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明式家具主要是源于两本书——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及伍嘉恩女士的《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当翻启书页之时,那一张张精美的明式家具图片深深地打动了我,其美妙的形韵和古雅的气质散发出一股股书香之气,让人着迷,欲罢不能。日子久了,图片上的精美家具终归是纸上谈兵,其细节如何不得而知,还是得去看看庐山真面目,见识一下何为精品(表现在形韵、做工和材料上)?王秀林老师曾说过“现在有意识去做精品古典家具的商家很少,有能力做精品古典家具的匠人也少,有能力去鉴赏精品古典家具的消费者就更少”,那么如何去鉴赏明式家具的形韵与工艺成为一个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即促成此次的北京之行。
首站是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从机场高速直接去目的地非常便利。观复博物馆是一幢二层楼的旧式建筑,位置较偏,是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顶着刺骨的寒风好不适应,门口的大铁门用茅草装饰着,由于参观的人很少,没有打开,我们只好从旁边的小侧门进去,正巧遇到两位坚守岗位的门卫,看样子他们也被冷风吹得够呛。博物馆不是很大(当然对于个人收藏来讲还是不小的),右拐十来米就是馆区的正门,验票进去,门口接待的工作人员都是清一色的端秀女子,想必马先生用人还是有一定标准的,细节决定一个人的品味。最先看的是马先生收藏的得意之作——瓷器,一件件碗钵静静地躺在那儿,仿佛正向我们诉说着它们的沧桑经历,走过几百年的坎坷岁月,它们依然那么端庄清雅,古朴美丽。
参观完瓷器馆,接着出来就是古典家具馆,这是我们此次参观的重点。整个家具馆收藏的各式家具真不少,从椅凳、桌案、床榻、木柜、屏风、衣架到文房用具,一应俱全。从材料上有黄花梨、紫檀、老红木(红酸枝),鸡翅木等。款式上有明有清,清式居多;做工上有细有拙,形制上也有优有劣。家具在陈列摆置上也是用了心的,古老字画点缀其中,透着浓浓的古雅之气,整个屋子里弥漫着书卷气息,令人赏心悦目。整个一圈参观下来,总体感觉不错,平心而论,马先生收藏古典家具没有瓷器精彩,估计家具大多来源于民间,想必其形制与做工与官办的是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天,依然晴空万里,但北风还是刺骨得很,一大早就奔故宫去了。此次来故宫别无它事,就是冲着明清家具来的。这次有故宫博物院从事明清家具研究的周京南先生指点,我们直接锁定了主要明清家具的陈列区。进去之后从养心殿开始参观皇家的明清家具,顺着下来依次是永寿宫、太极殿、翊坤宫、长春宫、储秀宫、咸福宫和坤宁宫。因管理要求,家具只能透过玻璃窗进行观赏,室内的光线不足,再加上历经几百年,家具已经蒙上了岁月的痕迹,沧桑蹉跎,当年的富贵华丽、光彩夺目虽然不再那么耀目,但还是掩饰不住皇权的霸气与威严。通过摆放在朝阳窗边的案几发现,皇家工艺确实不一般,收缩缝笔直均匀,隼头连接外平整光滑,一丝不苟,回想起前日看到的马未都先生收藏的古具家具,在工艺上就不能与之相比了(马先生收藏的家具大多收缩缝宽大,线条不太直滑,接隼处也比较粗糙,从这点上可以判断马先生收藏的大多来自民间,不会是皇家用品)。

湛蓝的天空映衬着太和殿的霸气庄重就象一图画
由于长期的光照日晒,临窗的家具均被氧化发白,几乎辨别不出材质,而摆放在室内未经光照的一些家具还能清晰地判断出材质。另外惊奇地发现,许多案几居然也是三拼或四拼的面板,看来皇家也不敢太过奢华啊!

