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题详情

 昵称31737645 2016-03-17
七千年前,在母系氏族时期,中国人的祖先已掌握了用麻和葛纤维来纺织的方法。剥掉大麻或者葛藤的皮,麻皮在水里泡上几天之后,皮就松散了。用棍子槌击几下,麻丝就出来。再放进一些矿物质,使其脱胶,麻丝变得更麻利。接着,把丝捏了出来。这些长长的麻线挂在脖子上,再利用“陶制纺轮”捻成线。纺轮只有铜钱两倍大小,样子也像铜钱。中间的小眼插着竹签,签子顶上系上麻丝。用手转动纺轮,利用纺轮在悬坠状态时的重力和旋转扭力,把几绺麻线拧成结实的一根长线——纺轮质量越大,坠力就越大,旋转拧出的线就越细;纺轮质量越轻,纺出的线越粗。把拧好的麻线,分成经线、纬线,相互垂直地排列起来,就是布了。 具体操作就是:把一些经线,一端固定在木架上,另一端系在腰际。纬线借助梭子(系在梭子尾巴上),拿着梭子,在经线上穿梭编织,一上一下,布就织出来了。布比较稀疏,每平方厘米中约有经线10根,纬线26—28根,比现代农家布还稀疏。有了布,就可以做衣服了,不过那时候布的幅面很窄(只相当于腰宽,因为纺织是借助腰来固定麻线的),所以只能把几条布拼接起来。于是当时的“裙子”,都是前后两片(各自用几幅布条拼成),两片之间开缝,导致大腿很容易露出来。男女们都穿这种“旗袍”式的裙子,谁也别笑话谁。与旗袍不同的是,旗袍上下连体,当时则是上下分成两截。这个传统一直到大周朝初年,才把前后两片,合为一个圆筒,成了裙子。但是裤子,则还要更晚出现。 商已有了丝织物,如带有雷纹的绢等。商代社会由麻织物进而发展至养蚕取丝造衣,使服饰的原料进一步丰富起来。手工业和纺织工业的不断进步使服饰愈加多样、精美。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之后的帽、冠、发式、鞋子也随之产生。 春秋战国,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隶制度。”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对服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时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 ——深衣。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裁,中间有缝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下裳必裁 12 幅,以应 12 个月,符合古人对天时的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黄十二章(皇帝冕服,上玄衣,下纁衫,共有饰品十二章)。深衣的长度大致在足踝间。这时深衣非常流行,不分男女,不论尊卑都穿。深衣既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深衣的用料多为麻布,领、袖、襟等部位镶彩色边,作为装饰。 秦统一中国,创立了各种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在秦始皇时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绿色袍,平民穿白袍。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上朝用的记事工具),耳簪白笔(上朝时用于记事)。当时的男子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都有花边。百姓、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领长衫,窄袖。秦代的袍服是一种有絮棉的夹层内衣,穿著时在袍服的外面要罩一件外衣。这种穿著习惯到了汉代产生了变化,袍服除了作为内衣,很多妇女时兴把袍服当外衣穿,令袍服逐步演变为外衣,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服饰;上至帝王,下至百官,不分级别、不论男女,也可作为朝服。因此,这种实用的服装便取代了深衣,成为最时尚的服饰。 汉代国力强盛、经济稳定,人们对穿着打扮要求愈来愈高,衣冠服制也日趋华丽。 魏晋南北朝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七位贤士,世称”竹林七贤”。 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贫民百姓,都以大袖宽衫为时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隋唐的服饰华丽清新,充满大唐风范。唐承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黄袍被视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唐高祖以赭黄袍巾代作常服,以后因天子用赤黄袍衫,于是逐渐禁止臣民服赤黄之色,并以品级定袍衫的颜色,即所谓”品色服”。贵妇人的礼服多以袒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短袖)肩披帛巾。当时也流行穿胡服。 宋朝的服饰不过分追求华丽,保持洁净自然,崇尚简朴的审美观。宋代衣冠服饰大多沿袭唐代,但又有自身的特点。官服多为大袖衫,头戴直角冠帽,采用不同颜色的服装来区别官员级别;贵族妇女的时髦礼服则是大袖衫。另外,宋代妇女的常装是一种称为”背子”的外衣,其特点是对襟、直领、两腋开衩,衣长过膝。上至后妃,下至百姓都可以穿。 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同时又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种,夏服有 15 种。这个时期的妇女也穿长袍,而汉族妇女则以襦裙为主。 明朝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以袍衫为主要服饰,而官员则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所谓”补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块方形刺绣图案的官服,文官图为飞禽,武官图为猛兽。用袍衫颜色和图案的分别来区分官阶品位。另外,明代男子官员和儒生,都流行戴”四方平定巾”,这是以黑纱罗制成,可以折叠,展开时四角呈方形的帽子。妇女则流行穿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即背心),套在衣裙之外。 清代的服装制度是中国历代最为繁杂的。服饰既保留了满族的习俗,同时兼收并蓄汉族的服饰特点,最有代表性的是,沿用明代”补服”的特征。清代男子主要服饰有长袍、马褂和马甲。袍服最大特点是袖口形状似马蹄,因满族人善骑射,把马蹄形演变在服装袖口上。”褂”是穿在袍外的衣服,不分男女,都可以穿,是一种礼服。”马甲”也叫”背心”,它的造型多样,主要特点是在马甲上有彩绣装饰。妇女主要穿旗袍,旗袍原来是满族人的服饰,汉人也穿。旗袍款式宽大,腰身为筒式,后来才逐渐变得窄小合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