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奥运会比赛,让人感觉毛毛刺刺不舒服的,经常是在那些剪着男式发型的女运动员出场时。听着赛场上的娇斥,再看看只有发达肌肉而毫无女性曲线的“女人”在屏幕中跃动,总有一种怪异与荒诞,慢慢爬上心头。 我知道,奥运会历史上,有几个“女运动员”的真实性别至今仍是谜团。现代奥运会有了先进的DNA检测手段,当不至于此。可是,运动成绩的提高,如果总是以牺牲性别特征为代价,那么作为观众,我有权藐视那块金牌。 前几天,看了女子羽毛球双打和女子柔道。女羽,在中日之间对决。日方两位姑娘花容雪肤,其中一位仿若日本漫画中的美女,青春逼人,摄像师频频给予大特写。再看看我们这边,天哪,又是新剪的男式发型!旧时形容年轻小伙子,称之为“青皮后生”,这一回赛场上的两位,称之为“青皮假小子”最准确。女子柔道那一场,对决的的一方显然是印度裔女子,盘着长发,照样英气逼人;而我方女子又是男式发型,从气质到外形,完全是一个大男人。 我不知道,这是因为教练的要求,还是运动员要表明心迹,才有了这么难看的发型。我也不知道,是因为男式发型,才能专心训练才能具备实力;还是因为剪了男式发型,才能在心理上更靠近男性才能专心训练。但实力显然与发型无关,这两场比赛,羽毛球赢了,柔道输了。但我认为,赢也难看,输也难看。对大多数观众是来说,他们来看的是女子比赛,但从场面上看,完全是男性在欺负女人。 我当然知道,以物理学原理而言,在运动场上,大波妹的胸前对称物可能是累赘。但是,头发应该不是什么累赘,因为冠军领奖台上,常有长发飘飘。在水立方夺冠的西方女泳将,摘下泳帽后,频频在领奖台上亮出如瀑的金发,就使人隐约读出了女性青春的另一面。东方女性在第二性征上,往往不如西方女性来得突出,你再把头发与气质搞得那么难看,这不是毁我中国女子的形象嘛! 奥运会是力与美的狂欢。只要力,不要美,这不是我心中的奥运会。力与美本来也不相矛盾,可是偏偏又有一位中国女子举重冠军这么说:只要能拿到金牌,我宁可再丑十倍!不错,金牌的份量不可估量(但也有人估价:为国争光+为父母长脸+国家奖金35万+地方政府奖金+霍英东基金1公斤黄金及8万美元=160万元以上),但这样一种价值观,恰恰让金牌在人们心中贬值。这好像出了一道可怕的难题:要金牌就要毁容,请问你要吗?而且,这种价值观会导致这样的联想:有了金牌,再丑的姑娘也有人抢着娶。那么,又有一道难题在求爱者面前出现了:金牌与丑姑娘,你爱的究竟是金牌还是丑姑娘? 奥运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为了不再出现为金牌而宁可毁容的价值观,我建议多加两字,改为:更高、更快、更强、更美! |
|