇。当时潘天寿夫妇正被造反派控制,李寄僧不怕牵连,几经曲折,终于见到了他们。潘天寿没想到自已如此逆境中能有学生来看望他,正是难能可贵。师生俩很激动,一番寒暄后,相互安慰,互嘱保重。这天,由于政治环境限止,聊的时间不能太多,但已让师生俩感到满足。事后,李寄僧赋诗曰:半生风雨忆寒窗,寻迹师门笑鬓霜。难得又逢同辈客,离愁别恨热盈眶。 潘天寿去世后,李寄僧甚为悲痛,专门写了纪念文,后来该文被《绍兴日报》刊登,圆了李寄僧对导师的追思之情。 潘天寿·猫 潘天寿·猫石图 潘天寿·抱鸡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