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的成因是有内外之分的,朱丹溪曾说过:“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前面我们也用图列出湿热有外因和内因,外因就是由外感而得湿热,内因就是由内伤而得之。有些人住的地方太潮湿,有的呢平常喜欢早行雾露,有的淋雨也不换衣服吹干头发,有的工作不得不经常在水里泡着,有的出了汗也不更衣,鞋子湿了也不管照穿不误,这样湿就从外感之,这就是外因。对于外因,我们要想办法屏蔽掉与外界湿气的联系,南方春天刮南风的时候,地板就很容易犯潮,这时候如果把门窗关紧,自然界的湿气进不来,屋子里就不会那么潮;有些人好酒贪杯,不醉不归,又经常过量的吃生冷之物,这样湿就从内伤之,这就是内因,对于内因,我们只能想办法调理了。那么,就有人说了:饮食只要进入到胃,还不都成了湿。只要脾土旺,就能运化水谷,上归于肺,下输膀胱,这样就无湿气可留了嘛!所以说,脾弱不能运化水谷,也应该叫湿。 治湿之法,古人惟独以利水为主,其实大可不必执一,必须要对症下药。我们前面在介绍祛湿方剂的时候分成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具体到用药也是如此。 湿气在皮肤,适宜用解表之药,如麻黄、桂枝、防己、苍术、白术之类,这就好比说碰到大阴天,非要下场雨才能天晴一样。 水湿积于肠胃,肚腹肿胀者,宜用攻下之药,如大黄、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槟榔之类,这就如同洪水来了,水沟河渠里的水满了,四处横溢,这时候非要引导洪水泄洪不可。 寒湿在肌肤筋骨之间,拘牵作痛,或麻木不仁,适宜用温经之药,如干姜、附子、丁香、肉桂之类,这就像太阳出来了,尤其是大中午的太阳一晒,阴湿自干。 湿气在脏腑肌肤之间,轻微不是很重的时候,宜健脾燥湿之药,如苍术、白术、厚朴、半夏、木香、桑皮之类,这就类似于很少的一点点湿气,我们用点灰土一撒掩盖上则湿气就炝干了。 湿热在小腹膀胱之间,或肿、或泻、或小便不通,宜用渗泄之药,如猪苓、泽泻、茯苓、滑石、茵陈、木通、葶苈子、车前子、海金砂之类,这就像小水沟堵塞了,非得将堵塞的地方疏通,这样水才能通过水沟到达目的地。 湿气在皮肤,宜用胜湿之药,如防风、羌活、独活之类,这就好比我们拖地后地板湿漉漉的,用电风扇一吹就干了,清风一扫,湿气自消。 湿热证的表现很多样: |
|
来自: 通润山水 > 《湿热寒湿痰湿痰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