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一个比较吸引人的话题是《烟江叠嶂图》的“双胞案”问题。其实图录第2号《纪游图册》与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山水册》(出版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十二》、《中国绘画全集·明7》),也构成“双胞案”。 台北本《纪游图册》19开,30余页。安徽本《山水册》只有16页,数量不及台北本一半,无名款。两者比较,构图、题字格局完全重合的有15对,这里举“武林飞来峰”等三对为例。 题图是安徽本与台北本有明显差异的一页(左台北本、右安徽本),安徽本多出了“山色可秀餐,溪水清可啜”两行题字。另外,安徽本每页钤有清初袁赋谌(袁枢次子,袁枢与董其昌交往密切)、嘉道年间齐彦槐等人藏印,台北本无。两件“双胞册页”数量不同,不可能同为真迹,至少一件是赝品。 在绘画方面,安徽本水准明显高于台北本。并且,安徽本题字劲挺犀利,与稍晚几年的董其昌小楷笔法、形态存在连续性,可与董其昌早期的《承老师所谕札》、《致冯开之札》、跋赵令穰《江乡清夏图》、跋《富春山居图》相参照。 以上①②③④为“安徽本”册页题字 《承老师所谕札》(局部) 私人藏 《与冯开之札》(局部) 京都小川家族藏 跋赵令穰《江乡清夏图》 波士顿美术馆藏 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安徽本的每页题字还存在细微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倾向,原因是多帧册页陆续完成,非一日所就。类似的现象在《秋兴八景图册》(上海博物馆藏)中也可以看到,是真迹的自然表现。 尤其是安徽本中的“山色可秀餐,溪水清可啜”两行字,近于行书,书写轻松自然,不见于台北本。 总之,虽然台北本的册页数量多于安徽本,但论单开,安徽本包含的信息明显多于台北本。从发表的有限清晰图片来看,台北本的小楷水准较差,摹本痕迹明显,而安徽本的信息元素明朗,可以确认为真迹。 ![]() 万历二十年(1592),董其昌38岁的《纪游图册》,是董其昌对其1591-1592年之间游历南北所见的沿路名胜所作的写生之作。 ![]() ![]() ![]() ![]() ![]() ![]() ![]() ![]() ![]() ![]() ![]() ![]() ![]() ![]() ![]() ![]() 董其昌 《纪游图册》(部分)安徽博物院藏 “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展品 ![]() 董其昌,晚明杰出的书画大家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思白、思翁,原籍上海县(今上海闵行区马桥),后徙居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作为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影响巨大的一代书画大师,董其昌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以禅喻画,及时明智地提出与倡导“南北宗论”,并在实践上充分加以印证,创中国文人画理论史上又一高峰,翻开了文人画创作的新篇章。本次展览由“董其昌和他的时代”、“董其昌的艺术成就与超越”及“董其昌的艺术影响和作品辨伪”三个部分组成,旨在较好地呈现艺术性、经典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