皇家也不敢太奢华三拼的架几案

从故宫出来,马不停蹄地打了车就往“阅甫斋”去了,中国明清家具材质研究专家周默先生曾主持过阅甫斋。“阅甫斋”历来以打造明式高端古典家具而闻名,据说以形制(高仿)和做工取胜,价位也比较高端,拥有一定消费群。“阅甫斋”店面不太大,但想看的几款都还在,特别是那款艾克版的“靠背椅”,白酸材质,形型比较到位,高仿度据店主说是一比一的,此款原款是海南黄花梨的,今用白酸代替略稍失去了一些韵味,光泽度、纹理透光性均要逊色些,但其形态线条气韵在目前市场上应该算佼佼者了。自我感觉此款与自家的那款比,显得硬挺了些,不够秀美。店主自信地用强光手电筒直照面板,以示其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客观地说,“阅甫斋”的产品无论从器形还是材料、做工来看,应该是归入第一梯队的。

第三天,天公做美,依然晴好,气温也稍有缓和,不再那么寒冷。第一站是伍炳亮先生的“伍氏兴隆”,店面约有200平米,一进门的左面墙体上挂着伍先生的照片,古雅庄重,颇有点像央视主持人毕福建。店内陈设比较讲究,明式家具居多,形制也还到位,均按规范摆放,大多为黄花梨,故其气场果然是名不虚传,让人眼前一亮。黄花梨现在已经很精贵稀少了,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基本上是糠料(油性差,色淡),故所成器物也会略显干,光泽度及透光性要差许多,给人的视觉冲击远不如油料(油性强,色深沉,金属光泽)来得猛烈。但油料适合小件,大件还是糠料较好,如用油料,炫丽的木纹会影响对器物形韵的欣赏。观赏中,发现有好几件家具有小瑕,问其原因,店员说木材乃天然之物,故无完美,或多或少都有点瑕,属于正常现象。



因为不允许在店内拍照,只能擦边球用手机拍了张,可惜不清晰。
之后,我们又去了大名鼎鼎的“元亨利”。知道“元亨利”是通过央视的媒体宣传,于是知道了当年老板杨波炒作黄花梨的故事。怀揣着仰慕之情终于来到了元亨利,但映入眼帘的是堆得满满一屋子的杂乱无章,每一件东西都是见缝插针,就像一个仓库,没有一点陈设上的讲究,与“伍氏兴隆”的用心形成鲜明的对比,和我想象中的形象相去甚远,令人大跌眼镜,不敢恭敬。静静地搜索着每件家具,发现有不少与中低端的大路货没什么区别,这下我终于相信了广告的魅力,也更质疑中央电视台的权威性。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对于挑选古典家具,要从天上落到地面上来,客观地面对现实,在全面了解情况后作出慎重的选择才是实际的。实传说中的高端也未见得真是实至名归,不知名的也未见得不是金子。只有多看多学多比较才是硬道理,有了鉴别能力才能正确地选择。

在元亨利没呆多久,便去了老字号“龙顺成”,相比刚才的元亨利,在心理上对“龙顺成”有了些好感,店内各式家具陈列有序,错落有致,店员也很热情,仔细地看了看家具,感觉做工还不错,但形制欠佳,与其百年老店的地位不太相符。

最后去看了朋友推荐的一家叫“国粹”红木家具店,虽然形制欠佳,但感觉老板还算是个讲良心的商人,店内的家具大多都是白茬,保证不到2%的白皮率,做工较精细,客户看好货后再回厂烫蜡,归避了有些商家弄虚作假的情况。现在,象这样的商家已经很少见了。
此次北京之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走访国内高端古典家具市场,通过多看多听多学提升自己的鉴赏力。无论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还是市面上现代古典家具,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面对目前的家具市场,正如王秀林老师说的,有意识去做精品古典家具的商家很少,有能力做精品古典家具的匠人也少,有能力去鉴赏精品古典家具的消费者就更少。作为古典家具消费者,在购买它们时不可一味地相信广告和看品牌。圈内的朋友曾笑谈越是广告做得凶的越要慎重,小心谨慎,没准其中的问题就越多,相信这一点见仁见智。说到底,只有触碰了高端,见识了权威,放宽眼界,才知道什么是精品,才知道怎么去甄别,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和欣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