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街谈巷议:要缝合“道德伤口”别指望“诚信挑战”

 nizijun 2016-03-17
街谈巷议:要缝合“道德伤口”别指望“诚信挑战”

  山东莱芜出现了一位“好心土豪”,他发起了“诚信挑战”,愿意拿出315万元现金借给315个陌生人,不要合同,不要担保,只要报名并且答应到时还钱就行。找他借钱的人如果一个月之内把钱归还,他还将给予借钱的人500元现金作为诚信奖励。截至3月16日,全国已经有1500人报名。(3月16日大众日报)

  发起“诚信挑战”的市民王勇峰说,自己的目的不是当网红,而是为了唤醒诚信意识。其实,这种说法究竟是不是真实表达,还真不能下结论。

  “诚信挑战”的结局如何,我们不敢想象。315万元,发起者的想法是好的,是借助了3·15诚信的这个话题,将诚信进行延伸。我们不能否认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诚信的人。如果是这些人成为“诚信挑战”的应战者,自然会是完美的结局。不过,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个社会上骗子也是不少。在网络之上,在生活之中,想法骗取钱财者大有人在。

  假如,这位市民发起的“诚信挑战”应战者中出现了骗子呢?如果这放出去的315万元再也回不来了呢?如果收回来的仅仅是少部分呢?315万元不是小数目,这个风险,发起者能不能承受?

  笔者不是反对“诚信挑战”,而是说,要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而是说,这并非是缝合道德伤口最好的针线。我们已经从昔日的“路不拾遗”的时代走过来了,我们真的还能回到那个完全依靠诚信构筑的和谐秩序里吗?其实,有的时候,诚信是约束出来的,是法律约束出来的,秩序需要诚信,同样需要法律护翼。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建立一套促进诚信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对于诚信者,让他们不吃亏,在就业、贷款、创业上得到照顾。对于不诚信者,要让他们寸步难行。对讹人者、敲诈者、骗钱者,对于销售伪劣商品、坑蒙消费大众的行为,严厉打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再探讨“敢不敢扶”的类似问题。所以说,建设诚信社会,是需要法律约束的,是需要利益导向的。

  缝合“道德伤口”别指望“诚信挑战”。“诚信挑战”出发点虽然好,可是风险也不小。“借钱给陌生人”的应战者如果多是骗子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