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战略新兴板黄了”这一天大的利好,创业板居然硬是憋了一天,才喷薄而出。 还是中概股反应更快,前天晚上就已应声下落。 “战略新兴板黄了”根本不是什么意外,如果真像上交所和一众现在不赚钱号称未来前景美好的互联网公司希冀的那样“快马加鞭,火速开板”才让骑行客大跌眼镜。 在中国,改革的提速,从来都是倒逼,金融领域尤其如此。否则,定是走一步,看三步 ,步伐稳(huan)健(慢)着呢。 如今享受着高估值,并购重组如火如荼的创业板2009年开板。当初奉行市场化定价原则,发行市盈率一路走高,直至破了三位数,肥了大股东,坑了打新股的散户,直至2012IPO被全面叫停。“懂政治”的肖钢接手后全面压低发行市盈率,把彩票的高额奖池,均摊给亿万散户,到头来却落得个“不懂市场”的骂名,黯然“下岗”。 如今的创业板还是高估值,只不过从IPO发行价到高估值市场价要经历十几个一字板,这其中以去年老板笑得合不拢嘴的暴风为最,这周又给吴奇隆送了笔不菲的结婚彩礼。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无论是巨无霸还是小个头,只要是民营企业老板,都想挤去创业板享受高估值 - 人往高处走嘛,连养鸡的也不例外,温氏集团硬是顶着个60亿利润,穿上了创业板的迷你裙,高跟鞋。 雁过拔毛,那厢深交所赚得合不拢嘴,午餐顿顿加餐,这边上交所人气凋零,眼红心痒。于是乎,战略新兴板就这么和注册制堂而皇之地一同“问世”,只是这“问世” 不像“注册制”是拿到了上头的准生证,而是媒体、券商跟上交所最多还有帮着站台的砖家一厢情愿的“强推”罢了。 创业板从1998年提出,2000年筹备,2001年夭折,2004年退而求其次推出中小板,再到2009年问世经历了十年。 2009年创业板问世,深圳创新投赚得盆满钵满,世人佩服其眼光。殊不知,伟大是熬出来的。1999年,深圳创新与创业板的谋划同时问世,一开始的老大阚治东播完种后,收获的曙光变得遥遥无期,后“转战”南方证券,直至引火上身,沦为阶下囚。世事难料,一切皆是缘,又是命。 上交所国际板从2009年提出至今没了下文。 注册制从2011年郭树清上任发问开始,历经五年人大授权立法,本以为今年板上钉钉,现在看又得搁浅。 怎么可能轮到这两年才开始酝酿的战略新兴板?在创业板和新三板之间,战略新兴板怎么看都像是证监会给哭泣的上交所一口安抚的奶水,这样既非战略性有无必要性的事情如何能上升到“十三五规划”? 看看15年前深圳自作多情的“十五规划” 中新社,你懂的。。。其实人民日报去年的4000点牛市起步论也就是媒体的“常规水平”,只要你敢“吹”,我就敢报。 十五年过去了,创业板才刚过500家,这种规划岂是一个地方政府能做的?连证监会也决定不了。骑行客2008年在香港某PE时想收购中金摩根斯坦利的股权,当时分析的有一项内容是预测中国未来五年的IPO数量,说实话这项工作交给MBA不如交给算卦的。 无论是“审批制”、“核准制”还是“注册制”,可以明确的是,中国的IPO会来“例假”,每任主席至少一次,时间长短不一。再怎么简政放权,中国股市绝不会沦为小商小贩的自由市场,连我们所谓的“自由市场”还需要各种证照,还有各种城管念念不忘。这可以成为炒创业板“稀缺资源”,炒壳资源ST垃圾股,炒高估值永恒的“借口”。 今天嗨过了,今朝有酒今朝醉,嗨一天算一天。 调侃完后,来点严肃正经的“悼词”: 与聪明的人为伍,看透世界的真相。本号作者骑行夜幕的统计客,出自资本主义的“西点军校”,横贯全球金融市场,做你财富的私人智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