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原因,红木制品的收藏并非是一种投资行为,仅限于民间的少量流传和交易。在之后特殊的政治时期,红木制品被错误地认为是腐朽文化的象征,遭到肆意破坏。直至六七十年代,国家经济困难,而工业产品技术落后,无法出口创汇,因而许多中国传统的东西因经济原因而小范围地重新受到重视。许多有眼光的海外人士,乘此机会回到中国收集各种古董家具、红木工艺品等中国传统元素的器物,许多珍品在这一时期大量流失海外。 正因为看到海外对中国传统家具与工艺品的需求,国家重组了红木家具及工艺品制作单位,针对海外市场仿制古董家具及红木工艺品。因传统的苏作工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苏州于当时便担负了重要的责任,以苏作工艺制作的大量工艺品用于出口创汇。 下图中的鼓型缠绳几器物座,就是这一时期苏州的红木工艺品出口创汇工程的产物。 此小器物,工艺极为复杂,以致于朋友想仿制,寻找许久才勉强找到愿意接单的工艺人,而且开出的制作工钱也是相当高的。 此器物座十根支柱皆是整木镂空挖出,然后通过榫卯与上下连接,工艺难度非常大。 此器物为海外回流之物。面板用料为花梨瘿木,其余为花梨与红酸枝混用,这一木材用料特征也突出地反映了它的特定生产时期。解放之后,因政治经济环境原因,红木制品也因属四旧范畴,被革命群众所唾弃。因而,那一时期,各种硬木用材价差并不大,花梨木与红酸基本同价,甚至于黄花梨紫料与红酸等同混用也是有所耳闻的。 此小器物原本已名花有主,但因其主人想要一件紫檀料的高仿品,于是几经周折,终于将它纳入囊中。 ----------------------------------------------------- |
|
来自: 老刘tdrhg > 《四十、建筑/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