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对王羲之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有人说,:“你这是盲目崇拜,是不对的!”侠客回答:“我活了50几岁了,练字几十年了,也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能让我崇拜的!难道你让我去崇拜一个将欧楷练成馆阁体,现在是所谓的二田吗?”
曾有人说:“我就经常研究《兰亭序》,虽然水平离王羲之还有十万八千里外加三千六百零七个马拉松的距离,但从来不敢懈怠,每次翻开《兰亭序》帖之前,都要刷牙漱口、焚香 沐浴、倒头多拜,诚惶诚恐,紧怕亵渎了他老人家给我们留下的至尊法宝。当然,已经有人研究出了《兰亭序》“之”的二十种写法,本人也就不在“之”上马尾续貂了。那我研究啥呢?经过无数次的读,呜呼呀---!先不说别的,我发现光“点”的写法也有二十几种,真是妙不可言啊!”
行了,书归正传,还是说说《兰亭序》“点”的多种变化写法吧--- ---
1、反捺点: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锋收笔,似反捺写法。
2、曲头点: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
3、长点:外字的最后一笔,捺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4、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左上回锋至腹部收笔。
5、带右点:竖直下笔,按后将锋从腹中挑出,带写出右点,写时笔锋横向行走,第一点重,第二点轻。
6、兰叶点:次字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后重按铺毫,再将笔略提从中间出锋。
7、出锋点:笔入纸后,顺势一顿,即将锋带出,露出锋尖与下一笔有连之势。
8、平点:尖锋入纸后,笔平行向右铺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锋,形似短横。
9、横四点:横四点,每点都极清楚,然又每点相连,其势略有上斜,不使平板。
10、横三点:岁字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腹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出锋上挑,以写戈笔。
11、二点水: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锋提笔向右上挑出。
12、上下点:上下两点相互呼应,上点出锋即成下点起笔,上点略轻,下点略重,反之亦可。
13、横波点:然字四点,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涛,曲折多姿,最后一点略重回锋。
14、隼尾点: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出锋,如鹰隼之尾。
15、三点水: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16、左右点: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稳。
17、侧点
18、竖点
19、撇点
20、长点
21、顾盼点
22、曾头点
23、左右点
24、当然还有其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